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5
這是《雨說》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的《雨說》是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它清新活潑,明朗而耐讀,輕美如音樂。我結合自己所上的一周一科一課,特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談設想:
上課前大致設想是讓學生先了解鄭愁予其人,再了解一下創作背景,把握幾個重要的字詞,然后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的語言美,理解詩的內涵,再感知擬人手法的妙處。整體把握雨的形象,進而把握全詩的主題。我把重點放在讀和體會寫法上。 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品詞、析句、培養語感,對于詩歌教學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復吟誦、反復推敲中感受詞語的豐富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真正體味語言文學的魅力,就從詩歌開始。而《雨說》這一課,也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他們聽讀、自由讀、指名讀,并適時地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地品味式地朗讀呢。所以在這個環節,我花了十五分鐘的時間。
接下來,在體會擬人的手法這一環節上,是我這課最出彩的地方,我這次上課沒用任何教參,我在確立了重點后,就一個人拿著課本琢磨,如何讓學生對“擬人”是一種修辭,還是一種“寫作手法”區分清楚,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
本文用的最多的修辭手法是什么?(擬人)
找出把“雨”擬人化的句子。(學生找了很多,幾乎每段都有)
總結:一句話用了擬人,就是修辭方法。
全篇都用擬人,就是寫作手法。
這樣一說完,所有學生都會了。對寫作手法又進行了一下拓展,學生認識得更清楚了。在評課環節,同事們對這一點也是大加贊揚,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擺不足:一個老師評課時,說到了我在德育滲透上做得似乎還不夠。我也認同這一點。通過詩歌的學習,應激發學生對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何種坎坷,都要勇敢、樂觀的生活。通過多角度的體會,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會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說教。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我的第二點不足,就是我深深為之自卑的課件使用的問題。盡管課件在做得時候就想以實用為原則,但在現實用的時候,還是捉襟見肘,手忙腳亂,以至于精心設計的課件因板書的問題而沒得到完全展示,這也是我很糾結的地方,每次用課件課就上得不流暢,不用的話就顯得很落伍。有些現代化的東西用不上。這一點要及時改正。
綜上所述,這課還是比較成功,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比方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得好,最后不測也達到了93. 66分,不足之處,在指導朗讀、課件使用、德育點滲透上還要下功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