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4
這是《金屬》教學教案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金屬》這一課屬于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它與前兩課《紙》《紡織材料》相比,探究目的有所不同。本課引導學生主要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征,即研究的是共性,形成結論的思維方式是歸納;而前兩課則是引導學生主要探究這一類物體中幾種材料的不同性質,研究的是個性,形成結論的思維方式是比較。
本課屬于以建立科學概念為中心內容的課。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是以抽象概括為中心展開的。首先,從同類事物中選取一組典型的事物,通過與其它類事物的比較,抽象出這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接著,再用概括的方法,把抽取的共同特征推廣到全類事物,形成概念,最后,引導學生應用概念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根據這個理念,我把教材做了一下改動,先選取金屬中三個有代表性的銅鐵鋁進行研究,通過把金屬與非金屬進行比較,從而總結出金屬的共同性質。然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最后讓學生說說金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讓學生明白性質決定應用。
另外三個實驗的設計我也有兩個方案,一個是這節課的思路,即:教師引導學生一個一個的做實驗,一步步的總結出金屬的三個性質。還有一個方案就是先領著學生做金屬容易傳熱這個實驗,剩下兩個實驗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填寫實驗表格。但是我考慮到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剛剛上科學課不久,做的實驗也比較少,在做實驗的時候小組成員之間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有序的觀察實驗并填寫表格,對于他們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就領著學生把這三個實驗一個一個的完成,雖然看起來好像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過多,但是對于學生也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相信經常這樣訓練的話,學生的實驗能力會逐步提高,最后達到學生能夠獨立設計實驗,獨立完成實驗的目的。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把金屬和非金屬進行對比,通過對比讓學生發現金屬與非金屬的不同之處,從而概括出金屬這一類物體的共同特征,課堂教學條理清晰,基本上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首先是教師的語言還需要錘煉,沒有深度,沒有啟發性,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應該提出更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的層次思考,從而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啟迪學生的智慧,開發學生的智力,但是這一點我做的還不夠,當學生的回答教師不滿意的時候,有的時候就自己說出答案,代替了學生的思維。
其次,在學生小組實驗的時候,教師深入的還不夠,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實驗之中,了解學生的做法和想法,指導學生正確的進行實驗,多問幾個為什么,啟發學生深入的探究。了解了學生的實驗情況,掌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從而更加有效地調控課堂教學。比如說本節課在左延展性的這個實驗的時候,有的學生把塑料棒和木棒砸碎了,那么在把金屬恢復原形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說:木棒和塑料棒已經被砸碎了還能恢復原形嗎?這樣就會使學生更加清楚的比較出金屬變形后能恢復原形,就是有延展性,而塑料棒和木棒砸碎后不能恢復原形,所以我們說他們沒有延展性。可是教師卻失去了這個大好的對比的機會。
還有教師忽視了科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應該引導學生把科學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比如說在課堂的最后,教學金屬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時,應該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品是用金屬制造的,讓學生知道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出示的一些圖片只是讓學生當畫看了,并沒有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是本節課的一個失敗。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科學素養,還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注意課堂語言的錘煉,注意與學生的交流,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