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5
這是《橋之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昨晚參加了正道三區的教研活動,有一些小小的感觸。容我亂涂一番權且留作紀念吧!
《橋之美》是人教版八年級說明文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我若沒有記錯的話,和它做鄰居的文章有《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說屏》。其中《橋之美》和《說屏》是自讀課。因為我平時比較懶,自讀課從來不去好好讀一下,所以導致我對《橋之美》只知道課題卻不曉得內容。呵呵,真是慚愧。
七點半左右,我初讀課文,竭力放慢速度以求讀細讀懂。但是讀后真的有點兒失望,感覺不是我讀得語無倫次,而是文章的結構怎么可以那么毫無章法呢?或者是我讀得太慌張了?唉~反正沒有時間細想,繼續讀課堂實錄,密密麻麻的,我只是粗線條瀏覽一下,活動就已經開始了。我注定是整個晚上最差的“學生”了。
先是高健老師解讀課文,一段一段解讀非常細致。我逐漸跟進,但不可否認跟得不好。原因只有一個,這篇課文太陌生了。我讀一遍根本無法真正走進文本,那么跟起來也就難免吃力。還有就是,這類文字實在是不在我的感冒范圍,這也是我無法進入文本的重要原因。但是,管它呢,“差生”也要努力跟進啊!
高老師一路細解,我卻在跟不上的狀態下開起了“小差兒”。我還是在對著原文在想:這篇文章怎么可以這樣毫無章法呢?教師為什么要強行去解讀這么一篇漏洞百出的文章呢?它真的適合放在初中學段給學生做范文嗎?是不是就因為編者個人喜好就把它放里面了?……想著想著,突然就有些不淡定了……
如果這篇文章是學生寫的作文,語文老師會為其大力點贊嗎?記得有個老師略帶不屑(我猜的,呵呵)地說學生寫不出這樣的文章云云。當然,這個答案不能說服我。因為我前面只是一個假設,我只是想說作為一篇客觀存在的文章,大家是不是還會如此力挺。
我甚至覺得課文不是每一篇都那么美,但有時因為作者名聲大噪,我們語文老師就必須肩負起“解讀美”的任務——寫出來的,或者沒有寫出來的,甚至寫不出來的。我想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遇到過找不出章法、沒什么邏輯、甚至顯得生澀拗口的文字。“考試”的驅使,語文老師只好硬頭皮迎合答案。明知道其實也沒什么實際意義。
但是總覺得絕大部分老師還是默默接受著“考試”的俘虜,堅持考試至上、教參至上、答案至上。“考試”就像一個枷鎖一樣,把老師束縛得拿過來一篇文章先去找章法。這難道不是后遺癥嗎?即使叛逆如我,還是固執地沾染上了一些“考試培訓員”的“惡疾”。唉~有點兒悲哀~
可是,我還是覺得有些名人,他的寫作能力真的不是特別過關。但是名人效應在作祟,一好俱好。語文教師呢?毫不猶豫就被這樣的名人綁架了。又被考試綁架,又被名人綁架,語文老師確實夠可憐的,呵呵。
我很欣賞昨天高老師的批判性解讀,敢于批判就很讓我敬重,因為這說明他很有懷疑精神,而具有懷疑精神很容易解讀出自己的個性。
后來是于世龍老師解讀先前發下來的一個執教者的課堂實錄。也特別細致。解讀完畢,大家自由交流。我從中總結出一點點小收獲。
1.堅持懷疑精神,敢于挑戰權威。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文章基本都夠權威,要想讀出自己的個性,必須破除迷信。要相信有些你怎么都研究不懂的,可能就是作者出錯了。
2.不要把幫助學生應付考試作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否則,老師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容易被綁架。所以,不要把做優秀的考試培訓師作為自我發展目標。
3.既然相信每個人都有缺點,就如每篇文章都有瑕疵一樣,那么,就不必耿耿于一篇文章的“漏洞”。挖掘亮點為上吧!畢竟是“美”的教育。若因為老師個人不喜歡某篇文章,就上成一節批判課,明顯不對頭了。甚至,即使你是懷著一種抵觸的情緒去解讀一篇文章,這樣也難于有特別好的效果。那么,就“擇其善者而從之”吧!
OK,就這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