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這是《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這丁肇中先生的一篇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主要是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了解)自然科學,丁先生就認為應該用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論題后,就從中國的傳統教育講起,講到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接著談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然后談中國學生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現狀,并用了自身的經歷來分析,最后談到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義。
備課時自己就產生的這樣一個疑問,既然已知道我們教育體制弊端,知道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與廣泛性,那為什么現在的教育體制讓那么多人都產生了怨言?教育的過程中,憑什么剝奪了學生探索的過程?當真把孩子關進了課室他就能學好,能與國際接軌?我們重視知識與經驗的傳授,可忽略了孩子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次培訓,那是關于記憶效果的探究。大致是問什么途徑會使記憶的效果更好,其中實驗就是一個有效的途徑,讓學生動手操作過就能記得特別牢。)可是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不完善,讓老師、學生怎么辦?
想到了我那讀一年級的兒子,此刻他正在我身邊聽著《呼倫貝爾大草原》做著練習冊。他是個好動的男孩子,遺傳了他老爸的特性,特別喜歡科學類的事物,動手力特別強,破壞力也特別強,特別能玩,能說會道。身為老師,他沒上小學就擔心,能不能適應那高壓的課堂,能靜下來聽講嗎?上小學的第一月,他當小學生失敗了,我當小學生的媽媽也失敗了,因為我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我焦慮,想方設法幫助他,誰知卻適得其反。在與他老師交流過后,在與他老爸商量過后,決定對待像他這樣的小男孩要寬容,一年級任務本不重,主要是適應與培養習慣,就讓他慢慢來吧。我知道要讓他玩,讓他高興地學,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培養他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是一看到他的課本與作業本,心里又糾結了——他不愿意我管他的學習,我卻不放心他的學習。放手?引導才是最重要的吧。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只求每天、每周、每月、第學期、每年有進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