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4
這是被壓扁的沙子筆記整理,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朗讀、圈點批注、發言互評,準確概括各段段意,在此基礎上,明確段落層次之間追本溯源、由因到果的邏輯關系,并能用準確的語言概括出有關恐龍滅絕的觀點及本文說明觀點的依據及方法。
2新設計 3思路分析
《被壓扁的沙子》起筆提出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原因的一個新觀點——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對地球的撞擊,引起人們對這一曾經主宰過地球的生靈突然滅絕的興趣、并且說明科學家們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臨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然后從地質學發現的證據上論證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撞擊。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本文所說明的事理,掌握本文說明的順序、方法。
教學難點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5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借閱科普讀物,從中找出與本文內容相關的科學知識,大家共同學習研討。
學生對一些自然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說明產生這種看法的依據。
6教學過程 6.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語(由“恐龍無處不在”引入本節內容)
“恐龍無處不在”證明了準確的科學觀點——“大陸漂移學說”的存在,也說明了生物學與地質學之間的關系。同時,我們又會發出疑問,6500萬年前,恐龍又是如何滅絕的呢。
活動2【講授】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討論明確:
1.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的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活動3【活動】教學重難點的學習及目標的完成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討論明確:
在作者看來,有論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
作者對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的極為致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百萬年。(列數字說明)
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過巨大隕石的撞擊。(舉例子說明)
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舉例子說明)
由以上兩例,作者認為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
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作者認為,地殼深處的斯石英可以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巖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斷定: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過撞擊。
加上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在巖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中,檢驗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就這樣,作者最后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嗎?
討論明確:
作者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
說明順序: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發現→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3.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么認為?
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
(學生談個人的認識,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討論明確:
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活動4【作業】總結拓展
1.同學們拿出自己搜集的有關恐龍及恐龍滅絕的資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種學說自己最感興趣,同時說明自己感興趣的原因(那種學說成立的科學依據)。
2.科學發現本身是一種科學成果。而對科學發現的研究還會產生系列科學成果,甚至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同學們對此進行研討、分析。
3.《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文所寫內容及所采用說明順序的相關處。
討論明確:(1)都圍繞恐龍展開說明內容;(2)都以科學發現引發科學觀點,科學研究印證科學觀點為說明順序;(3)兩文都表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被壓扁的沙子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被壓扁的沙子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語(由“恐龍無處不在”引入本節內容)
“恐龍無處不在”證明了準確的科學觀點——“大陸漂移學說”的存在,也說明了生物學與地質學之間的關系。同時,我們又會發出疑問,6500萬年前,恐龍又是如何滅絕的呢。
活動2【講授】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討論明確:
1.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的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活動3【活動】教學重難點的學習及目標的完成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討論明確:
在作者看來,有論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
作者對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的極為致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百萬年。(列數字說明)
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過巨大隕石的撞擊。(舉例子說明)
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舉例子說明)
由以上兩例,作者認為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
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作者認為,地殼深處的斯石英可以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巖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斷定: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過撞擊。
加上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在巖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中,檢驗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就這樣,作者最后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嗎?
討論明確:
作者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
說明順序: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發現→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3.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么認為?
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
(學生談個人的認識,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討論明確:
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活動4【作業】總結拓展
1.同學們拿出自己搜集的有關恐龍及恐龍滅絕的資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種學說自己最感興趣,同時說明自己感興趣的原因(那種學說成立的科學依據)。
2.科學發現本身是一種科學成果。而對科學發現的研究還會產生系列科學成果,甚至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同學們對此進行研討、分析。
3.《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文所寫內容及所采用說明順序的相關處。
討論明確:(1)都圍繞恐龍展開說明內容;(2)都以科學發現引發科學觀點,科學研究印證科學觀點為說明順序;(3)兩文都表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多美的詞,多美的句……上完這節課,我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有一下幾點:首先,詩經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詩歌,有些句子,字詞的讀音早已消失了,所以學生的預習就顯得格外重要;其次,愛情詩讓學生感覺不太好表達。學生對于詩歌的意境理解了,瑯瑯書生也營造了一個很好的已經,但是,或許是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不能夠自由發揮,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謹;再次,課堂容量太大。這堂課的設計課型是比較閱讀課,是想通過學生的比較閱讀,得出詩歌欣賞的鑒賞點,同時歸納出詩經的主要語言特點。假如,學生預習充分的話,這種比較特殊的思路會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通過這節課,我真正明白了,還課堂于學生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學生的潛質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本堂課以朗讀教學為主,通過多次的朗讀,學生體會了詩中的畫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內心情感,了解了《詩經》詩歌的復沓手法。不足之處是淡化了字詞含義的理解,這有可能影響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備課之前對學生的古漢語知識水平的過高估計。由此看來,在今后的教學中對學生各個方面的知識水平應該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不能單純地憑自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怎么教都可以。
〖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強烈的問題意識是積極思維的動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美國的教育家布魯巴克曾經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
2、走進新課程,我們的許多老師也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并試圖從教學上加以改進,但是新的問題又產生了──課堂由過去的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學生仍然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他們的問題意識仍然沒有培養起來。
學生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具體表現為兩種典型形式:第一種是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第二種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讓學生敢于問
1、消除學生迷信盲從的心理定勢:
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必須首先放開學生的手腳,擺脫唯書唯上的桎梏。特級教師寧鴻彬在長期語文教改實踐中,提出了三不迷信:第一不迷信古人,應當對古人的觀點有所補充和發展;第二不迷信名家,可以提出與名家不一致的看法;第三不迷信老師,勇于發表不同于老師的意見,和老師爭論。這學期,在高一年級上第一節課時,我就對學生說:今年雖然已是新教材使用的第二年,雖然教材中的選文、注釋都經過許多專家、學者的審定,但因時間倉促,錯誤在所難免,請同學們做一個糾錯高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還把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設為注釋指瑕,結果學生真的發現了不少錯誤:如《氓》中匪來貿絲,來即我謀中匪注釋為通非,有的同學指出匪有不是的意思,譬如我們常見的匪夷所思受益匪淺等,所以匪不是通假字;既見復關,載笑載言中的載注釋解釋為動詞詞頭,無意義,有的同學也提出疑問:載歌載舞中的載解釋為又,且,為什么載笑載言中載不能這樣解釋呢?;
〖以教科研為先導,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
1、擴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學習過程。具體來說就是預習──展示──反饋這樣一個學習過程,老師們課堂上講的比以前少了,但課堂容量并沒有減少。李朝暉老師在總結中寫道:在學習《采薇》一文時,我先下發學案讓學生課前預習,然后讓學生課前組內交流,課上直接由各組上各組黑板展示學習成果。從寫出幾句你所知道的與鄉愁相關的詩句一環節的展示中,每組都提供了至少7個答案,而且,因為每組課外涉獵、積累的不同,六個小組符合標準的詩句加起來超過了20,這樣的一個容量,如果讓老師自己去找,不僅費事,而且不可能在課堂上同一時間內集中展示出來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