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3
這是《24、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設想:學生初步掌握了鑒賞古詩詞的一些方法,具備了一定的鑒賞能力,教學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活躍學生的語文思維。在此基礎上,征對古典文學的特點,教師的適當引導和點撥也能使學生的鑒賞能力層次得以提升。課堂提問設計完全模擬近幾年高考古詩詞鑒賞模式,用幻燈片直接展示給學生,努力做到把學生能力轉化為分數。用美的語言熏染學生,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的景物美和情感美。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過渡與融合。 情感目標:繼續增加古典詩詞積累,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者和作品,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聽朗誦,整體感知。理清詩歌文路,揭示教學目標。 三、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學生用生動的語言翻譯景物描寫部分,鼓勵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圖景,鼓勵其做到大聲誦讀,自言自語,旁若無人。 (2)、教師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畫面,將學生帶入情境。學生賞析意境,此過程一定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齊讀第二層。 (3)、賞析并拓展:對宇宙人生的思索,古往今來的人從來未曾間斷過。蘇軾: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悵。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慨中有一絲惆悵,但并不頹廢與絕望,流露出熱愛人生的積極情感,哀而不傷。 (三)鑒賞詩的情感美 (1)、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詩的下半篇由說理轉入寫抒發離愁別緒。 (2)、幻燈展示總寫部分,學生朗誦。 (3)、學生結合注解疏通文字,思考表現手法。幻燈展示學生需掌握的常見意象,學生自讀。 (4)整體把握第三部分的思路:先總寫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再分寫思婦懷遠、游子思歸的情緒。 (5)、重點賞析“思婦懷遠”片段。出示“煉字”思考題。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6)賞析“游子思歸”的意象和意境美。
(四)布置作業:從游子與思婦兩者間任選一角度,在不影響詩歌主題的基礎上加入想象和聯想,寫一段描寫與抒情結合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摘自西安交大附中網站
課 題
春江花月夜
課 型
詩歌賞析課
教材簡析
《春江花月夜》是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這個單元學習重點是通過把握意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為首篇,最能體現詩歌意境美的特點。詩人通過對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寫以及豐富的想象,將讀者引入一個情思濃郁的詩境,引領讀者感受游子、思婦兩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詩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繪了一幅月夜的美麗畫面,又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情韻悠長而又不乏深刻。
學情簡析
學生對詩歌是不陌生的,對學詩也有一定的經驗體會,但對詩歌鑒賞方法并不能系統的掌握。本詩作為選修內容,重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積累詩歌鑒賞的經驗方法,所以教學過程要注重學法指導,要讓學生全程參與。
本詩內蘊豐厚,學生難以輕易把握,教學要及時點撥,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想象和大膽質疑。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張若虛,在誦讀中初步感受詩歌。
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和聯想,感受詩歌意境,體驗詩情,提
高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培養學生對
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
教學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投影有關“月”的詩句。月是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詩人們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發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學法指導: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明確:朗讀、想象和聯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簡介(教材注釋)
四、學生依據課文注音自由誦讀。
五、教師范讀。(播放課件,展示圖片和配樂)
六、學生朗讀(齊聲朗讀與個別誦讀相結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問題)
1、 通觀全詩,哪一種意象貫穿全篇?
明確:月。寫月的詩句最多。月是一條生命紐帶貫穿全詩,將景物和情感聯系起來。
2、 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的幾種狀態?
明確:寫了月的四種狀態,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懸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輪)——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落月搖情滿江樹)
從月生到月落,這是一條時間線索。
3、 隨著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內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圍繞月的變化這樣一條時間線索,寫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婦懷人、游子夢鄉、夢醒后的情韻幾方面內容。詩情從高亢逐漸平緩,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夢醒后的孤寂。結尾情韻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八、賞析活動:學生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內容。(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
教師及時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詩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詩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練習:(作業)
學生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詩歌意象。
十一、師生共同誦讀:(配樂)
僅僅一節課,不一定能領略這首流傳千年的經典之作的意蘊。師生共同誦讀,加強理解。
學生品味詩句,思考這些詩句通過寫月表達什么情懷。學生基本能答出是思鄉、相思之情。教師因勢利導,導出本節課學習內容。
學生自主總結學習詩歌的方法。教師明確。
學生自由誦讀,自主把握節奏。
學生傾聽教師朗讀,體會感情和節奏。
學生多種形式誦讀(或齊讀、或自由讀),注意把握節奏和感情。學生自主評價朗讀情況。
學生自主探究,把握詩歌主要內容。
學生個性閱讀,展開想象和聯想,體會詩歌意境。或描述詩句的畫面內容、或品讀詩歌煉字的妙處、或體驗詩情。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掌握本課難點。
學生課后自主完成。教師檢查。
師生共同誦讀。
從古詩切入,引出月這一詩歌意象,自然親切。向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鑒賞熱情。
學生自主總結,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也利于學生的學習經驗積累。同時符合新課程理念。
讓學生自由讀,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促進學生形成對詩歌的感性認識。
教師向學生明確誦讀要求。學生在教師范讀后展開誦讀,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所要賞析的內容,并在誦讀中感受詩篇的音韻美。
問題的設置主要涉及對詩作內容的理解。文本解讀是基本的,學生自主解讀、自主把握,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為后面的賞析作基礎。
賞析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賞析,調動學生積極體驗和感受詩歌字里行間滲透出來的情感。想象和聯想是賞析詩詞的一種方法。學生描述有助于其對內容的把握和理解,并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個環節是對全詩內容的整理,利于學生對詩作的整體把握。理解了情景理的融合,也就理解了本詩的精髓。
拓展鑒賞重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并積累鑒賞方法。
在音樂聲中、誦讀聲中結束本課,令人回味。
板書設計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作業設計
①背誦全詩。
②搜集詩句,探究“江水、落花、春”意象。
教學評價設計
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每一個問題的探究結束后,學生發言,學生可以自評也可以互評。教師及時點評,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及時反思。
《春江花月夜》導學案 (學生版)
吳江第二高級中學 梅國琴
導學目標:
1、 賞析詩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詩歌的能力。
2、 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 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導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導學難點:
詩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一、學前磨劍
1、什么是詩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的主觀情意。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2、什么是詩歌的形象?
詩歌的藝術形象就是詩歌中所展示出來的生活圖景,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即人(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即景景(寫景詩或雜詩中的景物)和客觀事物的形象即物(詠物詩或雜詩中的物象)
人(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寫景詩或雜詩中的景物)
物(詠物詩或雜詩中的物象)
3、什么是詩歌的意境?
“意境”也叫境界,所謂“意”,是指詩人的思想情感,是詩人在理解和認識生活的基礎上的主觀感受;所謂“境”,是詩人所描繪的客觀事物,即鮮明的生活圖畫,是從大量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特征的藝術形象。兩者相互滲透,形成和諧的統一體。因此,所謂“意境”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人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我們讀了這首詩,在腦海中立即會顯現出一幅李白在長江邊上送別友人的圖畫:煙花三月,詩人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后站在長江岸邊,望著那遠去的船帆越來越小,最后成為一個白點,消失在那遠方的天水交際處,而詩人還久久地佇立在江岸邊,望著那滾滾的向天際流去的江水……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分別時的離情別緒,都完全融入具體的景物描寫之中。詩中句句是寫景,但句句又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形成了耐人尋味的意境。
4、意象與意境是否相同?
意象與意境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意象”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與聯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
“境生于象外”,意境由意象的總和中產生,意境是整體的、空靈的;“意象”是局部的、具體的。
詩歌的鑒賞只有通過“意象”這把鑰匙,讓讀者去開啟,領悟到詩歌的意境。
如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
詩中描寫的是友人皇甫岳山居云溪的景色,詩人選取了寂靜山村的幾種景象:落花、空山、月出、鳥鳴、山澗,它們都包含了詩人的獨特感受在內,這就構成了詩的意象。詩中的“靜”和“閑”是構成詩的意境和意象的關鍵。“閑”在這里顯然是指悠閑、恬適,把對官場、名利、人事紛爭等塵世煩憂的厭惡與回避,正是詩人有這種寧靜恬適的心境,才能感受到他寫進詩中的那些景象的。詩中,以動寫靜,以有聲寫無聲,將這些意象進行藝術加工,創造了一種特有的寧靜幽深的藝術境界。
鑒賞詩歌只有從“意象”入手,領悟到詩的“意境”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好作者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二、課前導學
1、、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2、通讀全詩,找出詩中的意象 。
3、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每人至少三句。
三、導與學
(一)、賞析前8句;
1、找出這8句;詩中的意象,運用你的聯想和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繪這八句的意境。
2、賞析名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
3、生自由誦讀體悟
(二)、賞析詩歌9——16句。
1、“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2、思考:詩人此時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他思索了哪些問題?
2、“人生代代無窮一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 “只”,有些版本寫作“望”字,你覺得作“只”字還是作“望”好?
3、生誦讀領悟作者的思索
四、課后思考
1、背誦詩的 1——16句。寫出你還有疑惑的地方或你的收獲。
2、思考詩歌的 17——36句,寫了什么內容?
3、詩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第二課時
導學目標:
1、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并對其進行鑒賞。
2、繼續賞析詩歌的景、情、理,提升鑒賞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導學重點:
1、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2、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并對其進行鑒賞
導學難點:
詩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一、學前磨劍
詩歌的表達技巧往往表現在三大方面: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1、表達方式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2、表現手法又叫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賦、比、興;渲染,襯托,對比,用典,象征,虛實】、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3、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二、課前導學
1、背誦詩的 1——16句。
2、熟讀并思考詩歌的 17——36句,寫了什么內容?
三、導與學
一)、賞析17——28句
1、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2、“ 白云一片去悠悠 ”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
3、“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一句運用了什么手法?
4、“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四句中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5、“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表達出思婦什么樣的感情?
6、誦讀17——28句,品悟情感
二)、賞析最后8句
1、這幾句主要寫了什么?
2、“江水流春去欲盡”中“流春”有何豐富意蘊?
3、“落月搖情滿江樹”結尾運用了何種方式?有何好處?
4、誦讀最后 8句,體悟情感。
三)、理清詩歌結構
四)、詩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四、課后思考
1、背誦全詩,寫出你還有疑惑的地方或你的收獲。
2、誦讀《望月懷遠》找出該詩的意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