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三打白骨精》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生成的美麗
白骨精的三變是故事的起因,在感悟這一人物形象時,我力圖通過原著中對”村姑”和“老公公”的描述,引導學生感悟村姑的“美”和老公公的“善”,更進一層挖掘出美的背后是心靈的丑。善的背后是心靈的惡。而對于老婆婆的形象感悟,我則換用對比的手法,扣住一個“閃”字展開教學,從而學生產生外表“可憐”,實則“可恨”。讀完“三變”,白骨精的反面形象就顯露無遺了。學生評價的詞語很豐富,有陰險,狡詐,貪婪,蛇蝎心腸,詭計多端等。我順勢引導:那么在這三變中,白骨精分別是的是哪些計策呢?我當時預設的答案其實只有三個:美人計,離間計和連環計。誰知,學生生成的答案卻大大超越我的預設,而且十分在理。如:化作一縷輕煙,那是金蟬脫殼之計;扮作哭啼尋女的老婦,那是苦肉計;迫使唐僧念緊箍咒和逐回花果山,那是借刀殺人之計。學生的答案讓課堂變得更美麗,更有生趣,同是也讓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
二、媒體的“推波助瀾”
經驗告訴我,課堂行到第30分鐘左右,是學生的思維出現疲憊的時刻,如何讓學生跳過這一“盲區”,將認真聽課進行到底?我根據教材內容,插播“圣僧恨逐美猴王”的視頻,直觀、熟悉的西游記電視片段牢牢地吸引了學生,唐僧的迂腐,糊涂,不分青紅皂白,孫悟空的冤屈,痛苦,但有情有義深深地震撼著學生的心靈。視頻播放結束,每個學生的心中一定有很多的話要說,或者是對唐僧的埋怨,批評,或者是對悟空的同情,安慰。此時此刻,安排學生寫話應該是水到渠成的。果然,學生都能靜心寫,表達自己的心聲。我想這得感謝媒體的“推波助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