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6
這是《捅馬蜂窩》課后記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下午,五年級語文教師進行了帶有特色的“五步讀書法”課堂展示。通過聽課,所謂的五步讀書法,即是:朗讀展示,小組交流字詞句,提出問題并解答,交流批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課堂上,五個環節思路清晰,學生回答精彩紛呈。上課伊始,學生進行了“談童年”的積累展示,每個小組,每個成員,都分別向在座的聽課老師展示了自己積累的關于童年的名人名言。學生流利、清晰的表達,讓聽課教師眼前一亮。緊跟著進入了課堂的中心環節——五步讀書法。
在第一個環節,分角色朗讀展示中,展示的學生朗讀聲音洪亮,吐字清晰,通順流利有感情。之后進行了朗讀評價。在評價中,學生能夠做到尊重彼此,交流的同學彼此互相注視,并能積極回應。“謝謝XX同學的評價。”“不客氣。”課堂氣氛融洽。
第二環節,小組交流字詞句。先是對子之間互相檢查詞語理解及找到的句子中明顯的修辭手法。之后是全班的展示匯報。在匯報中,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相應的補充說明。在其中有這樣一個句子:當我的竿頭觸到蜂窩的一剎那,好像聽到爺爺在屋內呼叫,但我已經顧不得別的。學生提出是比喻句,教師追問:“這是比喻句嗎?本體喻體是什么?”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沒有回答,教師也沒有明確是不是比喻句,而是讓學生再想想。這樣處理學生對這句話并沒有正確的概念,這句到底是比喻句還是不是比喻句,模糊不清。學生課堂上沒有回答出老師的問題,說明他自己不能解決,而這時正是發揮老師指導作用的時候,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
第三個環節,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每個小組提前將本組最想解決的問題寫在了白板上,課堂上直接進入了展示環節。由每個小組的組長提出本組的問題,有關于詞意的,還有關于內容的:如“為什么死去的那只馬蜂是真正的英雄呢?”“為什么說不再做一件傷害旁人的事而不是不再做一件傷害動物的事呢?”“爺爺為什么連說了兩個捅不得?”“爺爺不讓我捅馬蜂窩,除了怕我被蜇,還有別的原因嗎?”學生很會提問,而且提出的問題也很有深度,值得全班去討論交流。這離不開老師平時扎扎實實的訓練。在大家一起討論解決過程中,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有效的組織了小組討論,在討論中尋找答案。學生討論也不能解決的時候,老師進行了指導,充分發揮了教師的點播作用。
第四環節,交流批注。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交流了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的理解。但是學生的語速過快,交流中只是指出文字在第幾段第幾句,并沒有將句子讀出來,這容易產生學生還沒有讀句子,他的感受就匯報完了。給人一種,僅僅是匯報而沒有交流的感覺。
最后一個環節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我習慣上將概括主要內容放在初讀課文,整體把握這一環節中進行,可能老師覺得學生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內容,體會到文章表達的情感的基礎上再概括,文章內容會更準確,更加的完整。但是我認為還是放在初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此時他可能體會不到文章的情感,但是教師可以在體會情感之后讓學生補充上。而且也符合我們語文從整體入手,到具體感受再到回歸整體的的教學規律。
課堂上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生成。在這堂課上生成精彩的環節在最后一環。學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時候,有一個小組概括是,說捅馬蜂窩的原因是因為奶奶的氣氛才引起了我去捅馬蜂窩,而緊接著另一個小組的同學站起來質疑她,說:“我認為捅馬蜂窩是因為我的好奇心,而不是因為奶奶。”那個同學也毫不示弱:“我不同意你的想法,因為文章中奶奶總為這個馬蜂窩生氣。‘真該死,屋子連透透氣兒也不能,哪天請人來把這馬蜂窩捅下來!’如果沒有奶奶的生氣,沒有奶奶想請人捅馬蜂窩的話,我可能就不會去冒險了。”精彩的反駁引來了全場老師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他們兩個的,送給質疑的同學,為他的敢于質疑而鼓掌,同時更是送給那個反駁的同學,為他精彩而有理有據的發言而鼓掌。在課堂山上,我們最希望看到的不正是學生們之間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嗎?在這堂課上,我們找到了。“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