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記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師: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這篇短文的靈魂,你們打算選什么字?
生:我會選“月”字。蘇軾欣然起行是因為月;“地面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的景象,也是月光造成的效果;說何夜無月,可有多少人會懷著閑情逸致,去發現月色之美呢?還是寫月。
生:我覺得選“美”吧!月色美,夜色很美,景物也很美!說圍繞“月”來寫,太白了吧?
師:嗯,沉浸得很深,體味得很細,有穿越的感覺了!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美景。
(學生讀。)
生:我覺得還是用“樂”字比較好。月光照進門來,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就是高興的樣子,直接描寫作者的“樂”。
生:對,“樂”字!作者能趁著月色,一個人去找張懷民共同欣賞,說明作者已經樂得有點控制不住了。
生:散步時說月色如水,景物很美,也是間接地寫作者的“樂”。借景寫情嘛!
我點了點頭,為這個“間接”而贊嘆,我喜歡這樣的思考。
生:老師,用“閑”字行嗎?我是從文章的最后一句感覺到的。蘇軾說哪一個夜晚沒有美麗的月色呢?哪一個地方沒有蒼翠的竹柏呢?但是很多人對這種美熟視無睹,只有“我”和張懷民另類,不僅發現了美,還享受了美!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別人忙,他們閑嘛!
生:慢慢走,欣賞啊!山間美景,唯有慢慢走,懷著閑情逸致走,才能體驗。所以我也贊同這個“閑”字。
生:是的,有閑心,有閑情,才會發現月色的美,發現月色的美,才會盡情享受,才會其樂陶陶,才會浮想聯翩!
生:閑,才能發現美麗的月色,才有快樂。所以“閑”字更能包含這些東西。
生:“蓋竹柏影也。”這個“蓋”字就很深刻地寫出蘇軾賞月時如癡如醉,這就是一種閑適的心態。
……
怎一個“閑”字了得,就這樣,教學就在“閑”的研討中不知不覺地推進著,詞、句、文章……
望著沉浸在“月色”之中的同學們,我深情地說:“西方美學家喬治·桑塔耶那曾經表達過這樣一個意思,事物之所以美,就因為它能體現我們想象的快感,而這種快感又能使我們的潛能得到實現。美文是個豐富的礦藏,很難一下子窮盡它,這便令人流連忘返,更想探秘、開采。各位,你們能用自己的疑問,作進一步的探秘、開采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學生思維的火花又被點燃了。
生:老師,這篇文章記錄的是蘇軾對月抒懷的事情,有月色的夜晚應該是很多的,可是此前、此后,他為什么都沒有描寫呢?
師:提得好!沒有深思,提不出這樣的精彩問題!是啊,有閑心、閑情、閑趣,也有對他人、萬物的愛心,可是以前他的這雙慧眼怎么就沒發現這夜色的美呢?
生:可能是因為他憂心忡忡,所以對美麗的月色“不來電”。
師:何以見得?
生:參考資料里提到,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所以,他肯定是很郁悶的。
師:是的,蘇軾這樣一個有抱負、才華的人被閑置起來,怎能不郁悶?文本中有證據嗎?
生:“念無與為樂者”就是!連一個可以進行心靈對話的人都沒有,得跑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這足以說明蘇軾表面樂觀,其實當時內心挺孤獨的!
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但”字也可以感受到,稱自己是“閑人”,可以說是很辛酸的。
師:如此說來,這個“閑”字的確含有了閑愁的內涵。閑心、閑情、閑趣、閑愁,如同扇面一樣,將蘇軾的心靈世界徹底打開了。在這些心靈景象中,哪一個更為主要呢?
生:應該是閑愁。因為所謂的閑心、閑情、閑趣,其實都是暫時的、表面的,一旦從美景回到現實,清醒過來,惆悵就成了他情感的主旋律。
生:就像柳宗元,小石潭邊一時忘卻了被貶謫的煩惱,可是稍一停留,憂愁就會卷土重來。
師:你們的理解很有質量!這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南唐詞人馮延巳詞句“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蘇軾也一樣,相對于那不絕如縷,盤根錯節的仕途失意的惆悵,賞月所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所以,他的“愁”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賞月消愁愁更愁”!
欣然知己伴,悄愴眾人隨
廣西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 張華峰
品評“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余問之:“‘懷民亦未寢’后添‘余遂邀懷民,懷民猶豫再四,余強邀之,懷民遂出’,如何?”
一生曰:“不可。邀請而至再四,可見交情不深,興味索然矣。”
眾生頷首。
“如此,添加‘余遂邀懷民,懷民亦樂之’,可否?”
又一生答曰:“亦不可。‘遂邀’‘亦樂之’之句多余。”
一生補充: “所不同者,少有默契也。好友之間,見面之后,竟要邀請,不如原文之意氣相投也。”
“原文‘懷民未寢,步于中庭’無多余之詞,而好友之間心心相印,同氣相求躍然紙上矣。”
初戰告捷,余追問之。
“同為貶官之作,東坡與懷民深夜漫游,欣然步行,月色皎潔,無絲毫之悲,有滿心喜悅;柳州攜五人白日同游,石潭美景清秀可喜,雖有樂趣,然終歸之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何也?”
眾生愕然,皆不解。
“《小石潭記》中,柳州為何鄭重介紹同游者?”
“此乃游記文之慣例也。”一生循參考書答之。
“可也。然則柳州乃文章大家,為何循慣例而作文?‘永州八記’之中,僅有此篇交代。又作何解?”
眾生依舊不解。余徐問之:“前文中柳州可有一字提及五人?”
“實無一字。”
一生恍然:“柳州于此處方交代五人,實有深意。柳州才華蓋世,少年得志,突遭貶黜,遂有山水之志。然心中憂喜,雖親如兄弟,亦無從分擔。柳州于此處方寫出同游之人,實寫心中孤寂。人潮之中獨感孤寂,乃真孤寂也。”
余心甚慰,暗思孺子可教,舉一隅能反三隅也,乃曰:
“然則柳州心中此種孤苦須怪何人?吳武陵、龔古、柳宗玄還是柳柳州本人?對比柳蘇不同反應可知也。”
“須怪柳州本人。柳州游玩山水,視眾人為無物,中間曾無一語交流,其自我封閉可知也;故雖在白天,日光下徹而凄神寒骨,親友相隨而悄愴幽邃。東坡見美景而思友人,同漫步而心相印;故雖在深夜,月色如水而心曠神怡,知己相伴而欣喜滿懷。同為貶謫,同伴友人,同是寄情山水樂事,境遇大是不同。”
“汝當效法東坡,上可交玉皇大帝,下可交卑田院乞兒。光明磊落,豁達大度。如此,雖遇困境,亦會欣然自得;切不可妄學柳州,孤苦清高,過度敏感,得一腳氣病即憂懼不已,年四十七而魂歸太虛。”
“突圍”承天寺
江蘇建湖縣實驗初級中學 陸培成
隨著對“閑人”內涵的多維解讀,《記承天寺夜游》一課的教學接近尾聲了。一學生突然提及“蘇東坡突圍是否成功”這一話題,我來作答,讓學生們思考。課堂片刻沉寂之后,漸漸活躍起來。教者因勢利導,帶領學生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
蘇東坡的“處境”
師:要討論“蘇東坡突圍”這一話題,我們先要看看東坡的處境如何,他是否被圍住了?被什么圍住了?
生:當時作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了。做了個有職無權的小官,他內心非常苦悶。
師:從文中可以看出他的苦悶嗎?
生:從“解衣欲睡”可以看出來,無所事事,天黑就睡覺,這與他之前在杭州和密州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是經歷過繁華的人,現在門庭冷落,內心一定是苦悶的。
生:我認為他被圍住了。“念無與樂者”這句話告訴我們他在黃州沒有什么朋友,他也曾把自己比作“孤鴻”。他被內心的苦悶和失望圍住了。
師:你的發言很有見地,看來讀了不少蘇軾的作品。
生:我想補充一下,圍住了作者的不只是苦悶和失望的情緒,還有友人的背叛,朝廷的打壓,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艱難,這些使蘇軾陷入了從未有過的恐慌之中。
師:蘇軾恐慌嗎?
生:我認為蘇軾并未陷入恐慌。他從監獄里走出來,九死一生,來到黃州這個偏遠的地方,雖然很多方面不如從前,但內心應該有一絲慶幸才對。
師:蘇軾是一個內心世界極為復雜的人,同學們剛才的分析都有道理。大家基本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在黃州的蘇軾確實曾被“圍”住,在某一段時期內,他是苦悶、失落、迷惘的,他的內心是掙扎的。
蘇東坡突圍成功了嗎
師:余秋雨曾寫過關于蘇東坡的一篇散文《黃州突圍》,大家認為,蘇東坡突圍成功了嗎?
生:我認為他突圍成功了。當人們都在休息時,東坡卻和友人共賞月下美景,這是自我排遣,是一種突破。文章最后轉而慨嘆世人汲汲于名利,說明他已洞察人生的真諦,他的見解已遠遠高于世人了。
生:作者月夜出行,就是一次突圍,見到了好友,賞到了美景,還寫成了美文。這是大有收獲的一次突圍。
生:從東坡的情感變化來看,他的突圍也算是成功的。
師:能不能具體說說?
生:一開始,“解衣欲睡”,內心是寂寞的,無所事事;“欣然起行”,轉而愉悅;“念無與樂者”又陷入落寞中;“懷民亦未寢”,有得遇知音的安慰,庭中賞月得到了內心的一片安閑,末句的慨嘆最為復雜,各種情感交雜在一起,悟出了人生之道。
師:你的分析很精彩,看到了作者情感的細微變化之處。大家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東坡的突圍,讓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蘇東坡是靠何突圍的
師:大家一致認為蘇東坡成功突圍了,那么他靠什么突圍呢?
生:靠月夜美麗的景色,他借景來排遣心中的苦悶。
生:靠的是他的包容的心態,門前冷落,朋友退避,他不以為意。
生:他靠的是佛家的出世思想,在《水調歌頭》中有“我欲乘風歸去”,這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里面也有出世的思想。
生:靠的是他達觀的性格。無論面對怎樣的境地,他都能樂觀地面對。
師:同學們從課內到課外,分析了東坡能夠突圍的原因,說的都有道理。蘇東坡是獨特的,天縱奇才,千古一人。他在黃州的幾年,歷經無數次“突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中也在不斷地突圍,每次突圍后,我們的人生都會掀開新的一頁。
今天的這次“意外”的討論,也是一次課堂學習的“突圍”,這讓我們多了一次咀嚼文章的機會。《記承天寺夜游》一文雖短,但內涵豐富,值得我們一生品味,珍藏。
比較還原 體驗“快樂”
山東淄博高青實驗中學 段巖霞
《記承天寺夜游》簡潔的語言中蘊含著蘇軾微妙波折的快樂,這種快樂極其隱秘,僅憑單純的分析很難心領神會。對此,我運用比較法和還原法展開教學。
生:我在“蓋竹柏影也”一句中讀出了作者的快樂。這句話意思是“原來是竹柏樹的影子啊”,這是他意外發現的,所以這是一種意外的快樂。
師:我們都來看這個句子,老師把它做了一些改動,大家出聲讀讀,改動后,我們閱讀的感受發生了什么變化?
PPT:原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竹柏影也。
生:把“蓋”換成“是”后,作者發現是竹柏樹影子時的驚喜沒有了。
生:改動后補出了“月色”,句子卻變平淡了;而原句則給我們留下了猜想的余地。
生:他以為庭下是積水,后來才發現原來是月色,水中縱橫交錯的藻、荇原來是竹柏樹的影子。
師:再請大家試著在這句話的空白處填兩個語氣詞,把作者的這種情感波瀾補出來。
PPT: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咦?)水中藻、荇交橫,(喔?)蓋竹柏影也。
師:我聽到你跟她補得好像不太一樣,請你來說一下。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啊!)水中藻、荇交橫,(噫!)蓋竹柏影也。
師:你剛才不是這樣說的,你剛才說庭下如積水空明,(咦——?)水中藻、荇交橫——
生:(噢——!)蓋竹柏影也。
師(笑):喚醒了你剛才的記憶!不著語氣詞卻能以特殊的句式和一個“蓋”字盡顯情感的起伏與波折,這就是蘇軾行文的巧妙之處以及文言的雅潔、含蓄之美。我們也通過補語氣詞的方式體驗了蘇軾那一瞬間的情感波瀾:疑惑—恍然大悟—欣喜。請大家再有感情地讀一讀,思考:是什么樣的月色引發了作者的錯覺呢?
生讀,思考。
生:空明的月色,像水一樣澄澈的月色。
生:皎潔、明亮的月色,以至于讓作者把竹柏樹的影子當成了水中的藻荇。
師:竹柏影之黑更襯月色之空明,這種寫法非常妙。誰能朗讀原文,再現這空明的意境和這種恍然大悟的驚喜。
學生讀得聲情并茂,大家鼓掌。
生:我在“相與步于中庭”一句中讀出了蘇軾的快樂。“相與”是指蘇軾和張懷民一起。天已經很晚了,他們依然在庭院中散步,所以我體會出他們當時非常輕松愉悅!
師:這里的“步”能不能換成“行”或“走”?
生:不行,因為“步”是散步,“行”是走的意思,“走”是跑,太著急了,換了就表現不出他們的悠閑了。
師:文章前面有一句“念無與為樂者”,那這里有沒有寫他們如何交談取樂呢?
生(齊搖頭):沒有。
師:為什么不寫他們如何交談取樂,而只寫他們“相與步于中庭”?
生:我覺得不寫更能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
師:你感覺這是一種“留白”。可是,作者賞月為什么要去尋張懷民?
生:因為張懷民是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黃州,他們經歷相同。
師:僅止于此嗎?我們來看一則資料。
PPT: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雖屈居主簿之類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遷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生:他們都被貶黃州,但都不為此憂愁,心胸坦然。
生:他們都喜歡游山玩水,是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師:也就是說他們不僅身世相同,而且志趣相投,可以說張懷民是蘇軾的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人生一大樂事也!那蘇軾尋張懷民的結果呢?
生:“懷民亦未寢”,懷民也沒有睡覺,“亦”字寫出了蘇軾的興奮。
師:如果懷民睡覺了呢?
生:作者會非常失望,非常掃興!
師:一個“亦”字里有多少快樂與驚喜啊!這么巧,這么好!如果讓你讀這一句,你會怎么讀?
生讀,一字一頓;眾生笑。
師:大家的笑聲說明這一句不應該這么讀。
生:我覺得應該讀得稍快一點,突出一下“亦”字。
師:稍微加速,微笑著,把內心的驚喜流露出來。請你讀!
生(微笑,欣喜地讀):懷民亦未寢。
師:讀得太好了!老師和你合作。我讀“懷民亦未寢”,你讀“相與步于中庭”,看我們有沒有默契?
師生默契對讀。
師:知己相逢,不需過多交談,相視一笑更勝過千言萬語!讓我們放慢語速,靜下心來,投入進去,一起朗讀體會蘇軾蘊含在這八十五字中的快樂與欣喜!
品讀“空明”
山東煙臺市實驗中學 陳東生
反復研讀《記承天寺夜游》,頗覺“空明”一詞大有嚼頭,會成為吸引學生品讀課文的亮點。于是,在學生整體感知之后,我們圍繞“空明”展開對話。
月色“如積水空明”
師:我對“空明”一詞很感興趣,不知同學們對此怎么理解。
生:形容水的澄澈。
生:從“如”字看,這里形容月色像水一樣澄澈透明。
生:澄澈到連竹柏的影子都如水中縱橫交錯的藻、荇一樣清晰可見。
師:(板書:月色“如積水空明”)大家注意到“蓋”字么?品一下,有什么意味?
生:“蓋”是“原來是”的意思,讀來有一種恍然大悟的驚喜。
生:作者太投入了,完全被月色的澄澈陶醉了,竟把灑滿庭院的月光當成積水,把竹柏影子當成了水草。
師:“陶醉”用得極好,品出了作者在寫景中融入的快樂心情。我們來把“空明”與“空靈”做個比較(課件展示《濟南的冬天》“看吧……整個的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
生:二者異曲同工,只不過描寫對象不同,空明形容月明,空靈形容天地間的清亮。
生:空靈有透明中泛著靈氣的意思,空明是透明得如同沒有任何阻隔一樣。
生:空靈形容白天環境的清,空明形容夜間月色的明,空明更富表現力,程度更深。
生:二者都透著作者的喜悅和快樂心情。
月色空人心
師:同學們品讀出了滋味。那么,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月色的空明”,并體驗到快樂?
生:從“念無與為樂者”一句看,即使是家人也未必。
生:從結尾一句看,只有“閑人”才能做到。
師:“閑人”是什么意思?
生:清閑的人。
生:我覺得清閑的人多了,卻未必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課文注釋有問題。
生:“閑人”和“忙人”相對。一個忙忙碌碌或是追名逐利的人,是無心去感受美、去體驗快樂的。
生:“閑人”作“有閑情雅致的人”講更好些。
師:你覺得蘇軾是一個有閑情雅致的人嗎?(課件展示蘇軾簡歷)
生:真可謂“身世浮沉雨打萍”啊,原來是個歷盡滄桑的人。
生:按常理說,蘇軾不會有閑情雅致,可是從文中對月色的描寫看,我確實感受到他內心的“空明”。
師:用“空明”形容蘇軾的內心世界,恰如其分啊。能否說說“空明”的內心是怎樣的?
生:“空”,就像五柳先生說的“忘懷得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明”,就是樂觀豁達。
生:“空明”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我化用一句古詩(板書:月色空人心)。(課件展示蘇軾謫遷時期的詩句印證:從京城貶杭州,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貶到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到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貶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島,他說:“九死蠻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生:蘇軾一生起起伏伏,無往而不樂,好一個樂天派啊。
師:歷盡苦難,其心“空明”,不改其樂,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心“空”文自“明”
生:老師,不是說“文如其人”嗎?蘇軾內心是這樣的“空明”,他的文章是不是也“空明”呢?
師:你提了一個極好的問題,讓我們再來品讀課文。
生:本文雖然只有84個字,可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記敘要素俱全,簡潔明了。
生:本文雖只一段,但是,先敘事,再寫景,后議論,脈絡清楚,層次分明。
生:寫景一句雖不見“月”字,可處處突出月色澄澈,是既“空”又“明”。
生:全文直接寫“樂”只兩句,細讀感覺“樂透紙背”,是“空明”吧。
師:好一個“樂透紙背”,具體說說看?
生:為“月色入戶”而“欣然”,進而“尋張懷民”共享快樂,“相與步于中庭”其樂融融,因沉醉在“如積水空明”的月色中,竟然誤把“竹柏”當“藻、荇”。我想象二人就像水中魚一樣快樂。
生:我讀“蓋”字,似乎聽到蘇軾在興奮地大喊。
生:細細品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也”,我仿佛看到蘇軾自鳴得意與自豪的神情,甚至感覺他有點除我二人外無人能夠欣賞“空明”月色的自負。
生:我感覺蘇軾的“樂”,就像“水中藻、荇”一樣清晰,隨處可見。
生:感覺本文好像浸泡在“空明”的月色中,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地身心融入月光,與作者一樣快樂。
師:本文緊扣“月”字,突出“樂”字,的確“空明”。我們如何看待做人與做文的關系?
生:心胸如積水般空明,才能有閑情雅致,發現“空明”月色,進而寫出“空明”的美文。
生:人閑文空明。
生:心“空明”則文“空明”。
生:心“空”文自“明”。
師:(板書:心“空”文自“明”)讓我們再次朗讀,體味本文月“空明”、人“空明”、文“空明”的特點,以及人與文的關系。
美景只為閑人設
浙江蒼南縣教師進修學校 盧立銀
很多老師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都把著力點放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寫景句,借助刪改字詞、調換語序等手段賞讀此句,理解其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盡得風流”的妙處。其實,美景只為閑人設。只有了解了閑人之心才能更好賞讀在閑人的眼中美景的真正美點所在。為此,筆者特設“讀人”環節展開課堂討論。
師:剛才從標題中我們讀到了夜游的時間、地點等,接下來我們一同來探討夜游承天寺的人。都有誰?他們關系如何?何以見得?請大家細讀課文按下面句式說:從 字/詞看出,他倆交情 。
生:我從“遂”字看出,他倆交情很鐵。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遂”的意思是“馬上、就”,為什么蘇軾心里覺得無聊,無以為樂時馬上會想到張懷民啊,不就是因為他倆很鐵嗎?
生:(大聲說)他的眼中只有他!(有生笑)
師:誰的眼中只有誰?
生:蘇軾的眼中只有張懷民,要不怎么會馬上想到他呢?
師:是啊,蘇軾的心中是裝著張懷民,一個“遂”字見深情。
生:我從“尋”字看出,他倆的交情很不一般,“尋”字看出蘇軾心里很急切,如此朗朗的月色,一定要找到好朋友共同分享,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感覺。
師:有道理。齊讀前兩句,讀出蘇軾想與好朋友分享月色的急切心情。
學生讀。
生:老師,我是從“亦”字看出,他倆似乎有一種共同的命運才會成為好朋友的。
師:眼光很獨到啊,你能從一個副詞“亦”看出“好朋友”來真不簡單。大家猜猜看,為什么懷民“亦”未寢?
生:是不是,懷民也有心事,也睡不著覺啊?
生:這是不是我們說的“志同道合”或者叫“同病相憐”?
師:大家真聰明,蘇軾與懷民的確有相同的遭遇,請看——
PPT 蘇軾:元豐二年(1079)八月,蘇軾于湖州知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譏謗。)被逮入獄。十二月釋放,次年二月初抵貶地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但也只是掛名而已。蘇軾是被地方官吏嚴管的犯官,幾近流放。這時的蘇軾處境艱難。
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
師:作者蘇軾和張懷民當時都被貶黃州,從相識到相知,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
生:看來,他倆確是心境相同,心有靈犀啊。
師:都是被貶之人,都是未眠之人,一個“亦”字的確可看出他倆是心境相同之人。
生:我還可以從“相與”中,想到他倆關系非同一般。
師:“相與”是什么意思?(一同,一起),請大家發揮想象,他們當時在庭中是怎么走的?手的擺放如何?步行的姿態又是如何?
生:蘇軾的手一定是搭在懷民的肩上,兩人邊走邊說邊笑邊感嘆……反正很自在的。(大家笑)
師:你認為他倆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生:我想他們肯定各自訴說自己曾經的往事和現在被貶的心情。
師:既然談論被貶之事又怎么能邊說邊笑呢?
生:(思考一會兒)也許是相互寬慰吧。
師:是啊,難得現在的清閑啊。
生:老師,那“相與步于中庭”的“步”就不是匆匆前行,而該是隨心所欲,悠閑漫步了。
師:感覺真敏銳。兩個心靈相通的好友在朗朗月色的相伴下悠然自得,并肩慢行,這樣的關系怎么會不好呢?
生:能夠在月色下一起漫步的人可算是心靈默契的朋友了。不像現在社會上,有些所謂的朋友純粹是唯利是圖,可他們都是貶官,已經無利可圖了,但正是這樣的友誼最深厚最真摯。
師:是的,患難見真情。你也可算是他倆的知音了。我們就走進他倆的內心世界,深情朗讀“元豐六年——相與步于中庭”這一片段,特別體會剛才分享的“遂”“尋”“亦”等詞傳遞給我們的情感。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兩個遭遇相似,處境相同的友人,文章后面說的“閑人”,又會在中庭欣賞到什么樣的月下美景呢?
……
主持人語
如何閑情拋擲久
肖培東
讀過一段文字,贊的是山巒間一縷茶香,個中對茶的解讀讓我很震撼。“茶中間有個‘人’字,意思是人在草木間,一個在草木間生活的人,凡事依天理,凡事隨云意,自自然然,不強求,不越取,水到茶成,這是茶的道,也是人的道呀!”寥寥幾筆寫盡了閑適的心情。再讀子瞻《記承天寺夜游》以及諸多教學鏡頭,讀得多了,恍惚回到了遙遠的月下回到了細雨紛飛的山水間。原來,茶道,人道,也是教學之道,要的就是那份“閑”情。
人閑桂花落,若能引導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沉浸”中讓思維之花繽紛飄落,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進入了一種境界。太多的語文課最后滑向平庸,我以為是教者太過于追求“課”的概念,致使師生在功利與緊張中很難成為能煥發出學習活力的“性情中人”。汲安慶老師和學生聊蘇子之“閑”,是抓住了這篇文章的關鍵,但即使是處在這樣的緊要處,汲老師課堂上展現的還是一種閑適悠然的步態。要的是“閑”,但且讓“月”“美”“樂”先呈現,不是急匆匆,不是慌張張,而是讓學生充分進入文本,又有充分表達學習感悟的時光,這就是語文教學的風度。目在字間移,心隨文意神馳靈游,最后才有了“閑”品讀后的片片桂花般的思緒。“就這樣,教學就在‘閑’的研討中不知不覺地推進著,詞、句、文章……”這就是最好的學習狀態,從“閑”字入手,順“閑”而下,最終去探訪蘇軾的心靈世界。所以,談“閑”若是匆忙狀,文章中的這份閑情又怎能在課堂“拋擲久”?張華峰老師的鏡頭有著濃濃的文言風,頗有個性,幾分張揚外還能讀出一種可愛。品評“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教師是問之并追問之,語言簡練,只等學生充分思考“舉一隅能反三隅也”。其中,蘇軾與柳宗元之比較很有想法,在“眾生愕然,皆不解”的基礎上巧加點撥,悠悠道來,不徐不疾,樸實又飽滿,情感基調的把握自有可商榷之處,但如此鏡頭,亦充滿著閑趣。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陸培成老師的課堂“突圍”妙就在這“笑而不答”之上。面對學生“蘇東坡突圍是否成功”這一深刻問題,陸老師沒有自作回答引經據典呈滔滔不絕之勢,而是悠悠地把這個問題拋擲給全班同學,這才有了“課堂片刻沉寂之后,漸漸活躍起來”的教學之效。蘇東坡被什么圍住了?蘇東坡突圍成功了嗎?他是靠什么突圍的呢?教者因勢利導,帶領學生一次次咀嚼,變“教”為“導”,課堂就走出了文章,走向文人,甚至文化。遺憾的是,文章結尾情感走向該是存有多種可能性的,所以,蘇東坡突圍成功的定調使得課堂少了再次的高潮,若能就承天寺月色下的蘇子瞻的無法“突圍”也展開探討,課堂或別有一番精彩。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中寫道:“沒有人給我們智慧,我們必須自己找到它。這要經歷一次次茫茫荒野上的艱辛跋涉,沒有人能代替我們,也沒有人能使我們免除這種跋涉。”笑而不答,絕不代替思考,至多是提供一種方法給予一種支持,進入文本深處尋芳探幽的必須有學生真實的跋涉,比如段巖霞老師的鏡頭。段老師運用比較法和還原法,讓學生在反復的推敲、朗讀、感悟中走向言語深處。“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段老師緊緊抓住這樣的句子,又絕不單純分析,而是借助改動后比較、填空還原后比較,一次次地讓學生去讀、去品、去思,至于老師,我們看到的還是那個自有閑心并耐心等待的身影。當然,若能在極其隱秘的快樂中引導學生舔舐更多復雜的情緒,如抑郁如凄冷,課堂教學該會更有張力。
閑敲棋子落燈花,課堂上學生思緒飛落,功在教師“閑敲棋子”的匠心與匠力。閑敲絕非懶散,更不是隨意,看似閑敲,實乃細推,水到茶成,都是在文本閱讀和教學設計上下足了功夫才有的靈動一擊。陳東生老師圍繞“空明”展開對話,盧立銀老師特設“讀人”環節另辟蹊徑,都令人感慨語文教學的豐厚多姿。品讀月色如“積水空明”并不稀奇,但心“空”文自“明”的提升就可謂燈花四濺了,這就有一字關情之美。很少有老師為賞景之人依據文本做深入解讀,盧老師卻成功地引導學生從“遂”“尋”“亦”等詞中觸摸文人情感進入遙遠的心靈世界。茶香依山水,讀書出智慧,閑敲之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份教學智慧,更有一份讀書精神。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新美文間。鏡頭之美,只留給在茫茫俗世中還存有一份閑心能匍匐在閱讀大地上的人。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閑,還請再思如何閑情拋擲久。語文教師,作為這個世界上最該愛讀書的人,更是要擺脫浮躁沉浸書中,才有“空明”之“突覺”有“讀人”之“特設”,才有“一半秋山帶夕陽”的閑情逸致,你的課堂也才會溢出那自然的山水間縹緲的茶香。
(“鏡頭”欄目聚焦中學經典課文,集中呈現教師課堂教學智慧。按初高中間隔發表。2014年第1-3期分別為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史鐵生《秋天的懷念》、蘇軾《赤壁賦》。歡迎來稿)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