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2
這是《小河淌水》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來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的阿哥。
一陣清風吹上坡,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
纏綿悠遠的曲調和所描寫的愛情故事,不知牽動了多少聽眾的心,這首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但它的發源地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彌祉山鄉,知道的人卻不多。
彌祉是彌渡縣以南30多公里的一個山鄉,四周群山環抱,阡陌縱橫。著名的文盛街就靜臥在山腳下,兩邊房舍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已失去了光澤的青石板街面,在歪歪斜斜相互擁擠的房屋間向前延伸著,出了街口,在一條歡快的小溪前,嘎然止住了腳步。踏上水泥的橋面,一座兩層的亭樓矗立在橋的那端,一塊披著紅綢的匾額掛在上面,上書“小河淌水”四個大字,不知是在描繪眼前的景色,還是在講述過去的故事。亭邊不遠處立著一堵潔凈的白墻,上書“珍珠泉”,墻下一眼吐珠冒泡的清泉在涓涓流淌。再往前走已無房舍,石板路變成山路,向層層疊疊的大山深處爬去。
彌渡,曾名迷渡。相傳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彌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彌渡。它猶如一塊翡翠鑲嵌于滇西高原。唐代,彌渡是南詔王國腹心之地。10多萬中原將士和商賈游民,不僅給這片豐腴的土地帶來了農商技術,也給這塊多情的地方傳播了黃河文化。于是,彌渡便有了“燈從唐朝來,藝從唐朝起”之說。到了明朝洪武年間,軍屯、民屯、商屯和開疆移民活動連綿不斷,又給這里帶來了纏綿婉轉的長江文化。經過歷史的滄桑,彌渡以其境內漢族和彝、回、白等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滲透,綜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長處,博采祖國南北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燦爛多姿的傳統文化。
彌渡是“花燈之鄉”、“民歌之鄉”、“山歌之鄉”。《小河淌水》源于密祉。 《小河淌水》就源于彌祉的“放羊調”和“月亮出來亮汪汪”整理改編填詞而成,走在文盛街的石板小道上,耳邊又響起了那纏綿悠遠的曲調“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讓人無限回味著古樸,柔婉如純靜的小河淌水的味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