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2
這是雖有嘉肴教案及反思,是優(yōu)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3、聯(lián)系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學習重難點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學習方法
朗讀法、交流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預習
1、查閱有關資料,了解《禮記》的有關知識。
明確:《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他的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禮記》全書用記敘文的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書,認讀課文中的生字、生詞。
3、讀課文2遍,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交流課前預習第1題,了解有關文學常識。
2、檢查、矯正課前預習第2題,正確認讀字音。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為課文劃分朗讀節(jié)奏。
示例: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我/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明確: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我/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ldquo;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語氣,節(jié)奏鮮明。
3、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難懂的詞語,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4、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字詞問題。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雖有佳肴 雖: 佳: 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反: 自強:
(6)故曰:教學相長也 長:
?。?)其此之謂也 其: 此之謂也:
6、口頭翻譯全文,師生一起矯正。
三、合作研討,把握內(nèi)容
1、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明確: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本文說理邏輯嚴密,條理分明。想一想: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要從“雖有佳肴”寫起?
明確: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有“佳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啟迪智慧
結(jié)合自身的學習經(jīng)驗,請談談“教學相長”的道理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五、課后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反思
《雖有嘉肴》這篇課文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著講教與學的關系,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鉆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學相長的結(jié)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的正確。
由此,我想到了教學活動。其實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師說》中說的那樣“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而已,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吧!
《禮記.學記》上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我說:教后知困,學知不足。
我上08酒旅班《旅游文學作品欣賞》課時,是比較注意上好并加以教后反思的。課后幾天,一般都會與學生談談學習收獲,就會發(fā)覺,學習好的同學,還可以津津樂道,尤其是語文學科基礎較好的同學興趣倍增,但基礎稍差或無心向?qū)W的則有點不以為然。盡管自己也很自信,學生對我仍然是很尊敬的,但仍有困惑。下面就以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課文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見。
首先,或許起點高了。優(yōu)生添趣,差生茫然,或說明起點可能高了。我們的學生來自初中的下層生,他們中許多或是無心向?qū)W的,或是偏科的,有的科目學業(yè)基礎稍好,有的根本就不想學。因此,在除了要上好一節(jié)課外,還得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把心思轉(zhuǎn)向?qū)W習方可。如從培養(yǎng)興趣入手,利用詩詞教學中詩教的微言大義發(fā)揮出來,提高思想認識,達到學習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我也試圖這樣做,但其結(jié)果仍是優(yōu)生添趣,差生茫然,或者是起點高了?
其次,講授重于閱讀,未能以新的教學理論指導新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譬如,此次學習了陳建森教授開設的《中國古代詩文鑒賞方法》課,其中“言、象、意”的鑒賞方法,就有很大的啟發(fā)性?,F(xiàn)在若再教《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文,就可從意象入手。詞的上片有好些意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呼嘯且徐行”。有隱含意象是人,明寫意象是風聲雨聲及人在急風暴雨中的想法。“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里就出現(xiàn)眼前的意象有竹杖芒鞋和想象中的意象馬,且是兩相對比的,還有由此引發(fā)的意象——人的想法,就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并由“一蓑煙雨任平生”而引出柳宗元的《江雪》詩的意境和作者借此所表達得想法。然后,把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去探究,再結(jié)合下片的話,就會得出作者“坦蕩行天地”襟懷“曲筆蘊心聲”意蘊的結(jié)論。這樣學生在理解課文時就不至于只是借助老師的講解來理解課文,而變得有物象可循,然后從中悟出道理,對蘇軾的在詞中的所思所想就變得有理有據(jù)了。這就是“緣文釋道”。同時,還應該認真地把老師主動的教轉(zhuǎn)變?yōu)閷W生主動的學,以學生的“讀”代替老師的“講”,老師在其中只起著主導作用的新的教學理念貫徹其中,方能提高教學效果。
再次,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基本特點的統(tǒng)一未能融于自然而然的教學氛圍中。人們說的:“緣文釋道,因道悟文”,其實正是語文課語言教養(yǎng)和人文陶冶兩種功能辯證統(tǒng)一的具體表現(xiàn)。以往許多老師在教學中往往喜歡貼標簽的方法把文本立意顯示給學生,自己當然亦難免俗。盡管自己對文道的理解還是比較深刻的,但在教學中卻容易把之撕裂開來,未能融合一起讓學生“緣文釋道,因道悟文”。陳建偉教授在主編手記《閱讀教學教閱讀》上說:“現(xiàn)代語文教學是不能像古代讀文教學那樣只教課文而不教閱讀的,因為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任務已經(jīng)不再是令學生飽讀經(jīng)書以求得“滿腹經(jīng)綸”,而是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把教材當作一個例子,“舉一反三”,令學生從中積累語言,學會閱讀乃至掌握寫作,最終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就提示我們今后在教學中應該要引起注意并且要努力實踐的。
教后知困,學知不足。暑期參加研究生課程班學習,來個臨老學吹,受益匪淺。此次開設的課程有《現(xiàn)代教育科學理論的案例解讀》《語文教學與考試研究》《語言文字學專題研究》《寫作原理與中小學作文訓練方法》《閱讀原理與文本解讀》《語文課程與教材研究》《中國古代詩文鑒賞方法》《語文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承》等。這些課程中如“言、象、意”的鑒賞原理、閱讀教學的細讀方法、有效教學、反思教學、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基本特點統(tǒng)一的再認識,以及作文教學中的“三化”“四體”的認識等結(jié)合到教學實踐中,應大有好處。
今后,我們還應該秉承師古不泥,師意不跡;學無止境,達者為師的從業(yè)理念,把教學工作做好。
一、 說教材
《雖有佳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五篇課文,是整冊書的第三篇文言文課文,結(jié)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初一新生學習文言文的現(xiàn)狀,特做以下教學設計.
《雖有嘉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熟讀并背誦課文.
2.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誦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感情,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3.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明白教學相長道理. 教學重點:目標1l 3.讓學生運用“留、補、刪、換、調(diào)”的翻譯方法,理解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采用提問問題的方式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自然而然轉(zhuǎn)入文學常識.
同學們,你有沒有聽過“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那你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嗎?(師答:《學記》)
二、文學常識(以填空形式檢驗學生預習情況)
《學記》是我國 的一部關于 、 活動的論著. (接下來我們來疏通文意)
二、 感知課文(分不同形式的讀,但每一次的讀達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樣繁多的朗讀,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語感,豐富文化底蘊)
1.一讀課文(個人讀),讀準字音.(學生個人自由大聲朗讀,并完成《練習冊》第一題,從而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字音)
雖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強( )也. ..
故曰:教學相長( )也. .
《兌命》曰:“學( )學( )半. ..
2.二讀課文,讀出韻味.(錄音范讀,劃出朗讀節(jié)奏)(在掌握字音和節(jié)奏的基礎上,全班大聲朗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美.)
3.三讀課文,理解字詞.(學生在小組內(nèi)互相朗讀并結(jié)合注釋和參考書籍,解決《練習冊》第二題,并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文言實詞歸類.) 通假字: 兌命 兌:通:“說”,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
古今異義詞:(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甘美;今義: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
(3)、然后能自強.(古義:自我勉勵;今義:到) .
一詞多義:(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佳肴”,美味的菜) .
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謂乎(表示揣測) .
(2)學 教學相長(學習) 學學半(教) ..
4.四讀課文,讀懂文意.
介紹“留、補、刪、換、調(diào)”翻譯方法,小組根據(jù)方法結(jié)合重點字詞翻譯原文.(兩三句重點句,抽學生回答,檢驗學生是否掌握.)
四、研讀品析 (齊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你覺得這篇課文是在跟我們講什么道理? (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這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理解大意后,歸納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五、拓展延伸,啟迪智慧
1、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jié)合學習經(jīng)驗,談談你的看法.(讓學生學會聯(lián)系實際,把課堂的內(nèi)容應用到生活中)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六、 總結(jié)
(一) 學生小結(jié)自己這堂課的收獲.
(二) 教師小結(jié):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教學是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道理.
(如果還有時間,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提示背誦.)
七、 布置作業(yè)
1、 背誦課文
2、 用歸納本積累重點實詞.
3、 完成《練習冊》第20課 .
4、 課外了解《學記》關于教育方面的內(nèi)容.
板書設計
弗食,不知其旨
學知不足,教后知困
弗學,不知其善 不足知反,知困自強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著講教與學的關系,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鉆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學相長的結(jié)論.
按教學設想,一節(jié)課能完成教學目標,但實際上沒有完成目標,初一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節(jié)奏大部分不會劃分,借助工具書翻譯,對它們也較難,指名同學翻譯,總照翻譯課外書念,脫離工具書就翻譯不上來,針對這種情況,我讓他們先一個一個詞理解,疏通文意;一邊教他們方法,一邊翻譯.盡管目標不能按計劃完成,但學生掌握了理解文意的方法,我想這就是收獲.而且,相信長期堅持這樣教,效果一定會越來越好.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