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31
這是《桃花源記》教學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這同他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系。他因厭惡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文言文得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偷工減料。同時,學習起來又不能過于瑣碎、教條,還得動腦筋讓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之余,感受到學文言文的樂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讀中去體會它的美,在說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美美地聽”,力爭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包含著一個神奇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來,人們便利用“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的理想境界,現在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描繪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為什么創設這么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書《桃花源記》,齊讀課題。《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
二、作者簡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生先說,師后補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2.寫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誦讀課文
(1)范讀課文,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等)、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要求學生認真聽清,仔細記。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朗讀要求:①字音要讀準。②句讀要分明。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
(3)指名讀,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課文
(1)文章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從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發現——訪問——離開(或發現——進入——作客——辭別——再尋)(意思對即可)。
(2)請用簡單的語言講講這個故事,并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 結合注釋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質疑。
2. 重點掌握: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新鮮
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不管
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延 古:請 今:延長.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詳細地 志:作標記 所作的標記
遂:終于 于是,就 尋:尋找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緣、扶:沿著 云、道:說 乃、遂:于是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
3.課文翻譯,講述桃源故事。
五、本課回顧,各說收獲
這節課學到現在,相信大家都有收獲,請你將本課所采摘的知識之果與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業 ,鞏固遷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語的意思。
2. 用現代漢語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個故事,或就其中的某個部分,加以想像,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
3. 練習背誦課文,能背多少是多少,盡自己最大努力。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線索:漁人的行蹤 順序:時間
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發現)
舍船從口入,欣賞桃源景(進入)
應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訪問)
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離開,再尋)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1. 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如作者、字詞句的意思和用法、線索、順序、故事內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誦成果,此時的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二、品讀課文
第一段:故事開端,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豁然開朗。 漁人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 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學生大膽想像,盡情訴說。)
第二、三段:故事的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2.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作者寫這個理想的社會有什么用意?
(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 這個理想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
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
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5.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為何“不復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說明桃花源人安居樂業,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亂之苦,對外界的戰亂抱“厭而遠之”的態度。)
6、村人“皆嘆惋”,是為什么?當漁人要離開時,桃源人為何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發現,加之桃源人“不復出”“與外人間隔”,故為世上的動亂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變化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這一句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第四、五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不矛盾,這樣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這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美麗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后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余?
(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這一節對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增強了表達效果。)
3. 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鑒賞寫作特色、體悟主旨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序,線索清楚,重點明確,詳略分明。本文重點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達社會感想,所以中間部分對桃花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詳細描寫,而對“忽逢桃花林”和歸來得尋“遂迷”“未果”的傳奇性開頭、結尾,則寫得清晰簡略。
2. 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⑥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
3.你是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一理想社會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2. 親歷桃源:假如你親身到了桃花源,請展開想像,描述一個特定情境,展現桃源之美。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所見:土地平曠……怡然自樂。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環境良好、生活安定)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與基本內容。
3.對文章所寫社會現實與社會生活有所了解。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2.提高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2.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興趣,在比較閱讀中品鑒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是通過朗讀及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2.學生對文章基本內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過課堂討論來完成,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
3.學生對文言文比較閱讀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過教師講授與課堂實踐來完成,在實踐中掌握與運用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從《消失的地平線》中對香格里拉的描寫,引導學生走進“世外桃源”。
2.引導學生說一說“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樣子”。
導語:英國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了一個叫“香格里拉”的東方城市,那里有著旖旎的風光、蔚藍的天空和純凈的土地,是一個寧靜、安逸、悠遠、知足、明朗、和諧的理想歸宿。人們常常將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么說它在“世外”呢?讓我們一起跟隨陶淵明的腳步,探訪那片神秘的土地。
【設計意圖】從學生較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學生走進將要學習的課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內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師進行糾正和強調。
【設計意圖】本文注釋較為詳細,讓學生先結合書下注釋、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和強調重點文言字詞有助于學生文言詞語的積累,同時也為理解文章做好鋪墊。
(三)理解內容
1.梳理行文線索。
(1)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為故事的不同片段擬寫小標題。
發現桃花源──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2.走進桃源生活。
教師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歸納,引導學生明確桃源人的生活及處世態度,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漁人進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引導學生從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兩個角度去思考。)
(2)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對待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時亂”之后為何“不復出”?漁人“──為具言所聞”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行文線索的梳理與文章細節的探究,學生可以從整體把握故事內容,對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為明確文章主旨做好準備。
3.明確文章主旨。
(1)帶領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桃源生活。
陶淵明為我們呈現的桃花源是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2)引導學生明確文章寫作主旨。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理想社會,描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圖景,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隱含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抨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
【設計意圖】在“理解內容”這一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明確文章主旨變得水到渠成,有利于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拓展比較
1.文意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秦時婦人》。
(2)學生借助注釋與工具書,簡要疏通文意,進行口譯。
(3)學生逐句翻譯文章,教師進行點撥和糾正。
【設計意圖】 《秦時婦人》字詞難度不大,由學生自讀、自譯,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快讀閱讀的能力。
2.勾連回顧。
(1)引導學生由《秦時婦人》聯想到《桃花源記》,并初步發現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2)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比較閱讀的意識。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調動已學內容,為后面比較閱讀打好基礎。
3.方法講授。
(1)引導學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
(2)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給予方法指導。
方法點撥:文言文比較閱讀可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1)文章內容;(2)中心主旨;(3)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已知聯系到未知,有助于學生遷移運用已學閱讀方法,同時“降低”比較閱讀的陌生感和難度。
4.方法應用。
(1)學生結合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和要點,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就《桃花源記》《秦時婦人》進行比較閱讀,發現其中的異同。
(2)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
【設計意圖】《桃花源記》《秦時婦人》兩篇故事架構“大同小異”,但表達主旨、表達方式“小同大異”的文章比較閱讀,有助于學生掌握方法。
5.小結。
教師在學生課堂實踐的基礎上,再次強調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
【設計意圖】 小結回顧,有助于學生夯實本課重點。
(五)布置作業
拓展遷移:課后運用所學方法,從比較閱讀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記》和《乙亥北行日記(節選)》的異同。
【設計意圖】再閱讀一篇與《桃花源記》有相似之處的《乙亥北行日記(節選)》,可以幫助學生遷移所學方法,能夠在“舊文章”中有“新發現”。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續寫
話說這漁人出了桃花源,沿溪而下的時候,腦袋里就盤算著:我既然尋得了這一群深山之人,又是秦朝之后,如果稟報給太守,太守念我忠于晉朝定會給我不少的賞銀。主意已定,漁人在沿途的桃花林中做了些許標記,又留心了四處的景致,心中更是得意,仿佛那白花花的銀子已經到手。可他不知道,在暗處,有一個人驚出了一身冷汗:村中智者之言果不其然,此人貪得無厭,在受了村中人熱情款待后既然還妄圖利用他們討得賞銀,幸好自己被派出暗中跟蹤,不然村中的事可就要泄露了。剛想上前將那奸人一舉拿下,這人心中陡然一轉,何不讓他去稟報,再來個自食惡果。這位智勇雙全的村中漢子,用草葉將漁人所作的標記如數遮掩,不留絲毫痕跡,然后又不動聲色的跟在漁人身后。身上的衣服是村中的巧婦仿著漁人的衣服制的,應該不會有什么問題。此人便跟隨漁人來到一座府邸前,見漁人進去后不久,便有一大隊人馬跟隨漁人來到那條溪邊。但漁人無論如何都找不到明明標識的很清楚的標記,不知該帶領他們往何處去了。太守手下的士兵一看漁人根本找不到桃花源的方位,以為他在欺騙太守,便把他暴打一頓,拿走了漁人從太守那得到的賞銀,憤憤的走了。跟隨而至的村中漢子看到眼前的一幕,心中大喜,連忙撐船回到了桃花源。
村中聞此人歸來,群聚,聽此人將事情經過娓娓道來。心中大驚后分外嘆惜,自此識外界之人心機深重,故下定決心,堵塞了與外界的唯一通道。希望這之后再沒有外界之人來此打擾。
但南陽人劉子驥自持品德高尚,愿往之,與桃花源中的人共享平靜的生活,誰知還沒啟程就病逝于榻中。迷信之人便傳言,那傳說中的桃花源會詛咒想要前往的人。自那之后,再無人妄圖尋得這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故世外桃源之地倒也得了清凈,又是一代一代自給自足的生活下去了。
設計意圖:
對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但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我們對于文言文教學往往更多的注重于字詞句的翻譯和識記,對于文章的理解和欣賞則比較淡化。甚或將考試的知識點一攬子不加辨別地強塞給學生,然后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讀背。意識到此前種種做法的不足之后,希望自己的課堂能有所改變。所以,嘗試著對《桃花源記》一課進行了這樣的處理。
課前準備:
課前利用自習課時間充分預習,利用教材和手邊的資料疏通文意,標記出古今異義詞和重點語句的釋義,強化理解。
教學目標:
1.讀懂文意,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2.理解詩人的寫作意圖。
3.品味本文的結構和語言。
《桃花源記》省級獲獎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桃花源記》,現在老師來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詞:(老師強調易錯字)
2.你了解的作者:(學生先自己談一下對陶淵明的了解,然后老師做一些必要的補充)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之前學過陶淵明的《飲酒》對他的避世隱居思想做一些回顧,前后勾連,有助于學生理解本文所表達出來的消極復古的思想傾向。
一、我眼中的桃花源—感受桃花源之美
1.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衍生出很多成語,比如說……學生補充。最能夠概括本文內容的一個成語是——世外桃源。
2.讀了文章之后,你覺得世外桃源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請用從 (文中的原句)我看出桃花源的 來回答。(讀課文限時3分鐘)
示例:從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可以看出桃花源環境優美、人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
預設: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看出桃花源人生活安寧祥和。
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生活很悠然、生活幸福、美滿,人人都能夠得到很好的照顧。
從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善良和純樸。
……
(此一環節主要是落實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落實部分字詞句的解釋。初步感知桃花源之美,為下一個環節做準備)
二、桃源內外—探究作者寫作意圖
1.文中這個桃花源是如何出現的?
設計意圖:由這句話引出桃花源內外之別,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探究文章主旨
預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來此絕境的原因是—避秦時亂。(強調絕境的古今異義)
2.再讀這一句,如果讓你在不復( )出焉中間加一個字或一個詞,你會加什么?
預設:愿,敢,想等
3.為什么不愿出來?(從不足為外人道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愿意出來,也可以從留白皆嘆惋一詞去分析,當然也可以結合前一個問題來說,這是對第一個問題的延伸)
(屏顯)補充當時的社會現狀的相關資料: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公元376-396年)。期間,政治極度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生活荒淫,互相傾軋,賦稅徭役繁重,戰爭頻發,短短21年就爆發大小戰爭60場。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晉書·會稽王道子傳》曰:“東土囂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4.請同學們分別站在漁人、桃花源中的人的角度來復述故事(要求:盡量遵從原意,可以適當加工)
設計意圖:再次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翻譯、理解情況,并且通過復述,學生進入角色,通過對桃源人和漁人的不同感受,學生對桃花源內外世界的對比有更深刻的領悟和體會,為接下來理解文章主旨助力。
教師小結: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桃源內外的巨大差別,漁人想要迫切地進入桃花源,而桃花源內的人卻不愿甚至害怕離開桃花源進入到外面的世界。想要進入桃花源的是不是只有漁人?站在陶淵明的立場結合當時的社會境況,想一想他為什么要給我們講這樣一個故事?
預設:陶淵明講這樣一個故事是為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理想生活的追求。表達出了當時老百姓的心聲。在這個故事中,傾注了他對生活的所有美好理想的理解和認同。
三、魅力桃花源
1.桃花源是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從文中找依據來回答。
設計意圖:再次走進文本,感受文字、結構之美。
預設:不是真實存在。從桃花源被發現,到重訪桃花源未果都能感受到桃花源是一個撲朔迷離、如真似幻的存在。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我們為什么覺得真的有這么一個美好的地方呢?這得益于作者的巧妙構思和高超的語言技巧。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為什么會有這種真實感?(再次讀課文,找依據)
預設:1.真實的年號,時間;真實的人物。
2.大量細節的描寫;
3.事件敘述前后照應(便舍船。既出,得其船)。
教師小結:桃花源的魅力體現在如真似幻、似有還無。如此真真切切,卻又遙不可及,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美好,曾引得無數人的追求和向往,即便到了今天,她那種祥和寧靜也依然能夠安撫人心的效用。老師讀了《桃花源記》后就有感而發,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逐夢桃源》
綠樹、青山
茅舍、麥田
池塘春草,依依炊煙
犬吠柴扉,雞鳴樹顛
黃發垂髫,相視怡然
三月的溪邊,
一次美麗的邂逅讓現實與夢想碰了頭。
自在飛花輕似夢,
若非那溪水中翩然如雨的花瓣,
怎能讓漁人不記來時歸路?
無意的撞見
芬芳了多少人的心頭?
桃花源啊!溪水的盡頭是流不盡詩意的夢。
那捧出的飯菜里,酒香醉了多少人心?
而所有的擔心和憂慮只化作謙和的叮嚀
輕輕一聲。
跨越千年,你依然讓人魂牽夢縈。
那么,就在心中為我們留出那么一方世外桃源吧!
那艘迷失的小船兒,
不管放逐在何方,都有歸途可期。
《桃花源記》省級獲獎教學設計
4.學了這篇課文,對桃花源的詩意美好或者消極復古,你有什么想法也寫下來吧?
設計意圖:桃花源記是一篇經典古文,后人有很多詩文來表達對它的理解和看法,時至今日依然有其現實意義,寫一下,不論多少,最起碼能夠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對學生而言也是一個輸出的過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