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錢塘湖春行》詩意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詩意解讀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天下景勝萬萬千,單單西湖就有三十六,然而杭州西湖獨得萬千寵愛。文人墨客、豪杰志士,在此數不盡風流。從古至今,贊美杭州西湖的詩文特別多,也留下了許多千古名篇。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就是其中代表,至今還膾炙于時人之口,回味無窮。
那時的西湖還未有人稱之為西子湖,錢塘湖是它的正名。那時的西湖還沒有雷峰塔、蘇堤,最大作用是灌溉農田。但不管由來如何,卻不減白詩人對它的喜愛,白詩人在此創作了許多有關西湖的詩篇。《錢塘湖春行》以其美好的情感、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成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篇,給杭州西湖留下了清麗的一筆。
杭州自古繁華地,美麗的杭州有太多美好的內容能給人留下詩意的感受。白居易時任杭州刺史,歷盡政治波折的他,能夠安頓于這么一個美麗的地方,心靈也得到了慰藉。任一方官,做一方事,盡管對官場有些厭倦,但也不改他對一方百姓的責任感。所以他也真的是竭盡才智,用力勞心,為杭州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在任期間,主持重修西湖湖堤就是一個實在的惠民工程。政務之余,徜徉于西湖湖畔,曠心怡神,也是白居易最喜歡的一種消遣方式。當然,才情橫溢的白詩人不會像平常人那樣說一聲“這里真美啊”就了事,美動情衷,自然要以詩文記之,自然也就讓我們后人知道白詩人與西湖的緣分匪淺。
那么,就好好地品評一下這首《錢塘湖春行》吧!去感受一下白詩人對美麗西湖的喜愛,去感受他以敏銳的觸感給我們分享的美好。
白居易有才,這個我們從《長恨歌》、《琵琶行》就可以看到。但是他并不屑于炫才識、拼詞藻來展示文采,他主張“辭質而徑”“體順而肆”,強調詩歌要辭句質樸,表達直率,文字流暢,淺顯易懂。這種主張也體現在這首詩中。整首詩沒有一處用典,擇取的也是一些很普通的意象,使用的更是一些很質樸的語言。但正是這樣一種普通意象和質樸語言的組合,卻正如武俠小說中寫的,無招勝有招,一花一葉皆可為兵,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李白所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正好形容白居易這首詩,它的本真,幾近于原生態,卻正好返璞歸真,展示了最純粹的美。
詩題點明時間、地點、事件,我們不妨抓住時間來開說。正是春天,江南的春天無疑是四季之中最美最有感染力的季節。鶯歌燕舞,柳綠花紅,處處洋溢著新生的氣息。勃勃生機,則容易喚醒人沉睡的激情,能夠得到更強烈的審美感受。而所謂春行,也最能帶著期許與審美,希望在情感與自然景物的交融中獲得最大的心理愉悅。并且此時的西湖,還沒有后世那般被過度開發,自然的活力體現得更加純粹,更加淋漓盡致。雖少了一些亭臺樓閣,卻多了一些天然自在。詩人行來,不管是獨自一人,還是三五相伴,都能在對西湖春色的淺斟細品中獲得更多美好的體悟。
白詩人的審美體驗肯定是很豐富的,因為西湖值得細寫的情景實在是太多了。所以詩人并不急于將他的所觸所感托盤而出,他悠悠地在一系列描述西湖的詩文中一一展示。而在這首詩中,他似乎不經意地而實際是巧妙地去選材布局,將一些看來平常卻充滿情味的景物融入和諧的畫面中,有了整體,有了意境,更有了無窮的想象添加空間。他不作畫,卻用詩構造了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勝過畫卷的是,他將靜止變成了活動,從視覺拓展出靈覺,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更讓讀者身入其中而不知自拔。
首聯從空間描寫入手,給人以虛實相融卻又親切可接近之感。北邊是孤山寺,西面有賈亭,兩個聞名遐邇的景點正好與西湖交相呼應,給了西湖具體的參照系,有了確切的方位感,也使得西湖不是孤立于天地之間,而是與其他景致相互配合,從平面趨向立體,似出塵,又被召回人間,給人多維的感受。詩人立足點正于此,卻又故意將鏡頭拉長,給西湖做了個速寫,不僅寫水,也寫天,水天相映,不知云是飄于天上,還是浮于水面,這種故意混淆視界的主觀感受,在虛實之中將湖的明凈與云的親近寫得更親切動人。這就與孟浩然寫洞庭湖“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后者雄則雄矣,但是畢竟太咄咄逼人,不可久觀。前者卻不至于讓人神魂驚撼,反而讓人有一種趨近甚至融入其中的內心渴望。感謝春雨,豐盈的雨水使得西湖水漲,與岸齊平,更顯出西湖之遼闊;感謝天云,云腳低低,云氣蒸騰,使得西湖煙嵐輕繞,增添了幾分仙境之恍惚。在這里,詩人似乎完全不用著力,只用白描,就勾起人豐富的想象。
只寫湖水和天云,畢竟還是太過安靜了些,不足以表現春天的生氣,所以詩人在頷聯中立馬點綴了一些能夠更直觀表現春天的景象。詩人所選的意象似乎很普通,早鶯、新燕,乍一看,太小了,似乎表現力不足,可仔細一想,這兩種可愛的小動物,不正好最能反映人們對春天的直觀感受嗎?鶯歌燕舞,寫入了多少詩文?卻總能勾起人們嘴角淺淺的一彎弧度。要是換幾個意象,比如寫幾只老鷹,或者干脆來個獅子老虎之類的猛獸,卻反而不能讓畫面和諧了。想想當年,杜甫兩句“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一直為人們贊賞不已,不也一樣選取了兩種小動物來寫,很樸素,卻情趣盎然,自然也給人一種明麗之感。白詩人雖有偷師之嫌,卻比杜甫寫得更要形象。
“幾處早鶯爭暖樹”。春晨尚早,又剛下過春雨不久,太陽來得遲了些,加之又有天云,自然不能處處朗照,那些能夠享受到溫暖陽光得樹木,自然就成了黃鶯取暖之處。詩人調皮地用了一個“爭”字,給人一種黃鶯為爭暖而吵架甚至打架的小錯覺,當然,投入其中的我們斷然不會允許這樣的猜想,我們知道,實際上詩人所寫的是黃鶯在暖樹上爭鳴,爭唱著美妙的歌聲。聲音太動聽了,自然惹得詩人循聲而尋,只是處處歌聲,卻讓詩人眼睛、耳朵忙不過來,所以詩人似乎有點小抱怨:別爭嘛!一個個來!
“誰家新燕啄春泥”。詩人從黃鶯的歌聲中回過神來,又把眼光集中到正忙碌中的燕子身上。燕子是掠湖而過,還是巡樹而下?不得而知。但它們來干什么的,目的很明顯,銜泥筑巢。剛下過雨,泥土濕潤,能減少燕子的一點勞力,所以燕子干得更歡了,只是不知飛到誰家屋檐下筑巢,那也是人家的福氣呀!燕子是勤勞的,詩人進行了贊美。燕子都如此勤勞,那么本就勤勞的黎民百姓他們又在干什么呢?是賞春踏青,還是趁著雨水充足趕緊犁田插秧?公務之余偷個小懶的白詩人,不至于因此覺得慚愧,可對勤勞的百姓,總得有點肯定吧!把燕子當作一個載體,對勞動進行歌頌,這么一賞析,畫面外的內容自然也就豐富起來了。
寫了動物,詩人自然會覺得不能厚此薄彼,也得寫寫植物。頸聯“亂花”“淺草”同樣普通的很,甚至給人一些散漫不羈的感覺。但也正是這兩個意象,豐富了畫面的層次,增強了春天的氣息。
花亂,一則突出了花的野性,因為沒有經過人工的修整,自然不能體現出整齊規范之感,散布于西湖湖畔,東一叢,西一簇,或高或矮,或多或少,卻正好體現出花的無拘無束、自由奔放,它們是幸運的,因為它們可以肆意地釋放生命力,凌亂,卻康健;一則突出了花種類之多,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任一種花的名字,因為他也看不過來,識不過來,不管有名無名,都滿眼撲來,入了眼簾,漸漸迷了詩人的眼神,醉了詩人的心扉。
草淺,卻正合適,如果草太長,容易產生荒涼之感;如果沒有草,則會消減春的生氣。因為春的主色調是綠的,綠樹、也得有綠草,如茵的草地,最能引起人們縱橫馳騁的沖動。顯然這時的草不是后世的人工草,它們沒有那么金貴,當時這里肯定也不會豎起“小草青青,請勿踐踏”的牌子。于是白詩人就有了相當的自主權,他可以縱馬飛奔,剛能沒到馬蹄的淺草,不會攔住快馬的步伐,風馳電掣的速度,足以讓白詩人來一回“老夫聊發少年狂”;當然他也可以選擇悠悠步行,踏著酥軟的草地,他有沒有一種踏波行云的感覺呢?
所以詩人說:“最愛湖東行不足”,他已經不滿足于只用眼睛去感知了,他迫不及待地把自我的形象融入詩中。他看景,他亦是景,景迷醉了他,他成全了景。那藍藍的天、白白的云啊,那動聽的鶯唇、勤勞的燕影啊,還有那亂花與淺草,都隨著他步履行來,寫入詩里,愜了他的心情,豐了他的詩意,滿足了他休暇與審美的一切要求。而作為親歷者,他融入自我,直接地表達自己對此間一切美好的喜愛之情,對讀者發出盛情的邀請。
徜徉許久,終究還是得暫時離開的。白詩人最后走到了白沙堤,走在了綠楊蔭下,他肯定是依依不舍地離開的。但他肯定覺得沒有什么必要再說些深情的話語來作為結尾,因為那畢竟有些矯情。一切喜愛與愜意,已經在前詩中表達完整,再來一次呼告,也只能是多此一舉,所以詩人就看似隨意地寫景作結。但如果你了解過白詩人在杭州的一些政績的話,你應當能讀出實際上詩人暗中還是把自己的情感作了一次升華。這條白沙堤呀,正是他主持重修的,這是為杭州百姓謀的千秋福利呀!因為重修了湖堤,杭州百姓保有了一個蓄水灌溉的大工程,能夠旱澇保收,這是多大的功德呀!詩人行走于白沙堤上,內心中怎么沒有那種驕傲與滿足呢?只是詩人不知道的是,正是這道白沙堤,正是這首詩,給后人造成了一個美麗的誤會,后人們誤以為這道后世稱為白堤的景致,就是以白居易的姓命名的。當然,這誤會,挺好!
王若虛在《滹南詩話》中說:“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真是識得白居易詩三味也!這首《錢塘湖春行》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白居易詩對后世詩人的詩歌創作影響很大,單這首寫景詩,就為后世之人爭相效仿,衍生出了許多相似主題、相似筆法的詩歌作品,但能夠達到他的這個藝術境界的,委實不多。比如我,一直在學習,卻從未曾超越。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