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這是芙蓉樓送辛漸導入設計,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近日,我有幸欣賞了“第九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特等獎獲得者江西省甘密老師的優秀課例《記金華的雙龍洞》,甘密老師結合游記文體的特點,引領學生理文序、清結構,以段為例領悟寫法,遷移運用,得意、得言、也得法,很好地實現了以篇達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目標。現擷取幾個片段賞析。
一、細致梳理,理清順序結構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老先生早年游歷金華雙龍洞的一篇游記。作者按照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真實記錄了自己的游覽見聞和感受,堪稱游記體文章的典范。甘密老師的開篇教學先聲奪人,其策略有三:一則引領學生畫游程圖,依據課文順序了解每一段的段落內容,這是在理文序;二則啟發學生有順序的連綴每一處景點,這是在落實中年級年段目標──把握課文的重要內容;三則整合段落內容,理清寫作順序,并且清晰課文結構。幾個回合之后,課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高效地把握了游記文體特點,了解了作者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策略環環相扣,看似樸實簡潔,卻不失為學生領悟課文寫法的妙招!
二、巧妙設問,直指表達秘密
本文“過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體現出游記體“篇”的特點,作者既通過具體熟悉的常見事物描寫孔隙,又將自己的切身感受訴諸筆端,將游程、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起來,是中年級學生學寫游記的優秀范本。甘密老師引領學生整體把握作者游覽順序,理清文本脈絡結構之后,直接切入“過孔隙”一段進行教學。從“孔隙窄小”的特點入手,深入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的?此問題直接從探究作者寫法進入,雖關乎內容,但目標直指語言形式,即作者是怎樣寫的,學生探究的落點就是作者表達的秘密,此問目標明確,任務集中,便于學生體悟寫法,遷移運用。
三、立足語言,解密作者寫法
作者介紹孔隙的窄小,沒有像前文介紹外洞,用具體的數字和比較來直接寫,那么孔隙很小,究竟怎么小呢?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自己的真實感受來寫,真實具體可感。于是,甘密老師就引導學生立足語言,細細體會作者這一寫法。師生起初交流,似乎宕開一筆,在談小船之小,感受作者如何用四個“小”字“并排仰臥”“沒法容第三人”來渲染小船之小。充分感受之后,話題一轉,“作者僅僅是在寫小船的小嗎?”回到了主問題“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的”,在關鍵處幫助學生感受作者未用大量筆墨直接寫孔隙窄小,卻借用常見的事物──小船之小來寫,其語言著實形象可感。此處教學,目標可謂明確,不蔓不枝。
四、鏈接感受,解密寫法
寫孔隙窄小,作者還用自己過孔隙的真實經歷和感覺來寫,“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朝我擠壓過來,稍微、準會”,這些詞句非常細致、準確地寫出了作者當時的感覺,似乎也讓讀者跟隨作者一同經過孔隙,頗有身臨其境之感。此處寫法,甘密老師分兩步引導學生體會,一是體會作者在過孔隙之前身體和心理的準備,“從……到…….,到……,到……”在細細品讀關注了文中和身體有關聯的幾個詞語之后,非常順暢地打通了讀者與作者感受,讓學生感受到凡是和船底有接觸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體細致地描寫,可見孔隙之窄小。二是體會作者經過孔隙的感覺,此處教師調動學生體驗,“要是、準會、稍微、一點兒”,引導學生似乎在隨作者一同“歷險”,于是,借助感覺寫孔隙窄小的寫法立時得以領悟。
五、得言悟法,遷移運用
其實在我們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風光,你們瞧,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點──一線天,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第5自然段的寫法,寫寫一線天。想想,在一線天,你看到了什么?過一線天的時候,你有什么感覺?我們可以用上書本上的語句,也可用上平時積累到的,注意書寫規范、整潔,開始吧!
讀是輸入,寫是輸出。借助閱讀可以積累語言、領悟寫法,更高的境界是遷移運用。甘密老師在引領學生領悟了作者借助見聞和感受寫游記的寫法之后,及時總結梳理本文的表達特點,立刻啟發學生遷移運用。指導學生用常見的事物寫見聞、運用切身感覺寫感受,來把景物特點寫具體。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實踐機會,落實了語言與形式的“吸收”和“傾吐”。從課堂上學生的練筆情況看,語言運用的目標有效達成,高效地實現了當堂實踐一課一得、以篇達類的目標,真可謂言、意、法兼得也。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圣陶先生寫的一篇游記,脈絡清晰,語言平實動人。但是,由于金華雙龍洞對于沒有游過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還有由于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了解,因此,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有一個感性認識,這就必須借助于多媒體了。
我在教學中按游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卻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后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這樣才更有實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體的運用外,還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如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么感覺不到孔隙像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為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后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后我細細琢磨之后,才覺得當時的處理不太妥當,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那一段文字,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處理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之外,但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還有做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我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了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墻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會有什么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這樣既鍛煉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又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總之,一節課上完之后,總會有得有失,但關鍵是我們要及時反思,不斷校正,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教學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誤。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2.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3.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教學重點:
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2.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難點: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贊嘆。《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圣陶游覽之后寫下的一篇游記。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板書:3.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1.學習生字。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查字典并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系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三、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游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作者記敘了他游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
學生總結游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游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四、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導學生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按游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后,按游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獻比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游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游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第五段:介紹游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乘船出洞。)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