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這是《愚公移山》教學思路,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在2015年開始進行溯源導讀法(當時只有實踐而尚未命名)的嘗試與探索,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滬教版《口技》《小人國被俘》《大戰風車》《中國古代寓言四則》等課文進行溯源;2017年正式提出溯源理念,先后寫過近二十個溯源導讀的課例,其中一個就是《愚公移山》。
但近兩年出門上課,基本上以教學《為學》和《背影》為主,之所以沒有進行《愚公移山》一課的教學展示,主要是考慮到課文篇幅不小,文言字詞疏通需要一定的時間,而溯源又費時較多,一節課難以完成既定教學。這次感謝深圳市外國語學校(集團)文華學校,感謝楊祥明教育研究專家工作室,讓我得以利用兩節課完成《愚公移山》的溯源教學。
這里把教學思路整理如下:
預先已布置學生熟讀課文、準備翻譯,因此上課伊始,我就以“愚公他們遇到的困境是什么”“面對困境各人的態度如何”兩個問題帶出了文言字詞與句式的理解,課文內容的疏通不著痕跡地順利完成。之所以沒有采用逐字逐句翻譯的方式,一則是怕學生過于拘泥,二則更怕敗壞閱讀口味。
課文疏通結束,順利進入課文溯源。
《列子·湯問》一文在“愚公移山”前面的文字是這樣的:
“吳、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為櫾。碧樹而冬生,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憤厥之疾。齊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為枳焉。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矣,地氣然也。雖然,形氣異也,性鈞已,無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識其巨細?何以識其修短?何以識其同異哉?”
這段文字的大意,學生結合翻譯完全能夠讀懂。我又進一步引導他們擴大搜索范圍,再往前追溯原文。此處部分內容偏于哲理,為避免玄乎與晦澀,我讓學生借助iPad,以一些形象的小故事的搜索與分享,引導他們領悟作者“宇宙無極限”的理念,理解其觀點:自然界擁有無限豐富的萬有,雖然形氣各異,但是各自情性相對于生態都是均衡的。這些小故事中,有關于僬僥國與諍人的,也有關于冥靈樹和大家椿樹的,還有關于蚊子眼睫毛上小蟲焦螟的,既增加了閱讀趣味,又可以更好地促進思考。
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搜索,“愚公移山”下文的故事“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學生對此故事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于是我趁熱打鐵,讓他們進行比較閱讀,學生最終悟出作者將兩個故事相并提出,自有一番深意:“愚公移山”的原意是想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的眼光,希望人們面對無窮盡的大自然,能像愚公那樣一心努力卻不過分急功近利;而“夸父逐日”則是“恃能以求勝”,徒有勇力而無理智,作者自然希望人們不要學他的急于求成。
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結論:作者借助“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提出了人類面對自然應有的態度,那就是應“順道而為”,不應違道。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精髓,我又讓他們搜索了解列子其人其事其思想理念,然后針對道家“無為”的主張,結合“愚公移山”與“夸父逐日”作了解釋:無為,不是不做,而是不急功近利地去做,不只顧眼前利益地去做,因此它是積極的,并不是如一般人望文生意的理解的那樣消極。
溯源至此,我向學生推出了中國哲學史專家嚴北溟教授對于愚公形象的解讀: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也就是說,做事,要像愚公那樣,不一心惦記著成功,不盡想著功名,只是一味埋頭苦干,不斷積累,量變會成質變,最終才能做成事。
在時間比較充足的情況下,我隨后讓學生繼續追溯“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后面的文字,跳開一些說理的文言語句,讓學生閱讀并重審他們以前學過的那段“兩小兒辯日”,引導他們理解,它不單是表達“學無止境”的,原文語境中更在強調: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意即這一切的規律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圣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解讀于此,見學生臉帶興奮之色,于是索性引導他們深究到底,進一步讓他們借助網絡搜索《列子·湯問》后半部分的幾個生動形象的小故事,如薛譚學謳、甘蠅善射、偃師造倡、造父學御、紀昌學射等,再結合“兩小兒辯日”“大禹迷途”“火浣之布”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這部分文字的本意,不是要講學無止境與做事專心致志,而是與《列子·湯問》開頭部分相照應,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強中自有強中手,雖圣人亦有不知事,斷不可囿于一孔之見,徒憑經驗而自以為是,唯有順道方是至理。
而愚公和智叟的形象,則已分別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象征:智叟,俗謂之“智”,未必真智;愚公,俗謂之“愚”,卻未必真“愚”。個人覺得,在當今這個浮躁而又功利的時代,學生通過課文溯源領悟到這一點,實在非常重要。
學生嘗到了溯源的甜頭,我再進一步擴散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網絡搜索有關“愚公移山”的藝術作品,如網絡作家金萬藏的《翻譯家的奇遇》、徐悲鴻的名畫《愚公移山》,歌手江濤與周筆暢主唱的歌曲《愚公移山》等,分析其是否違背原文主旨,不僅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趣味,加強對原作的理解,而且更好地提升了他們的審美情趣、審美品味、思維品質與思辨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