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7
這是文言文啟蒙課,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文言文啟蒙小古文30篇是針對三年級之前的沒有文言文學習基礎的小朋友專門設置的。本系列例如從趣味性出發,讓小朋友能夠快樂地掌握文言文的入門知識,包括30多個文學常識,20多個文化常識,70多個文言實詞,以及常見的成語的意義及蘊含的道理等。
本系列文章自刊出以來受到了很多家長的歡迎,所以匯總于此。供大家學習。
導入:
1.故事引入,了解斷句的重要性:
標點在中國是近代的產物,古書里面,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那個時代,讀書人打開一本新書,閱讀的時候就用筆把它一句句點斷(大抵都是用一個圓圈),或者用毛筆的筆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蓋上。那時候,形容一個人讀不懂文章,有一句術語說:"他點不斷(句子)。""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兩個小故事激趣:
標點不同,字句的解釋竟可以在意義上截然相反!民間故事中也不乏這種說明斷句不同,可以改變詞語意義的故事。
(一)據說舊時代有一個老頭兒,有一女一婿。發妻死后,他又續弦,后妻生了一個幼子。老頭兒預立下遺囑,說明遺產的分配辦法。那幾句話是沒有點斷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遺囑啟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遺產全部取去。因為照他的點讀法,那遺囑是這樣的:
"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
但是老頭兒的后妻不服,認為遺囑寫的,應該是把產業交給她的兒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縣官判決遺產應該交給老頭的幼子。原來照老頭的后妻和縣官的讀法,那個遺囑卻是這樣分句的:
"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
請看,遺囑的斷句不同,意義竟是這樣的天差地別!從這些事例看來,標點符號的作用該有多大啊!
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
"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
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
2、介紹斷句及《考試說明》對斷句的考查
斷句就是給未加標點的文段標出停頓。古文原是不加標點的,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在句意結束時用"。"斷開,叫"句";在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古人很重視辨明"句讀",不能斷句就無法讀懂未斷句的古書。斷句能力,是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所以,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角度看,就需要練習斷句。這也是高考中出現斷句考查形式的依據之一。這一考查體現了新課標的文言誦讀要求,強調熟讀成誦,心口相應。這對培養我們的文言語感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2007年北京高考語文卷第11題就出現了這種題型。(投影)2008年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明確規定:文言斷句題將出現在選考歷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試題中,要求對一段課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斷句,6分;并回答有關問題,4分。斷句只需用斜線表示,而不用加上具體的標點。實質上,這兩個考查點是密切聯系的,能正確斷句了,文段大致內容就能理解了。所以重點還是在前者。我們最近的一些練習卷中已出現了相關的題目,但是大家做下來的情況卻不是很樂觀,那么,我們該如何合理準確地為文言文斷句呢?今天我們就結合例題一起來探討一下。
二、結合例題,介紹方法。
請大家看下面一段文字(投影)
董叔將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獻子曰不吾敬也獻子執而紡于庭之槐叔向過之曰子盍為我請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請焉
【注】①系援:作為繩梯攀援上去,這里指通過婚姻關系往上爬。
②愬:同"訴",訴說,訴苦。
③董祁:范獻子妹妹,嫁給董叔后,改稱董祁。
④紡:系。
(一)不管給我們什么文段,第一步都應該是通讀全文,反復誦讀,增強語感,運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顧及前后文,搞清文段屬于什么文體,寫了什么內容,想表達什么意思。這是正確斷句的基礎。下面,同學們就大聲自由朗讀,抓住文段中的重要實詞,了解文意。
提問,文段屬于什么文體。明確:屬記敘性文段。
記敘性文段就會有人物事件,那我們先來抓住這些主要之點。
提到的人物:董叔,叔向,董祁,范獻子。這樣斷定文中共提到四個人。
再看事件。綜觀全文,說得是董叔想通過與范氏的婚姻關系往上攀援。
再看結果。董叔自取其辱,還被曾勸阻過這門親事的叔向奚落了一番。
這樣,我們完成了第一步基礎工作--讀文段,通文意。
(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在閱讀中,要隨時標出文段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因為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名詞(代詞)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我們把這一步工作總結為標名(代)詞,定主賓。我們不妨一起來找找例題中的名代詞,先把其中的一些斷句工作完成。
(三)理解古文大意是抓關鍵實詞,古文中的虛詞也不能忽視了,因為虛詞往往有它們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為斷句的依據。
1、對話標志的詞語,如:曰、云、言,在它們的后面一般都要斷開;
2、語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3、句尾語氣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與(歟)、邪(耶)、乎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
4、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5、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6、其它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我們把這一步總結為看虛詞,找位置。明確了這個規律,我們再接著完成我們的斷句工作。
(四)實詞虛詞都在斷句中派上了用場,那句式對我們有沒有幫助呢?當然有。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不亦…乎、何…為、安…哉(也)、孰與…乎、豈…哉等,是典型的反問句式;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動句式。這些固定句式,我們在斷句時就要看清楚,千萬別在不需要劃斜線的地方去劃條線哦,還有一些固定結構:如…何,奈…何,若…何,得無…乎,無乃…乎,況…乎,何以…為,與其…孰若…。都是我們斷句的依據。
我把這一步總結為明語法,辨句式。我們例題中沒有涉及到上述特殊句式,那我們就跳過去,接下去看方法。
(五)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斷句依據,我們還要了解一點,古人寫文章很講究語句的整齊對稱,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數和結構,對偶、頂針、反復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這一特點呢,又為我們斷句提供了方便。如《醉翁亭記》中"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我們來看看例題中,有沒有這些結構。
明確: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這樣,我們也可以為它準確斷句了,我們把這一步總結為明修辭,巧判斷。
綜合這些方法,我們最后來給例題準確完整地斷句。斷句結束,這段話的意思就更加清晰了。
三、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介紹的文言文斷句的幾種方法,只能看作是斷句時的注意之點,僅僅起輔助作用,并不是能否正確斷句的決定因素。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古代漢語、古代歷史文化知識和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的總的水平。而這些知識只能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所以我們應該看到,古文斷句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時就應該多朗讀,培養語感;做練習時,注意各種斷句技巧;多聯系上下文語境,反復推敲,這樣斷句能力才能提高。不過大家也不用怕,考試時由于時間限制,估計只會讓我們斷幾句,不會很難。如果大家能按老師的建議去做,我想大家一定能順利通過這一關。
四、反饋練習
1.給下列一段話斷句。(在原句上畫)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方法總結:
2.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用斜線(/)給下面句子斷句。
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方法總結:
3.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方法總結:
4.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論語?卷八》)
方法總結:
&
5.(1)具告沛公沛公大驚。(《鴻門宴》)
(2)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廉頗藺相如列傳》)
(3)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戰國策?中山策》)
方法總結:
6.(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2)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3)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點石成金
一人貧苦特甚,生平虔奉呂祖,呂祖乃呂洞賓也,相傳為道教之祖也。呂祖感其誠,一日忽降至其家,見其家徒四壁,不勝憫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俄頃,粲然化為黃金,曰:“汝欲之乎?” 其人再拜曰:“不欲也。” 呂祖大喜,謂:“子誠能如此,無私心也,可授以大道。” 其人曰:“不然,吾欲汝之指頭也。”呂祖倏不見。
一個人特別貧窮,一生虔誠地供奉呂祖,呂祖就是呂洞賓,是道教的先祖。呂洞賓被他的誠意所感動,一天忽然從天上降到他家,看見他家十分貧窮,不禁憐憫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塊厚重的石頭。立刻,變化成了金光閃閃的黃金,說:“你想要它嗎?” 那個人拜了兩次回答道:“不想要。”呂洞賓非常高興,說:“你如果能這樣,沒有私心,可以傳授給你成仙的真道。” 那個人說:“不是這樣的,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頭。” 呂洞賓忽然消失了。
1.解釋:
俄頃:一會兒
授:傳授
不然:不是這樣的
倏:突然
2.那個窮人為什么不要一大堆黃金而要呂祖的指頭? 大:因為他的指頭可一點出更多的黃金,他很貪得無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