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長亭送別》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戲劇語言,把握人物的情感變化,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2、鑒賞戲劇語言,欣賞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幾句詩句,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送別”。送別是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的一種題材,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部有關“送別”的戲劇作品——《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
二、檢查預習
出示幻燈片:
迍迍( ) 金釧( ) 靨兒( ) 搵( )淚 玉醅( ) 白泠泠( )謹賡( )一絕 諗( )知
學生讀字詞,教師明確。
三、明確目標
四、分析形象
1、熟悉課文內容,明確文章結構
學生復述課文內容。
教師提示:崔鶯鶯送張生進京應考,在哪里送別?(長亭)用什么方式送別?(餞行)他們直接到長亭開始餞別的酒宴嗎?在開始餞行之前,他們在哪里?(前往長亭的路上)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酒宴結束后,他們又做什么?(分手,送別)
以“長亭”為中心,可以把文章的情節劃分為三個場景:長亭路上,長亭餞別,長亭分別。
本文的情節并不復雜,但送別從來都是一件傷感的事情,更何況對于張生鶯鶯這樣的熱戀中的男女。因而這一分別,自然是百般滋味在心頭。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女主角崔鶯鶯的內心世界,看一顆敏感多情的女兒心。
2、明確人物的心理變化
出示幻燈片
請一位同學讀【滾繡球】【朝天子】【二煞】三支曲子。其他同學從這幾支曲子中找出可以反映崔鶯鶯在送別時心理變化的關鍵詞語。
(通過小組交流,明確每支曲子的關鍵詞。)
【滾繡球】學生找出關鍵詞——恨。
在這支曲子中“恨”出現幾次?明確:第一次“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這是恨什么?(相見恨晚,但分別太快)第二次“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疏林”把“斜暉”掛住的目的是什么?(讓時間停駐,讓分別來得再晚一些,與張生再多相處一會兒,就可以晚一些面對離別之苦了。)第三次“此恨誰知?”這是因什么而產生的恨?(聽得道一聲“去也”,遙望見十里長亭。也就是因離別而產生的“恨”)恨的結果或表現是什么?(松了金釧,減了玉肌。這兩句用了夸張的手法,極力表現了崔鶯鶯因離別而產生的心力交瘁。)
這支曲子中的“恨”都是因離別而產生的,因而這種“恨”是“離愁別恨”(板書)。而且,離恨越強烈說明了崔鶯鶯內心的愛越深越重。
【朝天子】學生找關鍵詞——恨。
這支曲子中的“恨”與【滾繡球】中的“恨”是否一樣?(不一樣。這支曲子選自“長亭餞別”的場景,在座的除張生、鶯鶯外,還有老夫人、長老、紅娘,因而那些離愁別恨的話不好直說。在長亭路上已經為離別而非常痛苦的鶯鶯,此時連這些話都無法向心上人傾訴,因而此時的恨應該是一種怨恨。)那么把一對有情人拆散的究竟是什么?(“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這表明了崔鶯鶯對待功利的極度輕視和淡泊。)
這支曲子中的“恨”是崔鶯鶯對拆散自己和張生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的怨恨,因而這種“恨”是“怨恨功名”(板書)。為區別【滾繡球】,我們可以明確這支曲子的關鍵詞——怨。
【二煞】學生找關鍵詞——怕(憂)
崔鶯鶯“怕”的是什么?(“停妻再娶妻”“一春魚雁無消息”“金榜無名誓不歸”“見了異鄉花草,再似此處棲遲。”)按常理,在情人分別之時,外人都離開了,兩人可以說一些情話了,可為什么鶯鶯在這里非要說她的“怕”“憂”呢?鶯鶯的“憂”“怕”有沒有道理?(張生得中與否都是對他們愛情的巨大考驗:如果落第,老夫人不會承認這個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張生又極可能成為高門望族的擇婿對象。如果張生不是忠厚至誠的君子,那么崔鶯鶯棄婦的命運就是不可避免的。應該說這種怕被拋棄的心理是當時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過兩情相悅時,人們往往會暫時忘記,一旦離別在即,它就會凸顯出來,讓人不安。鶯鶯是一個多情的女子,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后分別時刻,鶯鶯內心又平添了憂慮。)
這支曲子中,鶯鶯的“怕”顯示出它對未來的憂慮,因而是“憂怕未來”(板書)。
3、人物形象特點
在短短的一折戲中,鶯鶯的內心有恨,有怨,有怕,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她的內心經歷這樣的波折起伏呢?在她身上,有沒有讓你非常感動的一面?從這三個字中,可以看出崔鶯鶯是一個怎樣的女性?
明確: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美好的愛情理想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崔鶯鶯的恨、怕說明她非常看重愛情,在她心中愛情高于一切;而對功名利祿的怨恨、蔑視,則是鶯鶯身上的極為可貴的品質,她對張生的愛,是互相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因而,崔鶯鶯是一個“重愛情,輕名利”的女子。
五、欣賞意境
王實甫確實是一位寫人的高手,他塑造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仍然讓我們感動,他筆下的純真的愛情直到今天仍讓我們憧憬。同時,王實甫的戲劇還有一個極為鮮明的特征,就是他的戲劇富有詩意,語言典雅。有人曾把他的《西廂記》稱作古典戲曲中的“花間美人”。我們通過《長亭送別》中的幾支曲詞,來領略一下王實甫為我們創設的一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出示幻燈片
學生齊讀,再找一位學生誦讀。
這幾支曲子描寫的是怎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將這幾支曲子擴展成寫景的文字。(任選其一)
(學生讀所寫文段,其他同學閉眼想像畫面。)
【端正好】這幅畫面有什么特點?(凄涼、惆悵、凋零、衰落)
【脫布衫】這幅畫面有什么特點?(蕭條、衰敗)
【一煞】這幅畫面有什么特點?(蒼涼、悵惘、寂寥)
【收尾】這幅畫面有什么特點?(蒼茫、衰敗)
這幾支曲子中的景物有何共同特點?
都選取秋天特有的景物,且突出一種凄涼衰敗的意境。如“黃花”,即菊花,這是一種在深秋臨霜開的植物,在寒冷中開放又在更寒冷中凋零。周杰倫的《菊花臺》中有“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李清照的《聲聲慢》有“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醉花陰》中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除此之外,“衰草”“殘陽”也都代表著一種凄涼,蕭條。
看到這樣的景物,崔鶯鶯的內心情感又是怎樣?
崔鶯鶯此時正因離別而愁苦感傷,看到這樣的景物,心中的愁苦自然加倍。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會:心情不好時,若窗外秋雨綿綿,心情會更加糟糕;心情好時,窗外的陽光燦爛則更加令人神清氣爽。
明確:這四支曲子中所描寫的均是充滿哀傷的景物,而人物內心此時也是悲苦萬分。“一切景語皆情語”,以哀景寫哀情,這正是景情關系中的正面襯托,起到的作用是“烘托渲染”(板書)
要想更好地把握景物描寫中營造出的意境,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背誦。請同學們從中選取一支曲子,當堂背誦。
(3分鐘后,請學生有感情的背誦,加強對曲詞的理解。)
《長亭送別》中這四支曲子中的景物描寫,恰恰是崔鶯鶯情感的外在體現,眼前的景物和內心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真正產生了一種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有人說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動人心弦的離情歌,此言實不為過。
六、拓展延伸
我國近代著名的藝術大師、高僧李叔同(弘一法師)曾經選取【一煞】中“夕陽”“古道”等意象,創作了一首歌,名字就叫《送別》,我們一起聽一聽這首歌,同學們可以一起哼唱,并體會其中景情的關系。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明確:這首歌表達的是一種與朋友分別時憂郁、感傷的情緒;歌中選取“長亭”“古道”“晚風”“夕陽”等蕭瑟感傷的景物,烘托渲染了一種離別的愁緒。此外,“芳草”這意象,并非意味著茂盛、生機。李煜的《清平樂》中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更生”,芳草連天,表明離愁不斷。
從《長亭送別》和李叔同的《送別》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在表達情感時,往往不是直接表達,而是借助一些外物,把情感烘托渲染出來。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也可以借鑒這種手法,不管表達內心的悲傷、喜悅,都可以通過對景物的描摹,來烘托、渲染你的情感。
七、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跟隨王實甫認識了一個可愛、倔強、執著的鶯鶯,也領略了古典戲曲中詩情畫意的唯美意境。而這也只是窺豹一斑,《長亭送別》中還有許多許多值得我們品味、欣賞的亮點,希望同學們課下繼續學習。
八、、課后作業
1、背誦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必做)
2、課后搜集與“悲秋”主題有關的古典詩詞,思考其中景情關系。(選做)
2、閱讀《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思考崔鶯鶯和朱麗葉有何共同點和不同點。(選做)
此刻,窗外已是夕陽西下,暮靄沉沉的時刻,與同學們短暫的相處之后,我們也要迎來分別。在這分別時刻,我想用一首歌表達我內心的感受,希望大家也跟我一起唱。(唱《送別》)希望這一次的分別,能夠成為下一次相聚的開始。謝謝大家,再見!
板書:
長亭送別
離愁別恨——怨恨功名——憂怕未來(人物形象)
以哀景寫哀情——正襯——烘托渲染(情景交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