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5
這是逢入京使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易錯字岑(cén)2.詞語釋義入京使:回京城長安的使者。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路途遙遠的樣子。龍鐘:淚流縱橫的樣子。憑:請求,煩勞。傳語:捎口信。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親早逝,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后兩度出塞,安史之亂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罷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岑參與高適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文題解說】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詩人在遠赴邊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親人,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告別了在長安的親人,躍馬踏上漫漫征途。全詩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此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詩文語言樸實,不加雕琢,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之情與建功立業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融,真摯自然,感人至深。 本課為1課時。 1.在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節奏和內涵。 2.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1.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2.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 1.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誦全詩。 【難點】 背誦全詩,學習佳句。 導入資料助讀朗讀詩歌品讀詩歌討論主題導入一:歌曲型 [設計意圖] 通過岑參的言語,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初步認識,同時產生對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課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也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他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后,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他就是岑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板書課題)導入二:簡介型 [設計意圖] 直接入題,揭題激趣。 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朵奇葩。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岑參。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歌《逢入京使》。一、資料助讀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快速背誦,加深對文本的印象。 【課件出示關于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然后教師指名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加深印象。】 1.關于作者: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親早逝,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后兩度出塞,安史之亂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罷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岑參與高適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2.關于背景: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親人,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提示:七言律詩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頓,學生劃分朗讀停頓。 1.教師范讀,學生傾聽。 2.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3.指名領讀。 4.齊讀。三、再讀古詩,賞析詩歌 [設計意圖] 此環節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主旨,學會欣賞詩歌的能力。 1.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點明家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離家已越來越遠。“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鐘淚不干”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鐘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夸張,但仍不失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2.“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親人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 3.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后兩句詩更有味道,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
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4.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四、背誦古詩,討論主題 1.詩中表現了詩人遠涉邊疆的思鄉懷親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確〕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2.詩中表現詩人強烈感情的句子是什么?試著分析該詩句。 〔明確〕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雙袖龍鐘淚不干”,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鋪墊。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他一方面有對故園眷戀的柔情與思念親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我們在寫作中也要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搜集相關邊塞詩,摘抄并背誦。逢入京使
岑參思念親人 開闊豪邁一、岑參詩歌的藝術特色 岑參詩歌的題材涉及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雄奇瑰麗”是其突出特點。岑參兩度出塞,他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的筆下,在大唐帝國的偉大力量面前,任何敵人都不能成為真正的對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寫士兵們的出色奮斗和艱苦犧牲,他要寫的是橫在戰士們面前的另一種偉大的力量,那就是嚴酷的自然。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些邊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在詩人印象中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景。如沒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很難產生這種感覺的。 岑參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塞外之景。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范圍。二、著名邊塞詩 1.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李頎《古從軍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4.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5.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閱讀《逢入京使》,回答問題。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1.展開聯想與想象,描繪一下前兩句詩所展現的畫面。2.下列對本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B.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龍鐘”在這里是淋漓沾濕的意思。“龍鐘”和“淚不干”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D.一、二句“龍鐘”“淚不干”的濃重色彩與三、四句“憑君傳語報平安”的輕描淡寫似乎有些矛盾。【答案與解析】1.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詩人又思念起家鄉和親人,不禁掩面抽泣,淚水很快就沾濕了雙袖。2.D(不矛盾。“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沒有紙筆,趕緊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達了思家的深情。這“傳語”二字,寄托了詩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卻是家人最掛懷的訊息。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教學目標: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教學內容: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詩約寫于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后,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云:“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盡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鐘淚不干”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鐘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夸張,但“夸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夸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后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教材簡析
《水鄉行》是冀教版第8冊第28課,課文主要以作者參觀游覽的順序,展現了江南水鄉的風光長卷,它是一首現代詩,篇幅短小,清新自然,飽含作者的情感,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教材。
教學要求
1、學會詩中3個生字,會認1個生字,
2、熟讀課文,自學理解生詞:深處,解纜,踏停蛙鼓,暮霧等,了解文章內容。
3、理清作者的行進路線,讓學生借助想象,通過對詩句的感悟,體會水鄉風光的獨特,美麗。培養學生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4、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好句。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水鄉行》我知道你們都有預習的習慣,誰愿意說一說你是怎樣預習的?(生:讀課文,不懂的字詞查字典,查找有關資料等)大家的學習方法很好,一會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就知道哪位同學預習的最好了。
設計意圖:[了解預習情況,為學習課文打基礎。 ]
師:課前老師也搜集了幾幅圖片,請同學們欣賞(展示加講解)這里的水域非常廣闊,河道縱橫,云水相連。村莊里,綠樹紅花,流水潺潺,幾戶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條水渠,把無邊的田野劃成整齊的稻田,那一塊塊青翠的稻田帶給人們豐收的希望,這里是哪?(江南水鄉)你們覺得怎樣?(真美),喜歡嗎,這樣美的景色不光咱們喜歡,著名作家沙白也喜愛,就寫了一首《水鄉行》表達他的贊美之情,讓我們和他一同走進江南水鄉,感受那特有的風情吧。
設計意圖:[圖片的展示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頭腦的表象,對水鄉有了感性的認識,為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
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讀讀這首小詩,朗讀時,請大家注意把字音讀準確,把語句讀流利(生練讀)想不想當一回小老師,同桌同學一人聽一個讀,讀得好就夸夸他,讀得不準確,不流利的地方,請你幫他糾正(生練)誰愿意給大家讀一讀(每人一小節,指名讀,糾正并評論)我想請一名同學把整首小詩再讀一遍,在他讀的時候請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以及水鄉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路線:水路上→水上村莊→稻田→離莊時
師:我們隨作者坐船從水路上來到水上村莊,接著下了船走進稻田,最后離開了小村莊。到水鄉走了這一趟,水鄉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水面廣,人們坐船出入,他們勤勞,景色美,靜,熱鬧)
設計意圖:[感知文章內容,形成初步印象。總體把握文章內容。]
三、感悟課文,全班交流,指導有感情朗讀課文
師:多美好的水鄉啊,其實水鄉的每個地方都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它們連起來,就是一長幅水鄉風光的畫卷,讓我們再次走進這幅畫卷,到水鄉仔細看看,說說你最喜歡水鄉什么地方,喜歡那里的什么?先請同學自己認真讀一讀這首詩做做準備,然后同桌相互說一說(生練讀,互相說,師在同學中輔導)
全班交流:先聽清老師的要求,匯報時,先說喜歡什么,再說說喜歡的理由。
學生的感悟點:
(1)我喜歡水路上的風景:水面很廣,水云相接,你從哪知道的?(水云鋪)我們平時見到的路是什么鋪的?(柏油)水鄉的路呢?(水和云彩鋪成,很廣闊)怎樣讀?請大家一邊品味一邊讀。
(2)我喜歡那個小村莊的景色
a因為那里的魚很多,(你怎么知道的?)掛滿樹?指導讀出魚網的多
b魚網像門簾一樣,掛在樹上,這樣的景象你見到過嗎?當你第一次見到感覺怎么樣?(很特別、很新鮮、驚奇)怎樣讀?
C從這么多的魚網你能看出什么?捕魚為生,人勤勞,魚米之鄉。
D我喜歡那個小村莊,因為那里很美,有紅色的石榴,翠綠的柳枝又細又長,風一吹就翩翩起舞,(多美啊,你能把這種美讀出來嗎?練讀)
E我喜歡小村莊,因為那里十分安靜,因為只有幾戶人家,又都上了鎖,(請你讀出村莊的寧靜)多么寧靜而又美麗的水上村莊啊,誰能根據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美景嗎?(指名說)請大家都來讀一讀,讀出喜愛之情(生練讀)
(3)我喜歡稻田,稻田一望無際,像海洋一樣,稻浪滾滾(你從哪知道的“海”,請你讀出你的喜愛之情)我喜歡稻田里的人們,他們非常勤勞(你怎么知道的?)我喜歡稻田的熱鬧,讀出你的喜愛之情
師: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蛙鳴,眼前是一望無際的稻田,請同學們來讀,讀出喜愛之情(大家練后指名讀)
(4)我喜歡離莊時的景色,蟬已經不叫了,夕陽西下,水面上升起薄霧,像一層紗籠罩在小水村,很靜、朦朧(你怎么知道的)暮霧。我喜歡那個小孩子,因為他很好客(“送客”看出來)很會劃船(一手好櫓)那你夸一夸他(生讀)
總結:現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頭再看,心中不免升一種情感,那是什么?(留戀)留戀什么?(人,風景,稻田……)請你帶著喜愛與留戀之情,讀一讀整首詩。(生練讀)
師;讀著這首小詩,水鄉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我想請一名同學讀一遍整首詩,老師給他配上音樂,其它同學閉上眼來欣賞。(指名讀)
師:同學們會背嗎?(生齊背)
四、拓展
1、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水鄉?今天我就帶大家到著名江南水鄉周莊去親眼看一看(放課件)
2、同學們也了解了許多水鄉的風土人情,給大家介紹一下。(生匯報)
設計意圖:[水鄉的影象資料使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水鄉的知識,向往水鄉。]
五、布置課外實踐
1、把《水鄉行》改寫成一篇小游記。
2、畫一畫水鄉的圖畫。
3、積累描寫景色的詩句。
設計意圖:[把課內的學習引向課外,增加學生的收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