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答謝中書書》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
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只有68個字的超短文章,卻是一則相對完整的書信(可能略去了稱呼語落款等內容)。過去基本上是將它和《短文兩篇》的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一起來組織教學。這次嘗試著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內容來進行處理。
無庸質疑,這篇文章的教學要點是作者寫景抒情的內容及筆法。但如果僅限于此,或者只是后面加上諸如“孤高傲世”之類的主題揭示,一節課的時間就太平淡空疏了。后來認真參悟了一下課文,覺得還是要另辟蹊徑,從文體內容入手,解讀上就會更上一個臺階。
第一層次,先是講文章的內容。從“山川之美”入手。關鍵在于這個“美”字。美在何處?可以逐一讓學生研討。譬如,開頭兩句的“高峰入云,清流見底”,不僅寫山高水清,同時也是符合人們視覺上觀賞習慣的開頭之“總寫”,暗合總起句的“山川”二字。而“兩岸石壁,五色交輝”,則可以讓人生出無窮聯想。課堂上,學生提出了“夸張手法”“山花爛漫”“五彩礦物”“水光激映”等多種假說,最后,還是認為與“岸”字暗合的“水光激映”說更加合理也更有意蘊。再往下,“青林翠竹”四字實際上是“互文”,且青翠之色,貫穿四季,如此山野,當不寂寞。“曉霧夕日”四句,則由早到晚,從一年之四季到一日之朝暮,在初中語文的《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中,都有類似的描寫順序。一個“亂”字,現此起彼伏的熱鬧之態,一個“竟”字,呈錦鱗游泳的無限生機。
說完了景,隨即就是點明題旨的最后兩句話:“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里的“仙都”與“奇”,點出山景之瑰麗,而“未復”二字,其實指的是“康樂以來”的時間節點,卻不包含“當下”的“我”,如此的“夫子自道”,讓我們看見一個沉醉其中獨得其樂的隱士形象。
第二層次是從“書”字入手來說的。其實,在導入的時候,我們已經將作者陶弘景和梁武帝的關系,以及武帝招隱時候他的回答,都一一作了介紹。譬如著名的“二牛圖”,陶弘景想說的,就是不愿意帶上“金籠頭”而受羈絆,而是愿意自由自在在鄉野間終老。這與道家老祖莊子的想法如出一轍。這時候我們可以啟發學生來想,這么一則寫景狀物的美文,居然是一封書信,這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那么,這種寫景而不言事的書信,又想表達什么呢?
到這兒,課堂就可以被激活了。我們不妨從“謝中書”的來信可能有的內容說起。從官名上看,謝元度應該是一個重要官員,他寫信給陶弘景,可能確實想請這位“山中宰相”成為名副其實的真正宰相。而陶弘景卻用這些景物內容作答,內容不言自明:我自留戀山中美景,無心經綸世務。就像他回答梁武帝的征詢“山中何所有,卿何留戀而不返”時候回答的那樣: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說到這兒,還可以深入一個層次,將陶弘景和陶淵明、周敦頤等人做一個比較,會發現,他的歸隱其實不像陶令一般決絕;他的待人接物,也不想茂叔一樣孤高。用后人的話,他就是一個“圓通謙謹”的人,是一個“外圓內方”的人,其實這也是許多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模板。
(這篇課文的備課,得到寧波鄞州蘭青中學馬樂老師的幫助,馬老師在上完公開課后,將自己的想法與我做了交流,尤其是她對于寫景內容的教學處理,有許多獨到之處,特此致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