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5
這是《拾穗》教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最近聽我的老師講,對于語文學習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從讀的層面來說,明確了精讀、略讀和瀏覽的區別,明白了朗讀和默讀的適用對象。以前總是帶高年級甚至畢業班,總是認為學生已經掌握不同的閱讀方法,我們只要隨需采用即可。但是現在帶中年級,對于學生的能力需要逐步的培養,讓他們明確概念、方法,并通過豐富的實踐來培養這些能力。
今天,我們學習《拾穗》一課,學生在開課伊始就對《拾穗》這幅畫有了疑問:這幅畫畫是什么?是誰畫的?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表現手法或創作風格)?就像“金鑰匙”里所說的那樣,看到題目先猜猜文本內容,然后再去閱讀驗證。這篇課文一共七個自然段,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掃清字詞障礙之后,開始回顧質疑的問題。這時候,我們需要快速找尋信息,那就是要用到“瀏覽”的閱讀方法——大面積快速閱讀,只看自己想找的信息。針對學生所提出的三個問題,學生快速找到了畫的作者——米勒,找到了畫的表現手法所對應的段落——第七段,如何把握一段話的主要內容,又要用到略讀的方法,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一眼看一行,大概了解主旨即可,學生找到了對應的句子,還需要我們進行簡單概括: 這幅畫有遠景,有近景,遠景和近景相配合——遠近相配;畫面本身是靜的,而表現的內容是動的——以靜畫動;認真的欣賞畫面,會產我們產生豐富的感受和聯想——意境深遠。由一段話的略讀概括練習,指導學生逐步體會其方法。然后,引導學生略讀課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略讀把握內容,如果可以用一兩個詞概括更好。學生開始自主閱讀,很快就發現,第一段寫的是遠景,第二到四段寫的是近景中的三個婦女,第五段進行了補充說明,拾穗的習俗和監工的心理。在學生把握各部分內容之后,結合板書整理全文內容層次,圍繞《拾穗》這幅畫,先寫了畫面內容,有遠景、有近景,后面介紹了畫的作者和創作風格,使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架構有清晰的了解。
對于法國畫家米勒,學生們不太熟悉,而課后有一則資料,可以幫助學生快速了解米勒其人,也是一個訓練學生略讀和瀏覽的小素材。首先,我讓學生“一目一行”地閱讀,把握主要內容,都介紹了關于米勒的哪些方面。學生在閱讀后可以嘗試進行概括:米勒的出身和對畫畫的熱愛;畫作的內容、主要作品、創作風格及其藝術價值;人們對米勒畫作的喜愛。接下來,我們有進行了“瀏覽”練習,正好圍繞概括內容的幾個問題開展,學生立刻抓住主要信息進行圈畫批注:米勒是農民畫家,出身貧苦;主要繪畫農村、農民生活,作品有《播種者》《拾穗》《晚禱》,創作風格平淡樸實,在藝術史上有重要價值;人們從米勒畫作中可以聞到泥土馨香,激發對農民的情感。在這個小片段的閱讀練習中,逐步讓學生對比發現略讀和瀏覽的差別,一個易于整體把握,一個用來搜集信息,目的不同,讀法不同,速率不同。不能也不用直接給概念,而是通過實際的閱讀體會去辨別,掌握了必要的方法,對于后面的閱讀大有裨益。
而明天,我們要進行精讀練習,品詞析句,學習寫法,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