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3
這是《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賞析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原作】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唐]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注釋】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一作“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唐元和十年(815)春,柳宗元等五司馬被召回京,三月又被貶為遠州刺史。除柳宗元為柳州刺史外。韓泰為漳州(治今福建漳浦縣)刺史。韓曄為汀州(治今福建長汀縣)刺史,陳諫為封州(治今廣東封開市)刺史,劉禹錫為連州(治今廣東連州市)刺史。這首詩是柳宗元懷念同遭貶謫的友人,寄贈給韓泰、韓曄、陳諫和劉禹錫的。
接:目接,看見。
大荒:泛指邊遠地區。
海天:海天相接,一望無際。
海天愁思:比喻愁思像海一樣深,天一樣廣。
茫茫:漫無邊際。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這兩句寫夏日疾風驟雨的近景。驚風,狂風。亂飐(zhàn),風吹浪動。芙蓉,荷花。薜荔(bìlì),一種常綠蔓生植物,常緣墻壁而生,種子可作食用涼粉。又叫木蓮。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這兩句寫遠景,景中寓情,表示相望的殷切和相思的痛苦,同時有引起下文的作用。重(chónɡ)遮,重重疊疊地遮蔽。江,指柳江,當時亦名潯水,婉延曲折地繞城而流。九回腸,以柳江曲折暗喻愁腸百結。
共來百越文身地:一作“共來百粵文身地”。百越,即百粵,泛指當時五嶺以南各少數民族地區。文身,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紋的風俗。
猶自:仍然。
滯:不暢通,阻隔。
【古詩今譯】
柳州城上的高樓,接連著曠野荒原;我的愁緒象茫茫的海天,無邊無際??耧L陣陣,吹亂了開滿荷花的池水;暴雨傾盆,斜打著爬滿木蓮的老墻。嶺上樹木重重,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彎彎曲曲的柳江流水,猶如百轉九回的愁腸。咱們五人同時遭貶,來到了這百越文身的偏遠之地;而今依然音信不通,各自滯留一方。
【賞析】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進士。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時期,其時唐代文人積極入世,柳宗元也不例外。唐順宗即位后,柳宗元和王叔文、劉禹錫等人積極倡導革新運動,由于遭到舊官僚與宦官的聯合反攻,革新運動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同時被貶的還有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人。后來他們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有人主張起用他們,但終因當時的皇帝怨恨未消,再加上奸臣小人的讒言,他們五人又一次被貶為邊州刺史。柳宗元被貶作柳州刺史,其余四人分別被貶作漳州刺史、汀州刺史、封州刺史和連州刺史。
這首詩就是作者被貶柳州時為一同遭貶的四位友人而寫的。柳宗元到了柳州任職以后,心情郁悶,在夏季六月的某一天,登上柳州城樓,于是感物起興,觸景生情。朝廷的昏庸,友人的疏離,愁情思緒油然而生,于是揮筆疾書,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分別寄送給劉禹錫等四位友人。詩中既表現出他們相同的際遇和真摯的友誼,也蘊含著他們天各一方、難以抑制的痛苦的情懷,這種情懷是由特定環境下的政治斗爭所引發、形成的。
詩的首聯“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從登柳州城樓寫起,為下文感物起興提供了宏大的畫面,觸景傷懷,銜接得天衣無縫。場景闊大,情誼融融。
中間兩聯“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承接上文,按照由近及遠的空間順序,托物言志,借景抒懷。詩的三、四句敘寫的是近景:描繪了夏天的風雨境況;詩的五、六句敘寫的是遠景:借助于近景所觸發的聯想完成了由近及遠的思路過渡。視極遠方,愁思暗生。三、四兩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好像是在描寫夏季的暴風疾雨的宏大景象,而實際上卻是暗寫朝廷保守勢力對革新派的圍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間人事,曲折婉轉、含蓄蘊藉。五、六兩句實虛妙對,景中寄情:詩人巧妙驅遣“曲似九回腸”的江流這個具體物象,來比喻詩人自己那愁腸的百折,物我合一,自然貼切。
詩的尾聯“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墊轉蓄勢,直抒胸臆,沉郁頓挫,慨嘆相同的宦海遭遇,卒章顯志,點明寄書寓意,照應收束了上文。
總之,該詩構思縝密,感情深沉,蘊藉含蓄,情調盡管稍有低沉,但卻極富感染力,較好地實踐了“以自然景物喻指人事”這一古典詩歌常用的寫作手法,在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猶如水中之鹽,不見絲毫之痕跡,堪稱情景交融的典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