日期:2021-04-27
這是諫逐客書第二段的論證方法,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授課年級】高一年級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學情分析】
1.知識層面:高一下學期的學生,在初中及高一上學期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如部分重點實虛詞的含義、句式、古今異義等。但由于學生對文體方面的知識涉及不多,學生對“書”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了解較淺,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后學習提示,聯系初中所學《與朱元思書》和課外引申的《與妻書》等,幫助學生理解不同類型“書”的特點。
2.能力層面:高一下學期的學生,在文言學習方面已有一定的經驗,能夠結合課下注釋較為熟練地疏通文意,但對文章觀點和結構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此外,由于高一的學生剛剛由初中升入高中,在議論文寫作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更重要的是引導,幫助學生分析本文的結構以及論證,從文中感受嚴密的推理、強大的邏輯以及辭采的華美,以實現從“教會學生知識”到“教會學生學習”的轉變。
3.心理層面:高一學年的學生身心發展處于成熟階段,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會受到顧及面子、羞于表達等因素的影響,故而課堂上教師應當及時鼓勵,設計新穎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文言文教學的趣味性,提升課堂參與度,以實現從“教育者為中心”到“學習者為中心”的轉變。
【教學內容分析】
1.課標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學習任務群6“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要求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
2.教科書版本及章節:《諫逐客書》選自部編版新教材高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11課。
3.課文內容分析:本文文體為“書”,即“上書、奏章”,是一篇為隨事諫諍、議論政務的奏疏。在文中作者先談歷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為例,說明秦無客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強調重用客卿的重要性;然后以女樂珠玉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秦王喜愛的舉例作比,闡釋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達到了預期目的,收到滿意的效果,使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推理嚴密,邏輯性強,論據充分有力;文章辭采華美,排比鋪張,頗有戰國策士的論辯之風。
【教學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2.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結構,理清邏輯嚴密的論證思路,提升辯證思維能力。
3.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生能夠欣賞議論文寫作特色,學會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議論文寫作。
4.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生能夠關注思辨性說理,學習古人勸諫藝術,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通過自主打分、小組討論、教師評析、修改評分,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結構,理清文章邏輯嚴密的論證思路;
(2)通過欣賞議論文寫作特色,學會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并應用于議論文寫作。
2.難點:
(1)提升今后議論文寫作的深度,增強議論文寫作的邏輯性與嚴密性;
(2)關注思辨性說理,學習古人勸諫藝術,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用具】幻燈片
【教學活動】
環節一:提供參考標準,學生自主評價
教師活動1:作業回顧。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游說秦王嬴政,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這件事后來被發現,秦王嬴政就聽信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都想游間于秦,遂下令驅逐客卿。客卿李斯寫下了這篇《諫逐客書》,請同學們參考高考議論文的評分標準,每個人都做一回老師,分為4組給這篇文章打分。
同學們,我們上節課布置了這項參考議論文評分標準為《諫逐客書》打分的任務,相信同學們體驗了一把當老師的感覺,現在請1、2、3、4每組選一位“教師代表”上黑板來評分。
學生活動1:每組選一名學生提交分數,由教師標注在黑板上。
【活動意圖說明】本文論證非常嚴密,對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很有啟發,請學生打分,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思考這篇文章的行文特點,同時能夠幫助教師初步了解學生對于議論文及評分標準的了解程度。
環節二:結合學生打分,具體分析文章
教師活動2:各小組的分數已經寫在黑板上了,我發現各位“老師”的評分都很高,放在高考中這便是一篇高分作文。老師想問一下,大家打高分的依據是什么呢?
學生活動2:回答自己認為《諫逐客書》寫得好的地方。
教師活動3:(1)點評學生答案。
(2)(補充文化常識)戰國末年,秦、楚等大國兼并戰爭十分激烈,各國斗爭的策略主要是“連橫”和“合縱”,請大家仔細觀察地圖,分析秦國的地理位置。
學生活動3:仔細觀察地圖,同老師一起分析秦國的地理位置。
教師活動4:(1)小結文化常識。
(2)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味這篇“高分作文”的論證過程,看一下李斯是如何運用各國的關系進行說理的。按照議論文結構五步法(觀點句——觀點解釋句——例句——例子解釋句——觀點總結句),教師示范劃分文章第一段結構(觀點句——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觀點總結句),講解第一段論證方法。
(3)總結第一段。我們給這段“作文”打高分的依據是:
①開門見山:“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提出中心論點。
②舉例論證:引用秦國歷史上的歷代君王,證明客卿對于秦國發展的作用。
③例證貼近觀點:反面論證了四代秦君不“逐客”、重用客卿而使國富兵強的史實。
④得出結論:“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由①到④過渡自然。
學生活動4:思考分析議論文結構與觀點的方法與過程。
【活動意圖說明】引導學生思考打分原因,強化學生對于李斯論證的認識,總結出“作文”的亮點,在示范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分析議論文結構與觀點的方法與過程。
環節三:學生自主分析、合作學習,思考整體結構
教師活動5:我們已經找到第一段的“作文亮點”,接下來請大家按照老師在第一段示范的方法,思考第二段與第三段的“亮點”。
學生活動5:學生按照老師分析第一段的方法梳理段落內容并在書上做出標記,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并回答問題,并進行相應的詳盡、切實的分析。
教師活動6:(1)點評學生答案。
(2)小結“作文亮點”——論證方式多樣。
①舉例論證(今):切合觀點,充實典型,通過多個排比鋪墊充足、文勢充沛,結論極具感染力力。
②道理論證:使論證深入,增強說服力。
③比喻論證: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④正反對比論證:論證更加嚴謹,突出論點。
效果:感情強烈、充沛,引起共鳴。(重點講解)
學生活動6:通過教師點評與小結,修改完善上一環節答案,再次梳理文章結構。
教師活動7:(1)教師直接劃分第四段,并總結第四段“亮點”——運用了道理論證,起到收束全文,與上文呼應的作用。
(2)引導學生思考整體結構。提問:我們分析了每一段的寫作亮點,那這篇“作文”整體的結構是什么呢?如果僅僅是每一段寫得好,各段之間卻沒有聯系,能獲得一個高分嗎?
學生活動7:思考并回答本文整體結構。
【活動意圖說明】在環節二教師示范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學習,自主分析二三段的論述結構,考察學生對于文章結構的理解與論證方法的掌握程度,然后回顧全篇,引導學生思考本文整體結構,
環節四:課堂總結,總結議論文寫作方法及作用
教師活動8:(1)總結本文整體結構:第一段與第二段是由古至今舉例論證;第三段則是緊承上文講道理,進行道理論證;最后一段與前文一一對應,進行總結收束。
(2)結合作文評價標準,總結議論文寫作方法及作用
①舉例論證:切合觀點,充實典型;
②比喻論證:具有感染力;
③對比論證:論證更加嚴謹,突出論點;
④整體結構:邏輯嚴密、層層遞進、一一對應。
(3)布置作業:假如你是政府官員,請運用這節課學到的論證方法給廣大群眾寫一封信,勸誡人們疫情期間不信謠,不傳謠,服從安排、自覺隔離,遵守抗疫法律法規,字數800字以上。
【活動意圖說明】課堂總結與升華,布置作業以考察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夠應用于議論文寫作實踐。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反思】
1.缺點:(1)對使用部編版教材的學生的具體語文水平了解不多,可能存在內容偏難的問題。
應對辦法:(1)提前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具體了解,并進行相應調整;
(2)對課前布置任務加以細致說明,并充分給予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
2.優點:(1)課堂形式創新。創新性地運用了作文批改的形式,通過創設一個作文情境,讓學生自己以老師的視角來打分。此外,用地圖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創作背景,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欣賞,在欣賞中學習,在學習中運用,最終落實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作業布置結合現實,作文設計為疫情相關的勸誡性議論文,以考察學生對課上學過的論證方法的掌握情況,同時提醒學生思考李斯勸諫的藝術好在哪里,做到了方法與實踐的統一。
(3)聯系高考。應用“觀點句,觀點解釋句,例句,例子解釋句,觀點總結句(因果,怎么做)”的議論文結構五步法模式,并結合高考作文評價標準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中學會評價議論文,在腦海中建立議論文評價體系,進而幫助學生的議論文寫作。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時歷史,弄清楚贏政逐客的原由。
2、 技能目標:學會運用開門見山的諫說方法。在議論文中掌握史實論證、類比認證、正反
論證。
3、 情感目標:學會順情入機,動言中務,入情入理地從事實來勸說某人。
二、 教學重點
1、 課文的結構:開宗明義→史實論證→類比論證→正反論證→歸納論證→得出結論。 2、 課文的藝術特色:立場上,立論高遠,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實為據,利害對舉;策略
上,修辭得當,逐層推進;文彩上:氣勢奔放,極富感染力。
三、 教學難點
1、 認識和理解生僻字。
2、 文言句、通假字、詞類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 理解課文所用的靚諫方式,了解李斯讓嬴政改變初衷所使用的“攻心術”。
四、 教學環境、工具
多媒體教室、PPT課件。
五、 教材分析 1、 作者簡介
李斯(?—前208年)戰國時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少時與韓非俱從荀況學帝王之術,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統一后官至丞相,積極主張廢除諸侯,行郡縣。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趙高誣其謀反,被腰斬于咸陽,滅三族。秦代因其所歷時間很短,沒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卻有《諫
逐客書》及《泰山刻石文》、《瑯琊臺石刻》傳世,所以以魯迅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 寫作背景
據《史記》記載,秦王逐客是導火線是“鄭國渠”事件。
秦為統一中國,廣攬人才,韓國為削弱秦國勢力,趁秦國招攬人才之機,派水利專家鄭國入秦,企圖通過讓秦國修灌渠來耗費財力,從而削弱秦國的軍事實力。計謀敗露之后,秦國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紛紛要求驅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寫下了《諫逐客書》一文,指出驅逐客卿是錯誤的,勸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意見,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3、 文章結構
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個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張是錯誤的,開宗明義,提出問題,統領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國歷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實,從正面論證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他首先列舉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國強兵的事實,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結論,進而提出詰問:“客何負于秦哉?”以駁倒“吏議”。然后又從反面做出推論:假如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國就不會有現在這么強大,從而將逐客之錯誤巧妙隱含于評述用客之功中。
第三部分:鋪述當今秦王重物輕人的實際,從反面論證逐客的錯誤性。他首先從正面議論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國之物,而用人則要排斥客國之人;最后論證秦王這樣重物輕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業的人所為。
第四部分:闡述“王者不卻眾庶”的好處和今人逐客的荒唐,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論述逐客的極端錯誤。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闡述“王者不卻眾庶”的好處,又用類比方法反面闡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對比愈顯逐客錯誤的嚴重性。
第五部分:強調逐客的嚴重后果,與篇首呼應。
4、 學習內容評論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此(指《諫逐客書》)先秦古書也。中間兩三節,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轉換數個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無限曲折變態,誰謂文章之妙,不在虛字助辭乎。 語氣肆宕,采色爛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節。強弩穿甲,勁勢未已。(〔清〕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 ※(《諫逐客書》的作者)處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換不來同情可憐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懇求秦王不要驅逐自己,卻只字不提個人的去留,通篇都是為秦國考慮,申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嚴密的論證,又有鋪陳排比,將委婉的措辭與犀利的詞鋒結合起來,有很強的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陳建森、陳一平編著《中國古代散文選》) 本文(指《諫逐客書》)反復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正面論述以強調納客之利,反
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論證,利害并舉,兩相對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論辯有力。 文章采用極力鋪陳的手法, 大量列舉事實作依據,產生了事實勝于雄辯、論據無可辯駁的說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聯翩,對偶句相間迭出,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徐中玉、錢谷融主編《大學語文》)
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時歷史,弄清楚贏政逐客的原由。
2、 技能目標:學會運用開門見山的諫說方法。在議論文中掌握史實論證、類比認證、正反
論證。
3、 情感目標:學會順情入機,動言中務,入情入理地從事實來勸說某人。
二、 教學重點
1、 課文的結構:開宗明義→史實論證→類比論證→正反論證→歸納論證→得出結論。 2、 課文的藝術特色:立場上,立論高遠,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實為據,利害對舉;策略
上,修辭得當,逐層推進;文彩上:氣勢奔放,極富感染力。
三、 教學難點
1、 認識和理解生僻字。
2、 文言句、通假字、詞類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 理解課文所用的靚諫方式,了解李斯讓嬴政改變初衷所使用的“攻心術”。
四、 教學環境、工具
多媒體教室、PPT課件。
五、 教材分析 1、 作者簡介
李斯(?—前208年)戰國時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少時與韓非俱從荀況學帝王之術,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統一后官至丞相,積極主張廢除諸侯,行郡縣。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趙高誣其謀反,被腰斬于咸陽,滅三族。秦代因其所歷時間很短,沒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卻有《諫
逐客書》及《泰山刻石文》、《瑯琊臺石刻》傳世,所以以魯迅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 寫作背景
據《史記》記載,秦王逐客是導火線是“鄭國渠”事件。
秦為統一中國,廣攬人才,韓國為削弱秦國勢力,趁秦國招攬人才之機,派水利專家鄭國入秦,企圖通過讓秦國修灌渠來耗費財力,從而削弱秦國的軍事實力。計謀敗露之后,秦國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紛紛要求驅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寫下了《諫逐客書》一文,指出驅逐客卿是錯誤的,勸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意見,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3、 文章結構
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個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張是錯誤的,開宗明義,提出問題,統領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國歷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實,從正面論證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他首先列舉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國強兵的事實,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結論,進而提出詰問:“客何負于秦哉?”以駁倒“吏議”。然后又從反面做出推論:假如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國就不會有現在這么強大,從而將逐客之錯誤巧妙隱含于評述用客之功中。
第三部分:鋪述當今秦王重物輕人的實際,從反面論證逐客的錯誤性。他首先從正面議論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國之物,而用人則要排斥客國之人;最后論證秦王這樣重物輕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業的人所為。
第四部分:闡述“王者不卻眾庶”的好處和今人逐客的荒唐,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論述逐客的極端錯誤。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闡述“王者不卻眾庶”的好處,又用類比方法反面闡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對比愈顯逐客錯誤的嚴重性。
第五部分:強調逐客的嚴重后果,與篇首呼應。
4、 學習內容評論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此(指《諫逐客書》)先秦古書也。中間兩三節,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轉換數個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無限曲折變態,誰謂文章之妙,不在虛字助辭乎。 語氣肆宕,采色爛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節。強弩穿甲,勁勢未已。(〔清〕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 ※(《諫逐客書》的作者)處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換不來同情可憐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懇求秦王不要驅逐自己,卻只字不提個人的去留,通篇都是為秦國考慮,申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嚴密的論證,又有鋪陳排比,將委婉的措辭與犀利的詞鋒結合起來,有很強的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陳建森、陳一平編著《中國古代散文選》) 本文(指《諫逐客書》)反復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正面論述以強調納客之利,反
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論證,利害并舉,兩相對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論辯有力。 文章采用極力鋪陳的手法, 大量列舉事實作依據,產生了事實勝于雄辯、論據無可辯駁的說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聯翩,對偶句相間迭出,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徐中玉、錢谷融主編《大學語文》)
六、 教學過程
本文是一篇奏議,屬議論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議論文,文章內容豐富,結構嚴謹,論證
有力,是我們學寫議論文的好教材。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論點、論據、論證)那么,請同學們找一找本文的論點是什么?(對,開篇第一句話: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我們說議論文最好的開頭是開門見山、開宗明義,秦王本就事務繁多,哪有閑工夫聽你“拐彎抹角慢慢道來”,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讓秦王一讀就明白了你的觀點,況且對于國家這一大政方針,你一個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對?這也吸引秦王繼續往下讀。這是文章的第一個層次,也是這篇議論文的緒論部分。當然,對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計,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對,所以干脆將過錯推給秦國的“吏”們,這也避免了將矛頭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為過”的觀點,看來下面就應該分析為什么逐客是錯的,錯在哪里?
這時候,李斯卻蕩開一筆,不談逐客的錯誤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歷代先君對待客卿——外來人才的態度的歷史事實。同學們來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幾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們對待客卿是什么樣的態度?(用客)分別取得了什么樣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強、功施到今、成帝業)這樣看來客卿對秦國曾做出過巨大貢獻,有利而無害,為什么要驅逐客卿呢?進而提出詰問:“客何負于秦哉?”以駁倒“吏議”。然后又從反面做出推論:假如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國就不會有現在這么強大,文章在反駁論敵時,不是從分析韓國派水工佯裝幫助秦修渠這一事例的真偽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確鑿事實駁斥對方謬論,反面文章正面做,從而將逐客
之錯誤巧妙隱含于評述用客之功中。這樣的寫作既通過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強了秦王內心對李斯的認同感,同時又避免了直接論述秦王逐客的過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講策略!
說古論今,由遠及近,看來接著該分析當今秦王對待客卿的態度了,作者再次蕩開一筆,從君王對待外來物品的態度開始寫起。大家來看看,秦王對待對待外來物品的態度是怎樣的?(悅之)文章極力鋪陳秦王喜愛別國的珍寶、美色、音樂以滿足自己欲望的事實,揭示了秦王喜愛和重視的是物,是為了“娛心意、說耳目”,是“快意當前”的自我滿足,是一種唯我所用的態度。那么,秦王對待人才是否也是這樣的態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樣的態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態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態度構成對比,接著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重物輕人的態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馳的,是和秦王統一天下制服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的,這里顯然加重了批駁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當然,如果秦王的確沒有“跨海內制諸侯”的想法,李斯這個推論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但是,整個秦國朝廷都有著吞并六國統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這個結論不只秦王,而是整個秦國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與愿違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變得不言而喻了。這里的寫作看起來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業的角度上論證的,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說剛才所論及的都是擺事實的話,現在李斯就要給秦王講道理了。文章從“泰山不讓、河海不擇”兩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中
引導出“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統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來歸附的民眾,才能夠顯示他的德行。通過泰山、河海兩個比喻的陪襯,“王者不卻眾庶”的道理就樹立起來了,接著又以五帝三王所以無敵的楷模來反襯當今逐客之弊,推導出逐客的實質:逐客正是“資敵國”、“業諸侯”的事,它的本質無異于“藉寇兵而赍盜糧”,這就從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對比論證中,秦王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就已經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對全文進行歸納、總結,一一照應。“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照應第三段中所述“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產于秦,愿忠者眾”照應課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結尾最后一句話“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將危及國家,而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統一大業的命脈,因而極有說服力,同時也照應了文章開篇提出的中心論點“逐客為過”。結尾在對文章內容的巧妙照應中,既突出了中心論點,深化了主題,也使文章首尾相連、前后貫通、結構完整。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文章論證的層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 引論部分 第二、三、四段:進行分析論證。 本論部分 第二、三段:運用事例分析論證。 (擺事實) 第四段:運用理論分析論證。 (講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應全文。 結論部分
從論證方法上來看,本文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大家可以先回憶一下,通常議論文寫作有哪些種類的論證方法?(引證法、例證法、類比法、喻證法、類比法、對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歸謬法)那么大家來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例證法、喻證法、對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舉先前四位君王對待客卿的態度及產生的功效的歷史事例,接著又列舉當今陛下對待各種外來之物的態度及對待外來人才的態度,將先君與當今對比,陛下對物與對人的不同態度相對比,五帝三王的做法與當今陛下做法相對比,陛下“跨海內制諸侯”的渴望與逐客將帶來的“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可怕后果相對比,逐客之過在這層層對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諫逐客書》第一項 作家、作品《諫逐客書》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李斯,戰國時楚國上蔡人。戰國末入秦,為秦王嬴政的客卿,后來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殺。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諫逐客書》、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臺刻石文》等。歌頌秦朝的功德,對后代的碑志銘文有影響。第二項 文體知識《諫逐課書》,書指上書,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是古代最優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議論文。李斯的議論文犀利深刻、論辨雄健,富有氣勢。第三項 主旨勸諫秦王不要驅逐客卿,認為驅逐客卿是錯誤的。文中以前歷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業為據,說明客卿之功又舉了大量事實,說明英主不應重物輕人,繼而從理論上說明驅客與納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與開頭的中心論點呼應。全文中心論點是: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第四項 層次段落全文共五段,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指出驅逐客卿是錯誤的。第二段:舉出秦國歷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業的歷史事實,說明客卿不可磨滅的功績。第三段:舉出生活中的現實事例,說明秦王喜用別國的珍寶、音樂、美色。而在用人問題上排斥別國的客卿,這重物輕人的做法與秦王想統一天的目的是相違背的。第四段:對比分析,接納客卿和驅逐客卿對秦國的利害關系。第五段:總結全文,得出結論。驅逐客卿將遭之秦國危亡。本文層次清楚,結構嚴密,無懈可擊。第五項 寫作特點1.論點鮮明。開門見山,使文章一開頭就簡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干凈利落,毫不隱諱。2.論據充足。論據有歷史事實,現實事例,理論佐證。(1)歷史事實。本文第二段,舉出秦國歷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業,即秦穆公廣納賢才,稱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而強盛。惠王用張儀瓦解了六國的“合縱”;昭王用范睢打擊豪門貴族,奠定帝業基礎。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后作者歸納:1)歸納一段得出結論,緊扣中心論點。提出:“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李斯以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客卿不負于秦國,沒有客卿秦國就不能強大,那么為什么要驅逐客卿呢?驅逐客卿是毫無道理的,是完全錯誤的,自然扣緊了中心論點。2)現實事例。第三段先極力鋪張秦王所愛之珍寶、美女、音樂,但都非秦國之產,秦王“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只是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這就指出這種做法只是快意當前實在是眼光太短淺了,不僅如此,對任用人才則相反,“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兩相比較則“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最后深化得出結論:“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切重要害的指出,這決不是秦王想統一天下制服諸侯的辦法。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場從想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標出發,這種不注用人才,不廣賢納士,還想驅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這又有利的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3)理論作證。第四段進一步分析深化,從自己所聽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經驗為依據,指出:三王之所以無敵天下,那是因為“不卻眾庶”是“不卻眾庶”的好處。而今卻不同,而今乃是“棄黔首卻賓客”,那會怎么樣呢?那樣做只有害處沒有好處,那樣會“以資敵國,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結論就是,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這就通過引證分析闡明了納客與逐客的利害關系,從而又緊扣中心論點,從理論上證明逐客是錯誤的。經過歷史的、現實的、理論的論證才得以最后總結全文,得出結論:逐客就會造成“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必將造成秦國的危亡。3.論證有利。本文論證方法多樣。第一個就是以舉例例證駁斥謬論;第二個是以演繹推理,鋪陳事例,引出謬誤,進行駁斥;第三種方法是正反對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論證其要害;第四個方法是以歸納論證得出結論。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是鮮明而有利的。第三段以重物和輕人相對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與秦王想統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這正是作者擊中要害的論述。第四段以納客之好處和逐客的之害處做對比,又使人鮮明的認識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險性。那么第三段、第四段對比的論述周詳而透辟,才振動了秦王使他清醒,從而撤除了逐客令。4.語言生動、流暢,富于感染力。語言生動采用了大量的鋪張手法。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語言流暢是因為運用對偶、運用長短不一的散句,長是三四個字、十幾個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節奏有韻味。又如文章還大量的運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聯翩,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此外文章還有鋪陳、對偶、排比。運用鋪陳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東得、迎”來鋪陳納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張儀之計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鋪陳擴土的結果。第三段更是極力的鋪張秦王所愛的“珍寶、美色、音樂”。鋪陳手法主要是憑借大量的運用排比句來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擴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愛之、色、樂、珠、玉;第四段中地廣國大、兵強和泰山、河海、王者
之所成就有氣勢有感染力。本文中還有了大量的對偶句,如:“強公室,杜私門”、“國無富利之實,秦無強大之名”、“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他們或因為同義而強化,或因反意而對照,在增強氣勢,加重語氣的同時,也造就了音調、節奏的和諧和句勢均衡、對稱之美,使之有質有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