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5
這是五年級下冊《游園不值》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游園不值》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人以探出墻外的紅杏來渲染滿園的春色,構思奇巧,耐人尋味。詩歌前兩行敘述事情:游園未遇到主人,不能進去觀賞,這本是掃興之事,后兩行卻話鋒一轉,吟出了“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耐人尋味的詩句。這首詩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有景,有情,有理。教學時,從文字表面挖掘開來,用朗讀、吟誦、想像、談話等方式,深入感受詩歌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滲透科學自然觀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學情分析
本次教學,對象是城里的孩子,他們相對農村孩子來講,可以說是“見多識廣”,表達欲望強。新課標倡導,要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多元化思考、獨特性表達、創造性運用”。因此,教學中,我特別注意了“三基”中的“基點——生發點”,“四步”中的“精讀——感悟”環節,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讀課文,用自己的心靈來想問題,用自己的嘴巴來做評價。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能理解古詩,想像體會古詩的“景、情、理”。
2. 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詩句的意思,并通過想像說出詩歌“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等。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這首古詩的教學,感悟古詩選詞煉句的精妙和豐富的內涵,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教學時,從文字表面挖掘開來,用朗讀、吟誦、想像、談話等方式,深入感受詩歌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滲透科學自然觀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設計理念
詩歌的文字很少,所描繪的畫面也比較單一。而這,只是詩歌的表象,誰都知道,詩歌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怎樣才能透過詩歌的表象,去更好地了解詩中事、領略詩中景、體會詩中情、感悟詩中理呢?如果我們把教學定格在那較少的文字、較單一的畫面中,去就文說文,就景說景,那是很難實現的。詩歌的思維是跳躍的,而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是連續的,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要找到一種方法,變跳躍思維為連續思維、化點式單一畫面成面式多個畫面。
詩人們說:“想象是詩歌的翅膀”,這是就寫詩而言的,這是一個“場景或感慨——想象——詩歌”的順向的過程。我覺得,就學詩而言,我們也可以運用想象,讓學生經歷一個“詩歌——想象——場景或感慨”這樣的逆向過程,把學生拉到作者寫詩時的場景,引入到作者寫詩時的感慨中,那樣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詩中事、領略詩中景、體會詩中情、感悟詩中理。
本課教學,我采用粗線條設計,利用自己從十年語文教學中總結的“三基(抓基礎、找基點、定基調)四步(初讀——通;再讀——懂;精讀——感悟;品讀——升華)教學模式”的變式“讀——解——背——想”施教。整個教學過程以二十世紀美國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論”為指導,真正去實踐一次“以學定教”,由學生來定目標,再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層層深入達到目標。教學中,把課堂教學主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想像、說話、評價等形式,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活動狀態中,動筆、動口又動腦,在活動中去感知,去理解,去感悟,去升華,去創造。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現代教育手段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讓平面的教材立起來,讓靜止的文字動起來,從而為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起到更直觀的“激活”作用。本次課件設計,我主要通過簡單的Flash動畫“春意盎然”營造課堂場景;“游園不值(文——圖)”體會鉛字背后的內涵;“園內景致”激活思維,進一步體會詩的“詞約旨豐”;“詩卡片”和“歌卡片”還原詩歌本來面目,用詩配畫,用詩配歌,進一步體會詩中的畫,詩中的歌。在課件制作和使用上,盡量做到求真務實,不流于形式。)
過程設計
一、 復習導入
師導:現在正是寒冷的冬天,作家雪萊說過這樣一句話“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今天,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提前去觸摸春天,感受春天。(多媒體出示“春意圖”)
請慢慢睜開眼睛,感受到春天的氣息了嗎?——春
導:有人說,春天是動聽的歌;有人說,春天是七彩的畫;老師覺得,春天是美麗的詩……在我國古代,詩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描繪春天的詩句。你最喜歡哪首,請背出來。
1. 指名背。
2. 全班齊背。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知識的前后是有聯系的,這里所說的聯系,有橫向聯系,有縱向聯系。知識的橫向聯系,即學科間的聯系。學生掌握知識是由淺入深的,每一門學科的教材編排都有一定的梯度,前后都有一定的聯系,這就是縱向聯系。從知識層面上看,要是你忽略了這種聯系,那么學生所學就是散的,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就像一盤珍珠,若不串起來,就易散、易落;從方法學習上看,忽略了這種聯系,你也就忽略了對學生分析、類比、概括、綜合等方法的指導運用。)
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游園不值》(板書“古詩”、出示古詩)
二、 讀
師導:學習古詩,先要怎樣?(板書“讀”)
1. 自由初讀古詩。
2. 指名自選行數讀古詩。(師生共同正音)
3. 評價朗讀情況。
4. 齊讀古詩。
(“語文”是“語”和“文”的結合。語文教學,“讀”是根本,要實實在在地把課文讀通。有位老師曾提出,優秀的老師只是多了一點“琢磨”,即在細微處下功夫,小語姓“小”,要把基礎打實。切記不可讓形式沖淡了內容。)
三、解
師導:古詩會讀了,又該怎樣呢?(板書“解”)
“猜”是一種理解方法,你能猜一猜古詩的意思嗎?
1. 指名初解古詩。
師導:要求甚解,就得要查閱不少資料。請大家拿出已準備的工具書,分四人小組查一查、議一議。
2. 詳解古詩,重點理解“憐、扣”的意思。
3. 指名理解詩意。
4. 解題:想一想,“游園不值”到底是什么意思?強調“值”的意思。
(“我們不能帶領孩子去周游世界,但可以教給孩子走路的方法。”學法指導,就是為了“教給孩子走路的方法”。通過查、議、說等方式,調動學生更多的感官參與,能更好、更深入地感受課文、理解課文。)
四、背
師導:讀了那么多遍,老師相信已經有同學會背了。背,是今天學習的一個要求(板書“背”)
1. 同桌互背。
2. 指名試背。
3. 全班齊背。
五、想
師導:在“讀、解、背”的基礎上,為了幫助大家深入體會古詩內涵,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種方法——想(板書“想”)
師導:詩歌,是“有聲有色”的(板書“有聲有色”),它的“聲、色”在哪兒呢?
1. 請學生閉眼,聽教師范讀古詩。
2. 指名說一說:
你仿佛聽到了什么聲音?(輕輕的敲門聲、木屐踏地聲、嘆息聲、贊嘆聲……)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顏色?(杏的紅、苔的綠、春天的萬紫千紅……)
師導:古詩內容很少,但在這很少的鉛字后面,卻蘊含著豐富的內涵。
(多媒體出示古詩文熔解到圖的過程)
3.師導:其實,古詩的內涵很豐富,不但“有聲、有色”,還“有 ”(板書“有 ”)
4.指名說一說,填一填,步步深入體會詩歌的內涵:
A.有景——聲、色(第一層次)
B.有情(第二層次)
師相機引導:
(1)詩人滿懷希望想去游園,卻沒遇到主人,此時,他的心情怎樣?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一、二行。
a. 指名試讀。
b. 齊讀體會。
(2)正當詩人絕望之際,卻意外地發現了一枝伸到墻外來的紅杏。此時,詩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三、四行。
a. 指名試讀。
b. 齊讀體會。
(3)齊讀感受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沒有情感的語言文字,是一種詞藻的堆砌;沒有真情的語言文字,會顯得非常的蒼白無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動,語言文字抓得再扎實,也是不到位的。從一定的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就是一種情感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真我”,露“真情”。當然,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感受課文的情感因素時,不可忽略了教師的示范和影響,教師應成為“課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態、語言、情緒等去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使他們和課文同悲、同喜、同激動、同平靜……只有這樣自外到內的學習,才談得上提高語文素養,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
C.有理(第三層次)
師導:想一想,“關不住”的還有什么?(滿園春色、春天的生機……)
5.小結:詩詞都有著豐富的內涵,有景、有情、有理,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很多(在“有理”下面打上省略號)。
(隨機出示多媒體“園內” 啟發想像景中景)(板書“詞約旨豐”)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不同。在交流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些都是孩子心靈和課文碰撞產生的火花,它沒有好壞之別,沒有對錯之分,是最珍貴、最純真的心靈獨白。
“啟迪思維”是小學語文的一個重要任務。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帶著問題進課堂,也帶著問題出課堂,讓學生的思維跳出教室,跳出課本,跨越時空,去任意馳騁……)
要深入體會詩歌內涵,需要我們靈活運用學習方法。“讀、解、背、想”,這既是目標,也是方法,除此之外,也還有其他方法(在“想”下面打上省略號)。
A.可以“畫”:點評學生所做的詩歌小卡片
(多媒體進行詩配畫“游園不值”示范);
B.還可以“唱”:
a.列舉四川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會唱的同學和老師一起唱幾句;
b.列舉山東女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教師范唱兩句;
c.出示教師為《游園不值》譜的曲《杏語》,范唱,師生哼唱。
(何為“詩歌”,現代漢語詞典上這樣描述:“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最早的詩歌是用來唱的。根據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在教學時,最好的方法就是還原詩歌的本來面目,去“歌之”、“頌之”……)
六、鞏固延伸
發歌譜《杏語》,回家填詞(默寫)。
想一想,老師為什么把這首歌取名“杏語”?這“杏”告訴了我們什么?
板書設計
古 詩——詞約旨豐
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讀 應憐屐齒印蒼苔, 有聲
解 小扣柴扉久不開。 有色
背 春色滿園關不住, 有情
想 一枝紅杏出墻來。 有理
…… ……
練習設計
發歌譜《杏語》,回家填詞(默寫)。
想一想,老師為什么把這首歌取名“杏語”?這“杏”告訴了我們什么?
教學反思
玉溪曾和中央電視臺聯合進行了一次“撫仙湖探密”活動,結果不盡人意,但主持人說的一句話卻給我留下較深的印象,她說“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參與了這一過程”。在“運用想象學習古詩”的過程中,也許想象不一定合理,但多少合理的事,不是由無數次的不合理改進而來的嗎?我的初衷,只是讓學生感受學習一種方法,使詩具體化,從而去更深入地了解詩歌的內涵與外延。就這一點來說,我個人覺得,這可以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本首古詩,我設計過兩個教學方案:
第一方案,我在想像環節中有一個特色設計,讓學生想像:“詩人想去游園,結果沒遇到主人,心中感到很失望,卻意外地看到了一枝長出墻外來的杏花。透過這枝杏花,詩人同樣感受到了濃濃的春意和春天勃勃的生機。我們進行一次假想:帶著這意外的驚喜,詩人往回走,沒走多遠,詩人遇到了外出返回的園主人。想一想,詩人怎么說什么?怎么做?”這樣的設計,學生的思路是打開了,充分感受到了濃濃的春意,釋放了作者的所感,并且,詩歌跳躍的點成了連續的面,學生好理解多了。
在第二方案中,我把這一環節刪去了,為什么呢?因為題目“游園不值”強調的是沒有遇到,這其中隱隱透析了一種缺憾美。而我進行的特色環節設計,盡管是假想,但很多同學真把它當成了游園的結果,即園主人一開始沒遇到,最后卻在半路上遇到了。這就把作者詩歌的原意改變了。效果再好,改變作者原意,這也是不應該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