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3
這是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初步熟悉課文,疏通字詞
一. 導語 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二、作者·解題
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剛正不阿、敢于直諫而名垂史冊。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茍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見敢當面提,當面頂,不口是心非,不看臉色行事。后世一些諍臣,如稱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為楷模。他不僅敢諫,而且善諫。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間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為太宗采納,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誤。唐初社會能夠出現號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為諫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勞的。
題目中的`“諫”是進諫的意思。疏,是一種文體名,屬于奏疏類。
三、閱讀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朗讀,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第三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教師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具體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
1、文言現象
2、完成練習二——五
3、難句的翻譯(教師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 分析課文
1、提名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思考練習一
第一段.開篇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比喻說里,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況于明哲乎?”接著進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使國家常常治久安,就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只能是一種妄想。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總結歷史教訓,從反面論證“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歷史現象: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后以“豈……”設問,引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時,“殷勤深”,能夠“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難免得意洋洋,以致“縱情以傲物”。而“竭誠則……為行路”。心態不同,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深慎”,這是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民關系比作水舟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精警。這一段從現象到本質,逐層剖析,清楚有力。雖然全段未見一個“思”字,但是從反面強調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戒奢侈;“念高危”、“懼滿盈”兩條戒驕傲;“了盤游”、“憂懈怠”兩條戒縱欲;“慮壅蔽”、“懼讒邪”兩條戒輕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戒賞罰不公。最后作者說明: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4、聯系背景說明本文的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特別是漸漸忘了隋代滅亡的歷史教訓,漸漸對人民作威作福起來。就從魏征進《十思疏》的貞觀十一年來看,他先后下
復習目標:
1、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
2、通過翻譯訓練提高學生文言翻譯的能力
復習流程
一、熟讀課文,然后回答問題
1、文學常識填空
(1)魏征(580~643)字玄成,封鄭國公,謚文貞,以直言敢諫著稱,史以“_諍臣_”稱之。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2)疏,是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多分條陳述。
2、闡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用原文詞語回答)
3、名句填寫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4、寫作借鑒
(1)寫法: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觀點?是如何提出的?
觀點: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個排比句,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這樣就加重了強調意味:德不厚則不可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正反對比后,作者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荒誕。反面來說,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這結尾處,不但照應前面(“積德義”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三、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四、學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教學設想】
一、教學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諍臣”的關系。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誦全文,歸納詞義,落實練習。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學步驟】
開場白:一個新的政權建立之初它面臨的主要是什么問題?實行“仁政”,讓百姓休養生息。當這個政權鞏固之后,出現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沒什么問題了呢?如果有問題,那將是哪些問題呢?讓我們看看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二、通讀全文,正音。
1、注意讀音
求木之長(zhǎng) 浚(jùn)源 塞(sè)源 載(zài)舟
壅(yōng)蔽 謬(miù)賞
2、對照注釋,朗讀課文,爭取比較流暢地讀下來。
3、檢查朗讀情況。單個讀,齊讀。也可范讀。
三、結合“練習”(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翻譯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誦第一、二段。
二、辨析詞義,歸納義項。
【教學步驟】
一、檢查熟讀課文情況。
二、翻譯并分析第一段。
1、論點的提出:非開門見山,而是用兩個比喻引出要論述的問題。這樣寫可以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讓人接受。
2、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先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可就下面的問題進行討論: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是一種陋習?)
三、背誦第一段。
四、翻譯并分析第二段
1、總結歷史經驗,表明自己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
2、創業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誦第二段。
六、作業
“練習”(二)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一、翻譯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課的成語,通過做課后練習,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的意思。
三、背誦、默寫全文。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一、二段的背誦。
二、翻譯并分析第三段。
見可欲 戒 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 奢侈 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 戒 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 驕傲 江海下百川
1、居安 樂盤游 戒 “五戒” 三驅以為度 “十思”
憂懈怠 縱欲 慎始而敬終 解決問題
慮壅蔽 戒 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 輕人言 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 戒 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 賞罰不公 無以怒而濫刑
2、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三、背誦第三段。
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 載舟覆舟 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 垂拱而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