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5
這是《自己去吧》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每上完一篇課文,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作為老師我也有自己的看法,無論是哪篇文章或故事,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一樣的理解。上《自己去吧》這篇課文后,我問孩子們:“你明白了什么?”有孩子說:“學會獨立。”有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有的說:“做人要勇敢,敢于自己去嘗試!”
在教書生涯中,這是我第四次上這篇課文,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思考,隨著年齡的推移,生活的積淀,我的理解似乎更為深刻了。
前年上這課,我想,對媽媽們來說,這是一篇教育意義深刻的文章,無論是鴨媽媽,還是鷹媽媽,她們的育兒觀念是:帶孩子絕對不能大包大攬,讓孩子自己學會生存,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要做一個智慧的媽媽,凡事讓孩子去承擔,去面對。
今年上《自己去吧》我又有了全新的看法:從遺傳學上講,鴨和鷹屬于禽類,前者是家禽,后者是飛禽。卵生動物和冷血動物的生命體系有一種特殊的生命解碼器,比如飛禽類,或是冷血動物類,如蛇,蜥蜴,它們的生命體系有一種特殊的生命解碼器,無論環境怎樣改變,它們生存的能力特別強,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鴨長大了自然會游泳,鷹長大了會具備飛翔的本領,蛇和蜥蜴到了一定的時候自然會爬行。
我想到前陣子看的《雪豹悲歌》,里面有這樣的文字:在動物中,有些高級的哺乳動物,它們的生存本能則是后天要靠母親傳授,比如:雪豹,狼,老虎等,它們狩獵的能力需要去學習,才能在自然界生存。鴨媽媽和鷹媽媽除了不包攬一切外,它們對自己的孩子最清楚,其后代天生具備了生存能力,所以它們敢放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