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高一語文必修三第1課《林黛玉進賈府》教學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紅樓夢》被譽為中國文學成就最高的古典小說,是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但由于篇幅長,而且學生普遍對書中的文言詩詞感到困難,不了解相關的背景等,尤其記不住書中的眾多人物,因而很多學生對原著望而生畏,放棄了閱讀,甚至《紅樓夢》因此被網友評為“死活讀不下不的十大名著”之首。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故筆者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課,就在思考嘗試用好本課這個例子,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向經典的窗戶,讓學生初步掌握閱讀名著的基本方法,領略長篇名著的魅力,欣賞經典名著斑斕風景之一隅,從而產生自主閱讀的欲望。
一、比較閱讀,分析異同識人物。
《紅樓夢》中人物眾多,書中第六回說:“按榮府中一宅人合算起來,人口雖不多,從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這只是就榮府而言。據統計,書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達四百多人。如此眾多的人物,又相互關聯,確實“竟如亂麻一般”,讓學生抓不住頭腦。在本課的學習中,筆者首先嘗試指導學生用比較閱讀法來賞讀人物。
比較閱讀,就是把兩篇或者兩篇以上的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文章或選段結合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研究,以找出其中的相同點或不同點的綜合性閱讀活動。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種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毫無疑問,比較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一)、同一故事情節中,不同人物之間細節描寫的異同。
如引導學生比較文中王熙鳳、賈寶玉首次和林黛玉相見的言行舉止的異同。學生總結歸納出:王熙鳳稱林黛玉依次為遠客、嫡親的孫女,妹妹、林姑娘,而賈寶玉則一直稱“妹妹”;王熙鳳送子虛烏有的緞子,賈寶玉則送字;王熙鳳對黛玉由喜到悲再轉喜,賈寶玉則由喜轉哭。“聽音識人,察色辨人”。經過比較,深入地剖析,進而認識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王熙鳳察言觀色、八面玲瓏,賈寶玉真率真誠、膽大叛逆。初次見面,作者寫黛玉是吃一大“驚”,寫寶玉是看罷便“笑”。如此平凡的兩個字,用在這里卻非常準確寫出了二人不同的性格與心理。故脂批說:“黛玉見寶玉寫一‘驚’字,寶玉見黛玉寫一‘笑’字,一存于中,一發乎外,可見文字下筆必推敲的準穩方才用字。”
(二)、同一人物視角里,不同人物的細節描寫的異同。
如比較林黛玉眼里的賈母和王熙鳳在外貌描寫和言行舉止上的異同。賈母的外貌描寫只一句“鬢發如銀”,用筆至簡,包含著富態慈祥之感;而林妹妹眼中的王熙鳳的外貌刻畫則珠光寶氣、彩繡輝煌,不厭其煩。一簡一繁中寫出了賈母在林妹妹心目中的至親形象,以及王熙鳳當家少奶奶的地位和派頭。賈母對林黛玉先“迎”后“摟”最后“叫著大哭”,真切的寫出了賈母悼念亡女,疼惜外孫女的那種悲中且喜,且喜且悲的復雜心情,而王熙鳳“攜”“送”“拭淚”等動作則形象的寫出了其八面玲瓏的性格特征。
(三)、相似的故事情節里,不同人物的細節描寫的異同。
在教授完《林黛玉進賈府》之后,執教者給學生分發《劉姥姥一進賈府》的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比較同樣是首次進入賈府,林黛玉、劉姥姥二者語言神態動作等方面的異同,并探究其中的緣由。賈府的聲勢、氣派,林黛玉這個公侯小姐側重感觸到的是賈府老少的雍容華貴和陳設的富麗堂皇,通過她的細心體會寫出了賈府的生活習慣、日常排場。而劉姥姥是“乞食者”,在她的眼中,“公府侯門”的“世面”是迥然不同的,作者調動了她的眼耳鼻舌身,以一個女性的細膩和鄉下人的眼光寫出了賈府的富貴,從她的新奇和羨慕中進一步表現了賈府的豪奢。學生一方面把握了鮮明的藝術形象,也對課文內所講授的內容做了很好的驗證和延伸,同時也明白了作者安排此二人相繼出現的別具匠心。
課后推薦:相同章節,不同人物的比較賞讀,如賈雨村和甄士隱人物形象比較閱讀;不同章節,同一人物前后情節中的比較,如賈雨村兩次做官的不同表現,劉姥姥三進榮國府前后的不同;不同身份人物的比較賞讀,如賈母和劉姥姥;相同身份人物的比較賞讀,如襲人和紫鵑等。
比較閱讀,首先可以減輕學生閱讀負擔,學生在有限的課外時間內只需要閱讀老師提示的相關內容,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領略經典名著之美。其次,可以整合課程資源,將《紅樓夢》中的人物進行集中比較,可以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重點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說人物塑造方法,印象深刻,專注有效。通過比較,還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課后,指導學生繼續對《紅樓夢》進行情節、環境、詩詞等方面的自主比較閱讀,學生有了范例,有了方法,自然愿意嘗試。
二、援引課外章節,瞻前顧后補余香。
《紅樓夢》中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其中作者運用的一個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法就是善用補筆。人物一出場往往先聲奪人,之后作者又會通過相關情節的反復補敘,不斷強化這一人物形象,類似于繪畫中的反復皴染。
在本課賞析王熙鳳的人物形象時,為把握王熙鳳這個復雜的人物形象,執教者適度援引了和人物相關的課外章節內容,讓學生理解、掌握《紅樓夢》這一從各個角度刻畫、豐富人物形象的手法特點。
(一)、在賞析王熙鳳的服飾特點時,學生們對鳳姐“彩繡輝煌”的服飾描寫產生了爭論:到底是高雅時髦,還是庸俗浮夸?授課者援引了第四十回的相關內容:“賈母見薛寶釵的屋子‘雪洞一般’‘衾褥也十分樸素’,搖頭說:‘使不得.雖然他省事,倘或來一個親戚,看著不象,二則年輕的姑娘們,房里這樣素凈,也忌諱。’”從這一點看來,學生明白熙鳳這一打扮其實符合賈母的審美。衣服是一個女人無聲的語言,賈母喜歡鮮艷,富麗的裝飾,來展示是一種身份和活力。可看的出鳳姐在一些生活細節方面對賈母巧妙的迎合。
(二)、在賞析鳳姐的外貌描寫時,為理解“三角眼”、“吊梢眉”二詞,執教者援引了“王熙鳳協理寧國府”一節,一個手下頂風作案,王熙鳳立刻進行嚴厲懲處:“手下人見說,又見鳳姐眉(立), 知是惱了,不敢怠慢”,請同學們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在討論中,學生們一致認為唯有原著的“立”字,將王熙鳳的獨有的“吊梢眉”的特點寫的形象、傳神。
(三)、討論本課王熙鳳“極品馬屁”之妙,在學生贊嘆王熙鳳的語言藝術之時,適時給出三十八回王熙鳳的另外一個馬屁杰作:賈母帶著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賞風景,心里高興,就說起小時候在枕霞閣玩兒,不小心失腳掉進了水里,幾乎沒淹死,救起來頭上卻碰破了一塊,現今鬢角上還有指頭頂兒大的一個窩。讓學生想象、討論王熙鳳會有以怎樣精妙的回答。在學生充分討論之后給出原文“那時要活不得,如今這么大福可叫誰享呢?可知老祖宗從小兒的福壽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個窩兒來,好盛福壽的。壽星老兒頭上原是個窩兒,因為萬福萬壽盛滿了,所以倒凸出些來了”。學生立刻意識到王熙鳳緊扣“福壽”做文章,既符合賈母年老之人的身份地位,又極度迎合了賈母求全求福的年老人的心理,果然語言藝術非同凡響。
(四)、補充書中其他人物的評價:第六回中周瑞加的向劉姥姥介紹王熙鳳,說她“少說些有一萬個心眼子”,“十個會說話的男人也說他不過”,“就只一件,對下人未免太嚴些個”。從女仆的角度,既有夸獎也有不滿。第六十五回,興兒和尤氏姐妹的對話:……提起我們奶奶來,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通過這些補充,學生認識到,王熙鳳不僅有《林黛玉進賈府》中的貌美,聰明才干,同時也有刻毒、狠辣,表里不一的特點,是個讓人愛恨交加的“鳳辣子”,像這樣的補筆還有很多。課后,指導學生閱讀“協理寧國府”,“鳳姐潑醋”等章節,課堂上的人物已然讓同學們覺得鮮活生動,課下自然也對人物、對原著產生了追根溯源,一探究竟的興趣。
(三)援引脂評,深化提升明方法。
脂硯齋這個名字歷來與《紅樓夢》密不可分,從他的評語中可以看出,脂硯齋與曹雪芹關系密切,深知作者著書底里,與作者有共通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并且熟知作者著書過程中采用的多種奇法妙法,經常不厭其煩地引導讀者步步深入地發現線索,甚至還參與了《紅樓夢》的創作過程,他對《紅樓夢》所作的批評,一方面是給本來已經精彩無比的大觀園錦上添花,另一方面也是一閱讀小說,尤其是閱讀經典名著的有效的閱讀方法。在課堂上適當援引,能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紅樓夢》的藝術高妙之處,并掌握圈點批注的這一名著閱讀的方法。
(一)、討論脂評,賞析精煉語言。
在賞析賈母稱王熙鳳為“潑皮破落戶”時,給出脂硯齋點評:“卻是補出一向晨昏起居,阿鳳于太君處承歡應候一刻不可少之人”。讓學生展開討論原因。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熙鳳一來,賈母立刻化悲為喜,口氣輕松,充滿親昵之感,從側面寫出王熙鳳因為受賈母寵愛從而地位特殊。在討論“手下人見說,又見鳳姐眉立”中“立”的精妙時,援引脂硯齋:“二字如神”。在討論中,學生們一致認為唯有原著的“立”字,既將王熙鳳的獨有的“吊梢眉”的特點寫的形象、生動,又寫出了王熙鳳當家少奶奶此時的威嚴氣勢、殺伐決斷。在王夫人讓鳳姐拿出兩匹緞子,給黛玉裁衣裳,鳳姐接著說:“我倒先料著了,知道妹妹這兩日必到,我已經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來。”書中寫:“王夫人一笑,低頭不語。”給出脂硯齋點評:“余知此緞阿鳳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語機變欺人處耳說”。同學討論,知道此處淡淡一筆,大有微意,鳳姐是王夫人內侄女,王夫人明明知道她是在說謊,做人情賣乖,但不說破,笑而置之。既顯示出王夫人對這個內侄女的寬容,也隱隱揭露了鳳姐的虛偽。“無字處求之,斯不負作者苦心矣。”高爾基在其《論文學》續集中說:“語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它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應該說,沒有精彩的語言,就沒有精彩的小說,而脂批則往往帶著我們讀者的眼光向本部小說的精彩語言“更精彩處慢溯”。
(二)、模仿脂評,掌握閱讀方法。
先出示《脂硯齋重評紅樓夢》中黛玉見賈母的相關文字:黛玉方進入房時,只見兩個人攙著一位鬢發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見時,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側批:幾千斤力量寫此一筆。]當下地下侍立之人,無不掩面涕泣,[側批:旁寫一筆,更妙!]黛玉也哭個不住。[側批:自然順寫一筆。]一時眾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方拜見了外祖母。[眉批:書中正文之人,卻如此寫出,卻是天生地設章法,不見一絲勉強。]此即冷子興所云之史氏太君,賈赦、賈政之母也。[側批:書中人目太繁,故明注一筆,使觀者省眼。]
再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模仿脂評,寫一寫自己的閱讀體會。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以下較為精妙的評論:
①“鬢發如銀”:(簡筆,寫形貌),與三春比:不俗套;與熙鳳比:真至親 。
②先“迎”后“摟”最后“叫著大哭”:寫出了賈母悼念亡女,疼惜外孫女的那種悲中且喜,且喜且悲的復雜心情,也寫出了只有賈母那樣的老太太才有的特殊心理和動作。
③“旁寫一筆”,“更妙”在何處:“無不”,寫出丫鬟奴仆爭著表現,以“助”賈母悲,寫出了老祖宗的一家之長的地位,至高無上的的權威。“
④“即”,“……者,……也”句式:判斷句式,史書筆法介紹人物。
通過賞析脂評,師生再評的過程,學生看到了這一段文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既有外貌、動作等描寫,又有場面的刻畫,還有程式化的介紹語。同時也掌握了批注這一種讀書方法:閱讀的時候把讀書感想、疑難問題,隨手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即從內容、寫法、結構、語言等方面給文章加上評語,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心有所感,筆墨追錄,三言兩語,生動傳神。
(三)、比較脂評,明確寫作手法。
在賞析賈寶玉和王熙鳳的人物出場時,援引了脂評版本的相關文字,讓學生比較作者在安排二者出場的異同,并通過脂評進一步理解作者的匠心獨具。
一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甲戌側批:懦筆庸筆何能及此!】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甲戌側批:第一筆,阿鳳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紙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從何而得此機括耶?甲戌眉批:另磨新墨,搦銳筆,特獨出熙鳳一人。未見其人,先使聞聲,所謂“繡幡開,遙見英雄俺”也。】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甲戌側批:原有此一想。】
一語未了,只聽外面一陣腳步響,【甲戌側批:與阿鳳之來相映而不相犯。】丫鬟進來笑道:“寶玉來了!”【甲戌側批:余為一樂。】黛玉心中正疑惑著:“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甲戌側批:文字不反,不見正文之妙,似此應從《國策》得來。】倒不見那蠢物【甲戌側批:這蠢物不是那蠢物,卻有個極蠢之物相待。妙極!】也罷了。
通過比較,學生掌握了小說中兩個人物出場不同:王熙鳳先聲奪人,賈寶玉捷足先登。一個大權在握,個性張揚;一個極度受寵,個性溫和。
(四)影視資料,察言觀色激興趣。
《紅樓夢》作為文學經典,早已被搬上銀屏。賞析完課文后,執教者找了87版和10版電視劇《紅樓夢》和課文內容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在仔細觀賞后并寫出觀看體會。學生在觀看后,寫出了如下等觀感:
(一)、人物外型上,10版的姚笛更符合原著。“身量苗條、體格風騷”,姚笛版的王熙鳳從外形上看更苗條,個子更高,而且有女人味,嫵媚動人,具有“風騷”的特點。
(二)、細節上,87版更接近原著。比如對于王熙鳳那個經典的馬屁,87版的王熙鳳是站在老祖宗的旁邊說了這句話,而林黛玉坐在老祖宗的旁邊,王熙鳳隔著老祖宗夸黛玉,根本目的還是討好老祖宗,這個細節安排很精妙。而10版的就是直接走到黛玉跟前,好像是夸給黛玉一個人聽的,這樣處理沒有老版好。
將影視資料引入課堂,有聲有色,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以影視資料為契機,引導學生再一次回歸文本,對文本起到一個回顧、總結、提升的過程。這個過程以文本為主,以小說閱讀的基本方法為主,立足于學生,立足于課堂,學生必然有所收獲。
就一堂課來說,并不期望每個學生都能因此愛上《紅樓夢》,也不期望他們能讀出多少新意,只是期望他們能通過我們的初步的探索,愛上閱讀,愛上經典,學會在課本之外也能自覺地擴大視野,充實心靈,豐富精神。我想,這也和選修課教學的“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他們不同的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進而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的目標是相一致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