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2
這是《平安夜》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每到圣誕之夜,世界各地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唱詩班的孩子們,都要用那純真而虔敬之心,在燭光閃爍里唱起同一首歌:“平安夜,圣善夜,“平安夜,圣善夜, “平安夜,圣善夜,
萬暗中,光華射。 牧羊人,在曠野, 牧羊人,在曠野,
照著圣母也照著圣嬰,忽然看見了天上光華, 救贖宏恩的黎明來到,
多少慈愛也多少天真, 聽見天使唱哈里路亞, 圣耶穌我主降生普照,
靜享天賜安眠, 救主今夜降生, 散發出來榮光,
靜享天賜安眠;”救主今夜降生;” 耶穌我主降生。”
這便是舉世皆知的圣誕之歌《平安夜》。但這首抒發人們對平安祈望的美妙之歌究竟誕生于何時何地,出自誰的手筆,誰知道全面?
一、《平安夜》創作的由來五說
第一種說法:一鳴驚人說。 1818年12月24日,也就是圣誕節前一天,離奧地利薩爾茨堡不遠的歐奔多爾福鎮的尼古勞斯小教堂要舉辦慶祝會。助理牧師約瑟夫—摩爾忽然發現教堂里的管風琴皮風箱被老鼠咬破了,無法發出聲音,怎么慶祝圣誕?束手無策的摩爾忽然想起耶穌在圣誕之夜降生時,天使唱的那兩句歌詞:“天主享受榮福于天,良人享受太平于地。”如果依據這句頌詞寫一首歌來慶祝圣誕多好呀。摩爾很快寫了一首贊美詩作為歌詞,接著請教堂的風琴師弗蘭茲--格魯伯譜曲。格魯伯被他的歌詞打動,譜寫的曲子
真摯深切,感人肺腑。這首歌在晚會上唱出來后,一鳴驚人,并很快就傳遍世界。
第二種說法:德國傳誦說。 這首歌雖然好,但歐奔多爾福鎮畢竟比較閉塞,根本無法傳出去。是途經這里的一位德國音樂家聽出了這首歌不朽的氣質,帶到了德國,還受到德國皇帝的贊賞。由此,《平安夜》
成了每逢圣誕都要演唱的“節歌”。
第三種說法:樂團傳播說。 不承認這種好事是德國人干的。據說這首歌先在歐奔多爾福鎮埋沒了很久
。后來本地一位名叫莫瑞哲的修造手風琴的工匠,把這首歌交給一個合唱團,漸漸傳播到奧地利各地,以后又傳到國外,經過許多名家到處演唱,《平安夜》才名揚世界。
第四種說法:琴師感動說。 很像一篇傷感的小說。說是音樂教師格魯伯有個可愛的兒子病死了,格魯伯夫婦悲痛欲絕。圣誕節來臨,妻子依然憂郁萬分。格魯伯想用琴音為妻子排解悲傷。他掀開琴蓋時,發現里邊有個小紙片,上面寫著一首歌詞。原來是他的好友摩爾神父悄悄放在這里的。格魯伯讀了歌詞,受到感動,便用管風琴把這首歌詞譜成曲子。他邊彈邊唱,妻子心中的愁云漸漸散開……
第五種說法:二人共奏說。 說是摩爾在圣誕夜來看望格魯伯夫婦,帶來這首歌的歌詞。兩人用吉他創作這首歌。歌兒完成了,格魯伯妻子心中的陰云也一掃而空。這就是《平安夜》的來歷。
二、《平安夜》作者的身世人生
摩爾的母親年輕時愛上了大主教軍隊中一個名叫尤瑟夫的士兵,并私通,這在中世紀奧地利對這樣的事
要受到及其嚴酷的懲罰。尤瑟夫不但沒有站出來承擔責任反而逃之夭夭。由于母親已經身懷摩爾,才免受懲處。以后靠著為人織毛衣勉強度日。摩爾于1792年出生在薩爾茨堡石頭巷九號,沒有父親,不能去教堂受禮
。一位名叫法蘭茨的劊子手,平日行刑時殺過許多人,他想做一點善事,愿意為摩爾做教父,立地成佛,這樣摩爾才艱難的擠進了人間。
法蘭茨有一位名叫希爾的朋友是教堂的助理。希爾發現摩爾很聰明,又有音樂天賦,便著意的輔導摩爾讀書,學習神學與音樂,并幫助他成為了一位神職人員。摩爾由于出身清苦,對窮苦的人充滿憐憫,總是主動的幫助那些人。他先后在一些小鄉鎮的教堂里做牧師或助理牧師。百姓們都喜歡他,但在社會上他卻一直默默無聞。摩爾在《平安夜》之外,也沒有更多詩作傳世。創作《平安夜》時才26歲。他卒于1827年,只活了35歲。也就是說,在《平安夜》紅遍天下時,他早已不在人世,無怪乎民間生出那么紛紜的傳說了。
有關格魯伯的記載非常有限。只知道他是摩爾的好朋友,管風琴師。他為《平安夜》譜曲時,正在歐奔多爾福鎮一所小學中擔任音樂教師。并主持歐奔多爾福鎮教堂的演奏。他和摩爾一樣默默無聞。從歌曲可以領略到他的音樂天賦。有人說他創作過近百首歌曲,但他留給音樂史的僅僅這一首歌而已。他生于1787年,
死于1863年,活了76歲。據說當年柏林皇家樂團演奏《平安夜》時,還不知這首歌的作者是誰。直到格魯伯的兒子福里克斯.格魯伯跑去,出示了相關的證明材料,世界才知道了摩爾和格魯伯。
三、《平安夜》出地的歷史變遷
人類進入現代文明的標志之一是對記憶的珍視與自覺。這在《平安夜》的誕生之地--歐奔多爾福鎮會深刻的感受到。
當年摩爾與格魯伯第一次演唱《平安夜》的尼古勞斯小教堂,建于中世紀,歷經數百年,早已破損倒塌,于1905年拆除,新的尼古勞斯教堂遷建他處。尼古勞斯是勞苦的孩子、船工和漁民的保護神,有點像中國的媽祖。當年把這樣一座教堂修建于此,恐怕與著名的鹽河從鎮邊流過有關。鹽河還是德奧的界河,河上有橋,只要從橋上走過去,便進入德國境內了。
1937年,人們為了紀念把一曲圣歌歡歌饋贈給人間的兩位藝術家--摩爾與格魯伯。就在當年尼古勞斯教堂的原址上蓋了一間小小的紀念堂。它在村鎮的中心,無論從哪條路走入村子,都會到達這里。一塊中心微微隆起的碧草如茵的綠地上,一間白色的六邊形的屋子,上邊一個鐘形的屋頂,古樸又明亮,簡樸又美麗。里邊的布置好似教堂。但左右兩邊分別是摩爾和格魯伯的紀念石,下邊一年四季擺滿鮮花,都是世界各地游人敬獻的。四季不同,花也不同。紀念堂外的綠地四周,有一個世紀以上的水塔,古樹,老屋,盡力維護著歷史環境與氛圍。據說年年圣誕之夜,這小村鎮都是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唱詩班的孩子手拿熒熒發光的蠟燭,站在教堂外,唱起《平安夜》。從世界各地來到這里歡度圣誕的人也都粘在一起合唱,氣氛莊重又圣潔。他們覺得只有這里的《平安夜》才是原汁原味的。
在《平安夜》誕生150周年之際,在歐奔多爾福鎮的尼古勞斯教堂前立起一塊銅牌,紀念這支唱遍全球的歌曲作者摩爾和格魯伯。
此外,人們在薩爾茨堡石頭巷九號--摩爾出生的房子門前、也裝上一塊石刻的牌子,以示紀念。
由于有了這些努力,我們才知道薩爾茨堡這個音樂圣城,為全人類除去貢獻了莫扎特和卡拉揚之外,還有一首永遠的歌--《平安夜》!
根據《讀者》/《記住<平安夜>.馮驥才》濃縮、并補充整理而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