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5
這是《懷念母親》教學隨筆,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懷念母親》是小語六年級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季羨林對兩位母親--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懷著同樣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
學習這篇課文的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深刻體驗。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缺乏現實生活的體驗,再加上課文文字富有跳躍性,比較隱晦,學生在感受作者情感上困難重重。因此,在這篇課文學習中講讀并進,讀中理解,講中感悟尤為重要,此外課外資料的補充可以縮小文章的跨度。
在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先出示了兩段作者寫的母親在作者兒時的一個中秋節不知道從哪給我掰了一塊神奇好吃的月餅,自己卻舍不得嘗一口,以及母親常和街坊鄰里訴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這兩段回憶,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感受;然后再讀反復讀課文“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與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這段文字,請同學們談談對這段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很多同學談到了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是因為慈母的突然辭世,作者傷心欲絕,至于后面的“我的愿望”和“終天之恨”同學們多是疑惑不解其意。我提示同學們,作者六歲就離開母親,直到母親辭世,期間只回來兩三次。我們想象一下,作者在外求學,每逢佳節,每當夜幕降臨,這位慈母平日里是怎樣眼巴巴地眺望著遠方,日夜苦苦地思念遠在異地的愛子?在同學的回答中,我漸漸地感受到了同學們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動。于是我推波助瀾地請同學們設想,如今作者回到家鄉,見到的是破爛不堪的老屋和一口冰冷的棺木,他最想對摯愛的慈母說什么呢?他心中會有怎樣的遺憾?文本中“我的愿望”和“終天之恨”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讀到“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此刻作者的心情如何?同學們都說不出來或者是表述不清。我問他們,當你沉浸在某種情緒中,你喜歡旁的事物來打攪你嗎?大家都不約而同搖了搖頭。老師想知道,你喜歡怎樣的氛圍?有的同學說,喜歡安靜;有的同學說,喜歡聽著舒緩的樂曲;有的同學說,喜歡在黑暗中……慢慢地,大家都會意地笑了,理解了作者,原來遠在他鄉的作者要把自己藏在夜的黑暗中,讓自己的心慢慢地沉靜下來,懷念起美好的故國生活,故國的好友,讓自己的心中多了一絲寬慰,讓這份美好陪伴自己度過一個又一個寂寞孤獨的漫漫長夜。
課文中還有許多類似的句子,我都是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同學們自己的生活經驗,走進作者的內心,再引導同學們展開想象,真正理解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所要表達的對兩位母親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