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5
這是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第二課時,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理念】
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基本觀念,憑借教材這把“鑰匙”,以順應學生的“身心發育和生活經驗的擴展,逐步培養學生憑借我國語言文字吸收經驗表達情意的知識能力。”(葉圣陶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⑴ 能夠揣摩語言文字,體會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的方法。并能為表達交流的需要寫一寫身邊的景物。
⑵ 感悟雙龍洞景觀的奇異,能夠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2、過程方法:
比較分析品位語言;學習寫法強化練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 學習葉老感情真實,語言潔凈的文風,不說空話、假話。
⑵ 受到雙龍洞奇異景觀的熏陶感染,體會我國山河的瑰麗多彩。
【教學重點】
體會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點寫具體的方法,感悟語言文字的.精確與樸實。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當堂練筆熱情,使學有成效。
【教學用具】
內洞景觀錄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縱切面、友情卡。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自我介紹。
2、介紹我的學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詢問學生旅游情況,拉近與課文的距離。
二、整體感知課文,明晰路線圖,激發生活體驗
1、直接導入新課:
去過金華的雙龍洞嗎?今天我們就去游覽一番。(板書課題)
2、怎么走?都經過哪?快速瀏覽課文,看誰能最先看到游覽路線圖。
3、看到了嗎?誰來說說!(板畫)
4、按著游覽路線圖出發吧,心情怎樣?推薦一位同學,咱們讀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讀不到位,引導學生想象詞語的意思導讀。
三、分部分感悟景點特點,品味“具體”寫法
1、自讀自悟:
到雙龍洞口了,咱們進洞游覽,看哪一個景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標注下來,一會兒就這一景點談你的感受。
2、匯報交流,提升認識:
哪兒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隨學生導入相應景點,但應提示全體學生注意在游覽路線圖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學生認識。(隨機板書:小……)
⑵ 從哪體會到的?
一種情況 “孔隙”一詞的理解:
一種情況:
① 可能說船小。
② 是船小嗎?教師手勢:是孔隙的窄!(板書:窄)
③ 都讀讀這兩句,體會體會。
一種情況:還從哪體會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談“自以為……擦傷鼻子”
② 我們就來坐一坐這小船吧!教師范讀,帶入情境。
③ 你又體會到什么?教師手勢:是孔隙的矮!(板書:矮)
④ 課件:
都體會著讀一讀。
3、課件出示孔隙圖:
其實要說出孔隙的小,說出它的寬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課前,老師從網上查到一份資料:
課件:孔隙很小,寬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長有八、九米。
大家都讀讀,再和課文比較一下,同樣說小,體會有何不同?
4、語言訓練滲透寫法:
所以:作者不說寬有三米多,他說(怎樣小的小船呢?……是這樣小的小船。)
師順勢提升認識:
他用身體做比、借小船的小寫出孔隙的小,這種借比的方法讓我們都能體驗得到。(板書:借比)
作者不說高不足一米,他說(我懷著……擦傷鼻子。)
師順勢提升認識:他說自己坐船這件事,他寫自己的感受,(板書:舉事例、寫感受)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會抓特點寫具體呀。
第六自然段──內洞:
5、內洞給你怎樣的感受?哪體會到的,你來說說?(重點板書:奇)
⑴ 教師激情:
一百年才長一厘米的石鐘乳和石筍,在雙龍洞中顏色不一令人稱奇,形狀變化多端令人稱奇,名目數量之多更是舉世無雙。
⑵ 想象一下,除了課文列舉的大自然賜予的奇觀──蜿蜒在洞頂的一條黃龍,一條青龍,還有什么呀?(順勢板書:列舉)
6、名目有四十多,說是說不完的,咱們去看看吧。(課件:雙龍洞內洞)
7、沒看夠,就再讀一讀。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點呢?(板書:大)
9、有多大?(大會堂、千八百人),順勢而導:
他打了個比方,列了個數字!多具體呀!相當于咱們多媒體教室的五倍!
板書:(打比方、列數字)
四、簡要回應整體,激發寫作欲望
1、回應整體:
⑴ 看板書小結:
剛才我們游覽一遭,哪印象深就談哪,體會到外洞大、孔隙小、內洞奇,其實游覽是應該按著游覽路線走的,現在你們快速瀏覽課文,看書找一找,這些景點是通過哪些語句連起來的呢?
⑵ 這樣的語句還有很多,我們體會著讀幾句!(課件:隨著路線圖出連接句)
⑶ 小結:
這樣的句子使課文結構嚴謹而且比總說“到哪了”使語句更顯得生動活潑。
2、激發寫作欲望:
⑴ 讀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學校印象最深的一處景點,試著用上作者抓特點寫具體的一兩種方法,可以是:
列數字、打比方、舉事例、寫感受、列舉等來介紹你的學校。
⑶ 簡要指導,可以給選擇不好的學生一些題目,如:
多媒體教室真先進!
電動大門真靈活!
⑷ 指讀兩三人,教師鼓勵選擇課文之外抓特點寫具體的其它方法,如對比等。
3、小結全課:熱情的孩子們,老師愿作使者,建構起你們友誼的橋梁。
4、布置作業:
旅游時別忘了寫篇游記。
【課后反思】
教學中,重視強化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在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教師注重巧妙地提升認識,完成了寫游記及抓特點寫具體的教學。為使學與用有機結合,課上進行生活性練筆,更使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訓練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
2.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學情分析
本課描繪了金華雙龍洞奇特景觀,學生學起來并不困難,并且相當有興趣。教師可以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起引導作用,在學文時,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如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對所描繪的景物進行細致的描寫。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間的關系,知道課文是怎樣連段的成篇的。
2、能給課文分段,寫出課文的提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按照游覽順序生動具體地描述景物的寫作方法。
2、結合課文特點,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記金華的雙龍洞
一、初讀課文,理清游覽順序
1、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解題:“記”是什么意思?較“記”的是什么?
(記是“記載”的意思,本文記的瀏覽勝地,固而是一篇游記。并告訴學生,這篇游記是葉圣陶先生1957年游覽金華雙龍后寫的。)
教師:去雙龍洞洞途和洞內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學們也想雙龍洞嗎?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游覽好嗎?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胳。
讀后提問:按游覽順序,全文可分幾段?每段寫了什么?
討論后確定:全文按游覽的順序可分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覽的時間及地點。
第二段(2、3)介紹沿途所見景物。
第三段(4)介紹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紹孔隙。
第五段(6、7)介紹由洞。
第六段(8)游覽完畢出洞。
3、結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學生按順序說說作者瀏覽了幾個景點。學生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4、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問:這段向我們交代了什么?
(瀏覽時間人物、景點。)
(2)用編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覽浙江的金華雙龍洞。
5、學習第二段。
過渡作者在去雙龍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觀賞。
(1)默讀第二自然段,從課文中標畫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這些景物的特點,再體會一下作者看到這些學后有什么感受。
(2)學生回答,老師邊板書:
景物––––映山紅 油桐 砂土 新綠
特點––––各色 白色 粉紅色 或濃或淡
感受––––一片明艷
(3)默讀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聽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樣往下流的?聲音有什么變化?
(作者聽到山中溪流的聲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聽到不時變化的溪聲。)
(4)有感情地齊讀第二段,同時邊讀邊想象沿著途明艷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課題是《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多筆墨去沿途景色呢?
1)沿途景色已如此美麗,雙龍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雙成洞奇特景象的襯托;3)作者游興很高,心情舒暢,借途中所見抒發對祖國河山的喜愛之情。
(5)總結第二段段意;
從金華過羅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艷迫溪流到洞口。
6、學習第三段
教師:去雙龍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去領略吧!
(1)默讀第三段,邊讀邊標畫;洞口是什么樣子?外洞有什么特點?
洞口:寬、像橋洞
外洞:大、像大會堂
(2)齊讀第三段,總結段意;
洞口很寬,像橋洞,淚內很寬敞,像大會堂。
7、學習第四段。
(1)默讀第四段,標畫重點詞語;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點?
(2)討論:引導寫出概括出如下特點
孔隙的作用:連接外洞和內洞。
特點:小、窄、 矮、
(3)齊讀本段,總結段意。
我仰臥在小船里,穿過低矮狹窄的孔隙到內洞。
8、 學習第五段
(1)默讀第五段,邊讀邊標畫出內洞的特點。
引導學生概括出,內洞的特點:黑、奇、大。
(2)指名讀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頂的雙龍說“有點像”,到底像不像呢?
(這里本已有些顏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見其形態,再加上燈光搖拽,產生一種“像”的感覺,但由于它是自然狀態的巖石,沒有經過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可見用詞嚴謹。)
(3)提問:內洞“奇”在何處?還可以把那些石鐘乳、石筍想象成什么?
(讓學生張開創造性的翅膀,盡情發揮想象力。)
(4)總結段意:
內洞一團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雙龍,景象奇特。
(1)指名讀,回答,作者是怎樣出洞的?
段意:我仰臥小船了洞。
10、通讀全文,畫出連接段與段的過渡句,體會其作用,老師總結文章連段成篇的方法。
3 記金華的雙龍洞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3 記金華的雙龍洞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記金華的雙龍洞
一、初讀課文,理清游覽順序
1、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解題:“記”是什么意思?較“記”的是什么?
(記是“記載”的意思,本文記的瀏覽勝地,固而是一篇游記。并告訴學生,這篇游記是葉圣陶先生1957年游覽金華雙龍后寫的。)
教師:去雙龍洞洞途和洞內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學們也想雙龍洞嗎?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游覽好嗎?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胳。
讀后提問:按游覽順序,全文可分幾段?每段寫了什么?
討論后確定:全文按游覽的順序可分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覽的時間及地點。
第二段(2、3)介紹沿途所見景物。
第三段(4)介紹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紹孔隙。
第五段(6、7)介紹由洞。
第六段(8)游覽完畢出洞。
3、結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學生按順序說說作者瀏覽了幾個景點。學生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4、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問:這段向我們交代了什么?
(瀏覽時間人物、景點。)
(2)用編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覽浙江的金華雙龍洞。
5、學習第二段。
過渡作者在去雙龍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觀賞。
(1)默讀第二自然段,從課文中標畫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這些景物的特點,再體會一下作者看到這些學后有什么感受。
(2)學生回答,老師邊板書:
景物––––映山紅 油桐 砂土 新綠
特點––––各色 白色 粉紅色 或濃或淡
感受––––一片明艷
(3)默讀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聽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樣往下流的?聲音有什么變化?
(作者聽到山中溪流的聲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聽到不時變化的溪聲。)
(4)有感情地齊讀第二段,同時邊讀邊想象沿著途明艷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課題是《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多筆墨去沿途景色呢?
1)沿途景色已如此美麗,雙龍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雙成洞奇特景象的襯托;3)作者游興很高,心情舒暢,借途中所見抒發對祖國河山的喜愛之情。
(5)總結第二段段意;
從金華過羅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艷迫溪流到洞口。
6、學習第三段
教師:去雙龍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去領略吧!
(1)默讀第三段,邊讀邊標畫;洞口是什么樣子?外洞有什么特點?
洞口:寬、像橋洞
外洞:大、像大會堂
(2)齊讀第三段,總結段意;
洞口很寬,像橋洞,淚內很寬敞,像大會堂。
7、學習第四段。
(1)默讀第四段,標畫重點詞語;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點?
(2)討論:引導寫出概括出如下特點
孔隙的作用:連接外洞和內洞。
特點:小、窄、 矮、
(3)齊讀本段,總結段意。
我仰臥在小船里,穿過低矮狹窄的孔隙到內洞。
8、 學習第五段
(1)默讀第五段,邊讀邊標畫出內洞的特點。
引導學生概括出,內洞的特點:黑、奇、大。
(2)指名讀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頂的雙龍說“有點像”,到底像不像呢?
(這里本已有些顏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見其形態,再加上燈光搖拽,產生一種“像”的感覺,但由于它是自然狀態的巖石,沒有經過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可見用詞嚴謹。)
(3)提問:內洞“奇”在何處?還可以把那些石鐘乳、石筍想象成什么?
(讓學生張開創造性的翅膀,盡情發揮想象力。)
(4)總結段意:
內洞一團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雙龍,景象奇特。
(1)指名讀,回答,作者是怎樣出洞的?
段意:我仰臥小船了洞。
10、通讀全文,畫出連接段與段的過渡句,體會其作用,老師總結文章連段成篇的方法。
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自然段。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從外洞入內洞。
2、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了解游覽順序,理清文章條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指名分段讀課文,正音。
2、同桌兩人輪流讀文,議自然段意。
3、指名說說作者按什么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學習游覽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讀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點。
3、討論。
(1)“新綠”“映山紅”什么意思?
(2)“或濃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艷”什么意思?你從哪些語句體會出來?
(4)“時而”什么意思?
四、練習朗讀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讀,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讀課文。
五、作業:
預習,想想外洞和內洞各有什么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了解外洞和內洞及孔隙的特點。
2、體會祖國山河景色的秀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記金華的雙龍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游覽的?
2、去雙龍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樣的?
二、布置自學
1、提出自學要求:
認真讀讀下面的課文,想一想,外洞和內洞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2、學生按要求自學,可在書上圈圈畫畫,同桌也可討論討論。
三、討論外洞特點。
1、課文中怎樣介紹外洞的?誰能把有關的語句找出來讀一讀?
2、外洞的主要特點?(大)從哪兒體會到的?
四、討論內洞的特點。
1、課文怎樣介紹內洞的?
2、從剛才讀的語句,可以看出內洞的主要特點是什么?“變化多端”什么意思?“顏色各異”什么意思?
3、為什么說“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4、你知道它為什么叫雙龍洞嗎?
“蜿蜒”什么意思?
五、討論作者是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1、課文哪一部分寫的?
2、這一段講了哪幾層意思?
3、作者進洞時的感受是怎樣的?
從作者的感受中,你體會到什么?
六、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邊讀邊想象外洞、內洞的特點,想象乘船進入內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業
練習背誦從外洞進內洞的那一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泉水流經的路線。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指名背誦從外洞到內洞這一部分。
2、指名說說外洞和內洞的特點。
二、理解泉水流經的路線。
1、啟發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沖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僅寫了洞,而且寫了水。請同學們把課文中寫水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再想一想泉水是從哪兒流到哪兒的。
2、學生閱讀思考,同桌互相討論。
3、集體討論。
板書:深黑的石洞——內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結:
課文把雙龍洞的特點寫得很具體,我們讀了,仿佛身臨其境。
四、學生輕讀課文。
五、復習生字詞。
六、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自然段。
2、預習《養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