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三峽》課堂實錄及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三峽》節選自《水經注·江水》,雖只有一百五十多字,卻寫出了“七百里”三峽的萬千氣象。文章先總寫三峽地貌,然后寫三峽在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最后以令人蕩氣回腸的漁歌作結。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景中融情,情隨景遷。又簡潔精煉,生動傳神,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交流與對話。
【學情分析】
農村學生語文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畏難情緒。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農村語文教學的現狀,要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并具體的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掌握生字,學會翻譯,在反復朗讀中受到美的熏陶。
2、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
3、感受三峽壯美的景色,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學習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學習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多樣朗讀,感受三峽的美景。體會作者的情美,鑒賞本文的語言美。
【教學創意】
力圖站在學生的角度,創設一堂讀與譯結合、讀與說結合、讀與思結合的美文指導課。主要通過三項課堂活動來完成教學目標:一、讀一讀,過把讀書癮,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二、說一說,過把導游癮,使學生在解說美景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三、議一議,過把探究癮,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描寫自然景物的方法。整堂課滲透著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交流與對話。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上課!今天我們學習新課。請同學們回答一個問題:中國第一大河是——
生:長江。
師:對了。浩瀚的長江危崖壁立,水流湍急,那么長江景色中最為壯觀的風光當屬——
生:三峽。
師:好,今天,我們就隨著北魏時期的酈道元一起走進1500年前的三峽。
(屏顯:三峽 酈道元)
【點評:導語簡潔自然,由“長江”引入“三峽”,再到課題,達到了“激趣”的目的?!?/p>
二、讀一讀,過把讀書癮
師:現在請同學們聽讀課文。在聽的過程中,請你劃出文中自認為重要的生字詞。準備好了么?
(屏顯:過把讀書癮)
學生邊聽讀邊劃字詞。
師:哪位同學說一下你劃出的生字詞?
生1:曦、襄、御。
師:你為什么要劃它們?
生1:這兩字的筆畫多,容易寫錯。
師:哦,同學們會把它們寫錯嗎?試著寫寫看。
學生寫字。
師:誰再來說說?
生2:還有湍、闕、屬。
師:你為什么挑出這幾個字?
生2:這些字很容易讀錯。
師:那請你將這些字再讀一遍,大家注意聽。
生3:讀:湍tuān、闕quē、屬zhǔ。
師: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有節奏,同時要求大腦中想象出三峽的景象。
生全體:自由朗讀。
師:誰能有感情的大聲朗讀這篇課文。
生4:(朗讀全文。)
師:再請全體學生大聲朗讀這篇課文,要求讀得流暢,有節奏。
生全體:(大聲朗讀課文。)
【點評:教師先讓學生聽錄音朗讀,同時看多媒體中三峽的畫面,既讓朗讀有了示范,有給學生視覺的感受,這就會調動學生的情感。聽錄音朗讀后,接著就注意了學生的識字教學。在公開課上注意這些細節,是難能可貴的。
朗讀課文這一環節是很成功的。讓學生自由朗讀,點名朗讀,全體齊讀,這樣反復讀,讓學生讀出了節奏,讀出情感,讀中想象畫面,這樣培養了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真正讓學生在讀中積累了語言,積累了情感?!?/p>
師:在誦讀聲中,三峽的美景也逐漸呈現在我們眼前??蛇@是一篇文言文,我們真的讀懂了嗎?要翻譯文言句子,我們有哪些辦法呢?
生3:看注釋,查工具書。
生4:老師還講過譯文有六字口訣:“留、替、調、補、刪、貫”。
師:下面請同學們譯讀課文,也就是邊讀邊譯,實在不會的地方同桌之間可以討論討論,也可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學生譯讀課文。
師: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不知道什么意思。
師:課文注解中有答案沒有?
生6: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不能通行。
生7:就是這句我不明白:“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師:有個“奔”,還有個“御風”,是吧?
生8:這兩地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長風,也不像這樣快。“奔”是奔馬。“御風”是駕著疾風。
師:老師找了自認為有點難度的幾個句子,誰來試試?可以搶答。①清榮峻茂,良多趣味。②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生9:第一句: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很多啊。第二句: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師:第二句不妨這樣說: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調整語序是否更好?
學生讀注解,思考。
【點評:課堂中,教師一改大多數教師翻譯串講的通病,而是在上文言文課堂中高舉自主、合作的大旗。先教師提示翻譯的方法,讓學生翻譯中“有法可依”,再教師以平等身份參與學生活動,一起解決不懂的詞、句,變枯燥的文言文詞句翻譯為學生參與的演練場,讓學生學習的興趣盎然?!?/p>
師:同學們覺得讀書的癮過足了沒有?這樣吧,咱們來分組齊讀。男孩子活潑大方,就讀第一、二段;女孩子多愁善感,就讀第三、四段。我讀標題和作者吧,同學們接著我的讀。
學生分組讀。
【點評:前面聽讀、自由讀,這里譯讀、分組讀,讀的形式多樣,學生讀得充實。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這是第一版塊的主線?!?/p>
三、說一說,過把導游癮
師:讀了《三峽》一文,我們猶如在導游的指引下親身游覽了三峽。下面就讓我們也過把導游癮。
(屏顯:過把導游癮)
師: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也可結合文中一段的內容,發揮想象,說一段情文并茂的三峽導游詞。現在我們人人都是小導游了。
學生開始寫導游詞。
師:同學們感覺到有難度,是吧?其實,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文中三峽的美景,就是很好的導游詞了。當然,導游詞可不是翻譯喲。
生1:山是雄奇、險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這就是美麗的三峽。
師:你很聰明,用了一些形容詞來描繪山,你的導游詞還有想像的因素。但如果結合文章內容來說就更好了。我們看看課文,文中如何寫山?
生2: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師:我們來美美的讀一下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
師:聯系課文,搜尋我們腦中描寫山的詞庫,我們能說出哪些詞?
生1:懸崖峭壁、連綿不斷、巍峨、崢嶸。
師:你的積累很豐富的。哪位導游再來介紹三峽的山?
生3:朋友,你看到過三峽的山嗎?三峽的山真大啊,連綿不絕,上下七百里;三峽的山真高啊,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高得把天空和太陽都遮住了??催^三峽的山,你說,還有哪里的山值得看呢?
師:你的解說很誘人!三峽之山的特點被你介紹得淋漓盡致。
【點評:點撥及時。一、指導學生結合課文來說;二、指導學生調動自己已經積累的詞語來說;三、不斷鼓勵并穿插性講述方法。教師有法,學生才能漸入佳境。】
師:那么誰來解說三峽的水?
生4:我來說夏天三峽的水吧:請在夏季到三峽來吧!那時三峽的江水漫上丘陵,氣勢磅礴。傳說,古時候遇到皇帝要傳達緊急的命令,那“千二百里”的路程也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師:誰來說一說他剛才解說得如何?
生5:他能緊扣課文內容來解說,很好!
師:那誰來解說春冬之時的三峽風光?
生6:到了春天,三峽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另一番天地。冬天的時候,三峽也不欠美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那山崖上的奇松怪柏的影子,就像一個個巨人在照影兒一樣。真是不論春冬,三峽都有著無限的美景啊!
師:你的解說同樣精彩。但我們應注意解說詞的整體風格。文中的“清榮峻茂”四字,不如這樣來說:“水清清、草茸茸、樹碧綠、山峻峭”。還剩下三峽的秋景有待解說,哪位導游來說呢?
生7:朋友,請隨我來看秋之三峽吧!每逢初晴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總是給游人平添縷縷的傷感。偶爾,凄涼的山谷里還傳來凄異的猿啼,悲哀婉轉,總在游人心中回蕩很久。更動人心魄的是那悠遠的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點評:不僅有“說”,還有評,核心是引導學生鑒賞本文的意境?!?/p>
師:同學們解說了三峽之水,我們再回頭看看酈道元是怎樣解說三峽之水的。請同學們三人一小組,自分任務讀課文的后三段。
學生按興趣分任務讀課文后三段。
師:通過解說三峽,大家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的小導游當得真好。
【點評:很多情況下,教師會讓學生翻譯課文,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把具有文學色彩的語文課上得索然無味,這樣就導致課堂的郁悶,沒有活力。而本課的教師讓學生過一把導游癮,寫導游詞,巧妙的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融入人文色彩,并在原文的基礎上創造性的對三峽景色進行解說。這一板塊關注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創造與延伸,關注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
四、議一議,過把探究癮
師:全文僅一百五十余字,卻思路清晰、音韻和諧,那么酈道元是如何用凝練的筆墨將三峽的萬千氣象盡收筆底的呢?
(屏顯:過把探究癮)
學生思考。
師:下面,我們來探究幾個問題——
(屏顯:話題一:《三峽》先寫山后寫水。寫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寫水,哪個季節寫得較具體些?為什么?話題二:《三峽》寫四季的景色中運用了許多精彩的詞語,試找出具體的詞語作簡要的分析。)
師: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并思考,作好討論的準備。
生1:我認為第1段總寫了三峽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為序描寫了三峽的四季景色。
師:那么三峽這山究竟有怎樣的地貌特征呢?先讀第1段看看,請同學們稍稍思考一下,最好加上自己的話證明。
生2:我認為三峽的山特征是連綿不斷,我是從“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一句看出來的。
師:很好,你讀得很仔細。那么誰能說說三峽還有怎樣的地貌特征呢?
生3:我認為還有山的高聳入云,我是從“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一句總結出來的。
師:可是老師對第1段中最后一句還不太理解,它和這段文字有什么關系?
生3:亭午、夜分才能見到日月,如果山不高、山不連,都不會形成這種景象,所以它進一步說明了三峽地貌特征是連綿不斷、高聳入云。
師:很好,我們可用“山高嶺連”來概括三峽的地貌特征。
【點評: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隨意放手讓學生閑談閑議,而是不斷的引導,重視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這正確的處理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p>
師:我們再看一下三峽夏季的景色。
生4:夏季景色的特點是水流湍急。我是從“夏水襄陵,沿溯阻絕”一句看出來的。
生5:我有一個問題,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怎么還會“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呢?
生4:你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句“或王命急宣”,皇帝有命令,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冒險行船。
生6:哦!寫“王命急宣”的事,是為了烘托出前面的“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生5:似乎夏水寫的多些,這是為什么?
生4:夏水最迅猛,有代表性的必須具體寫。
生6:作者是為江水作注,所以重點寫水。
【點評:又一次把舞臺交給了學生。】
師:同學們能在討論中發現并解決問題非常好。作者又是如何描寫春冬景色和秋之景的?
生6:第三段從色彩的角度描寫了春冬景色,如“素湍綠潭”。
生7:“素湍綠潭”一句是從俯視的角度寫的,“絕多生怪柏”是從仰視的角度寫的。
生8:第三段靜景和動景結合,景物的描寫又滲透對三峽的贊美之情。
生5:最后一段“寒”“肅”“凄”這些字,便將秋景的神韻表現出來了。
生6:還有一個“哀”。這些詞蘊涵著作者的一種對漁民的同情的思想感情。
生7:引用“漁者歌曰……”是為了烘托出三峽秋的蕭瑟凄清之情。
生8:全文四段描寫了三峽的雄壯之美、奔放之美、清悠之美和凄婉之美。
師:秋之景可以用水枯谷凄來概括。
五、激情總結
師:三峽真美!學習短小優美的文章,講究手、腦、口、眼并用,讓我們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詮釋一下美麗的三峽吧。讓我們有感情的齊讀全文,有信心讀好嗎?
生:有!
學生齊讀。在瑯瑯書聲中結束本文的學習,意猶未盡。
【點評:探究文中山水特點、寫景技巧、是為了讓學生學習本文寫景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逐步提高。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在成長,學生的感知在提高。這一板塊的特點是:讓學生在有目的性的探究中提高課堂的有效性?!?/p>
總評:
這一節課教師立足于文言文教學的特點,采用創新的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既沒有傳統的翻譯串講,也沒有像有的“入題慢,出題快”,沒有過多的課外延伸多;而是采用三個環節:1、讀一讀,過把讀書癮,2、說一說,過把導游癮,3、議一議,過把探究癮。這三個環節始終立足文言文,但又有新創性。如用“過把導游癮”,深化了學生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用“過把探究癮”讓學生體會到文中描寫的情感和方法。整個流程是動態的,有層次的。
其次,這節課充分而科學地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與空間,充分地尊重和發揮學生在學習作用,讓他們讀起來,說起來,議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中有充分的活動與豐富的積累,有創新的條件與成功的探究。
正是教師的教法創新,在整節課中滲透著人與自然的交流,才將學生的語言習得、語言實踐、語言品味活動大幅度地提升,才讓學生讀得流暢,說得優美,議得有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