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圓明園的毀滅》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位教師上完《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發現這篇課文對圓明園的景色和文物描寫得比較簡單,學生從中還不能充分感受到圓明園的美麗迷人。
這位教師接著在另一班級上時,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激起學生對圓明園毀滅的惋惜和憤恨,就穿插了文本《雨果致巴特萊德的信》中的兩段文字:
1、“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后宮,造城樓。里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
2、“過去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就談起過圓明園。人們常說: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巴黎有圣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說,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也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的杰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在體會圓明園的“不可估量的損失”的過程中,再次補充了一些片段性文本,具體再現侵略者大肆搶劫、任意毀壞,最后焚燒圓明園的罪惡行徑。
做法A中,學生缺乏深切體會的原因在于語文課本里的一些課文,文質兼美,但由于離學生走進課文特定的境界,感悟其中的情趣,必須有所鋪墊,而這種鋪墊單憑教師的說教,學生是得不到真正感悟的,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和內容,通過合理的穿插,才能使學生在知識和情感兩個層面上更加貼近課文,貼近作者,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體驗。
做法B中,學生通過教師增加的拓展性閱讀,對圓明園的感受逐漸由平面趨于立體,由單薄趨于豐滿。在體會圓明園的“不可估量的損失”的過程中,再次補充的文本填補了學生思維的空白,與課文內容相互照應、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