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著名童話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以虛實結合的方法,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極度寒冷、饑餓、冷落的情況下,一次次劃燃火柴,出現(xiàn)了不同的幻想,最后凍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全文以火柴為線索,從賣火柴到燃火柴,最后拿著燃后的火柴梗,帶著美好的幻想幸福地死去。課文以美好的幻想和細節(jié)描寫映襯出小女孩悲慘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設計理念:
細微處的點撥與指導,讓語文學習變得富有情趣,讓學生的朗讀能夠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找出文章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用心揣摩與體會。在引領的前提下,沒有忘記放手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在學生談感受以前,給學生充分自由朗讀的空間。在指導朗讀以后,讓學生能夠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課堂不再是教師展示自己風采的地方,也不是展示教師解讀能力的場所,課堂成了教師和學生互相幫助,共同發(fā)展的地方。
教學目標:
1、會寫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和【教學目標】
1.會寫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搖籃、圍裙、蜷腿、裂縫、填滿、櫥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nèi)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教學重、難點】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學生學情分析】
對于安徒生的童話,學生是不陌生的,因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來在中國有廣泛的影響。學生從幼兒時代就對安徒生的童話有所了解,今天學習安徒生的童話他們會感覺有些淺近,因此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找準教學的切入點,給學生一個新的視角,激發(fā)他們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是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同時,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在閱讀中能通過自己的感悟,品味出作品所蘊含的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
【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篇課文語言凄美、情感強烈而富于變化,是練習感情朗讀,培養(yǎng)想象力的好范例。教學時,我們要以“讀”為主線,讓學生采用“讀中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理解,在讀中與主人公產(chǎn)生共鳴,進而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要讓學生“讀進去,走出來”,感受我們生活的美好,加深對小女孩的同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安徒生童話》
【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
1.揭示新課,簡介作者。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板書課題,作者“安徒生”)這篇童話故事是19世紀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出示安徒生圖片)。
安徒生被稱為“世界童話之王”。他家境貧寒,14歲開始自謀生計。他一生寫了160多篇童話。他的童話愛憎分明,想象力豐富,構思巧妙,情節(jié)生動。你們看過安徒生寫的哪些童話?(《皇帝的新裝》《拇指姑娘》《丑小鴨》《堅定的錫兵》《人魚公主》等)
2.利用插圖,交代寫作背景。
1846年,安徒生的一個朋友給他寄來一封信,信里附著三幅圖,要求他寫篇童話,以配其中的一幅圖。他選擇了這樣一幅圖。(出示圖片)大家看這幅圖,你用一句話來描述一下這幅圖中的小女孩。
安徒生的母親幼年時曾是個討飯的孩子。這幅圖使安徒生想起了母親的苦難童年,于是他創(chuàng)作了這篇感人的童話。
二、整體感知,理清線索,把握課文結構
1.檢查預習,認讀詞語。
2.學生瀏覽課文,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課文先后寫了什么內(nèi)容?按什么順序?qū)懙?(賣火柴-擦火柴-死去;事情發(fā)展順序)
4.按照故事的發(fā)展順序,把課文分成三段。
三、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痛苦”,喚起對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們就靜下心來,仔細地品讀課文,試著走進作者和小女孩的心靈世界。認真聽同學讀課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說一說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讀讀這部分內(nèi)容,用一個詞來說說小女孩給你留下的印象。
3.結合具體的語句匯報。(美麗乖巧,無暇顧及;處境悲慘:非常寒冷;非常饑餓;人情冷漠,痛苦孤獨;現(xiàn)實殘酷:饑寒交迫,無人關心。)
4.同桌試著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請結合自己的感受互相評價,并提建議。
5.再指名朗讀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憐。
6.小女孩現(xiàn)在最需要什么?(溫暖、食物、疼愛等)可是,她又冷又餓,有家又不敢回,除了舊圍裙里的火柴,一無所有。如果你見到了安徒生爺爺,你會讓他怎么安排小女孩的結局呢?
四、深入品讀,感悟“幸福”,感受女孩的悲慘命運。
1.小女孩的生活中充滿了痛苦,可安徒生爺爺卻一個“痛苦”也不曾在文中出現(xiàn),卻連寫了兩個“幸福”:出示:“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追問:她曾經(jīng)的幸福是什么?她走向的幸福又是什么?
2.自由輕聲讀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找一找小女孩的幸福是什么?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畫下來,并寫一寫自己的感覺。
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板書:火爐 烤鵝 圣誕樹 奶奶,引導學生理解:小女孩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幻想?體會小女孩幻想中的幸福:溫暖,滿足,安寧,關愛,光明,快樂。
3.小女孩追求的幸福就是吃飽穿暖,有人疼愛。這樣的幸福她能得到嗎?
隨著火柴的熄滅,小女孩面對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讀一讀。
以朗讀匯報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運的悲慘。 男女生對讀寫幻想和現(xiàn)實的句子。 現(xiàn)實與幻想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襯托出了現(xiàn)實的悲涼,讓人越發(fā)感覺到女孩命運的悲慘。
5.選擇讓你感動的段落,有感情地讀給同桌聽。
五、感情朗讀,追問“幸福”,感悟?qū)懛?/p>
1.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jīng)]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到底去了哪里呢?指名讀11、12自然段。
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
在別人幸福地歡度新年的時候,女孩卻悄無聲息地凍死在街頭。“誰也不知道她曾經(jīng)看到過多少美麗的東西”,在這樣冷漠的社會,只有死亡,小女孩才能擺脫現(xiàn)實的殘酷,不再經(jīng)歷這么悲慘的生活。
2.練習感情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3.你認為小女孩得到真正的幸福了嗎?
虛幻的幻想是幸福的,真實的死亡也是幸福的。你為小女孩的幸福而高興嗎?你從課文結尾的這兩段話中體會到了什么?
六、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1.新年的太陽起來了,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可是這個小女孩卻沒能見到這新年的太陽就死去了。小女孩悲慘的結局,無情揭露了黑暗社會的黑暗。安徒生正是懷著辛酸淚,用虛實結合的對比寫法,寫下了這兩個“幸福”。看似是為小女孩得到“幸福”而喜,實則更為她生活痛苦而悲,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
2.拓展閱讀:九歲女孩劉倩倩在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寫下了詩歌《你別問,這是為什么》,讓我們來讀一讀。
3.假如這個可憐的女孩來到我們身邊,你想對她說些什么?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
【板書設計】
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 擦火柴
殘酷的現(xiàn)實 大年夜美好的幻想
寒冷 火爐
饑餓 對比襯托 烤鵝
痛苦 虛實結合圣誕樹
孤獨 奶奶
凍死街頭
【作業(yè)設計】
1.把《賣火柴的小女孩》講給別人聽。
2.再找一些安徒生的童話讀一讀。
【反思重建】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講的是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童話故事,表達了他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的重點是講這個小女孩在又冷又餓的情況下,為了暖和暖和快要凍僵的身體,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而這些幻象又恰恰與她饑寒交迫的現(xiàn)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了能夠讓這些在幸福中生長的孩子們領悟到作者這種基于現(xiàn)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我實施了這樣的教學方案: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必須注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1.教學本課,我首先讓同學們觀察插圖,由此導入新課。接著引導孩子們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饑餓、寒冷、孤獨、貧窮的艱難處境,奠定感情基調(diào),激發(fā)閱讀興趣。
2.強調(diào)精讀細說。
“讀”是語文課的基礎。要使學生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必須注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賣火柴”這部分,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再結合具體語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點認識小女孩現(xiàn)實生活的悲慘和痛苦。“擦火柴”這部分,讓學生自讀,使學生領悟作者的想象描寫完全基于現(xiàn)實,十分合理。同時抓住課后習題來“說”。課后習題的設計意圖在于關注閱讀理解的個性化,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讀、說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或自由選擇合作伙伴,自己選擇讀、說的內(nèi)容、形式。全班交流時,也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選擇,獨立體驗。
3.讀議結合。我首先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在讀中感悟的基礎上,引導通過交流,領悟到作者的想象描寫完全基于現(xiàn)實,十分合理,還了解了作者這樣把美妙的幻想和冷酷的現(xiàn)實進行對比是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接著我再讓學生以此方法學習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這樣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三種能力:
探究感悟能力:
作者的感情是通過語言文字表現(xiàn)的。她的“可憐”“幸福”體現(xiàn)在哪里?學生在自讀中自悟,并能劃出相關的句子在小組內(nèi)討論,學生各抒己見,加深了理解和感受。
想象和表達能力:
理解課文后,我向?qū)W生們提了一個問題“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學生們盡情地表達出自己的愛心、同情心,發(fā)揚了團結友愛的精神,都希望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幫助“賣火柴的小女孩”。通過虛擬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
朗讀能力:
教學中我能運用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達到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的目的。
5.學生課外去讀安徒生的童話,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領域。
評課意見: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jié)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在這節(jié)課中,李老師的教學體現(xiàn)了以下特點:
一、課堂導入新穎。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一開始,李老師讓學生觀察插圖,想象小女孩的日常,起到了拉近學生跟小女孩距離的作用,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激發(fā)了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意識。
二、目標設計恰當。
設計目標如下:1.會寫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搖籃、圍裙、蜷腿、裂縫、填滿、櫥窗”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nèi)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目標設置緊扣課程標準,切合課文特點,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能夠做到明確,可行,適度。
三、以讀為本,感悟語言,激發(fā)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語文的述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李老師在教學中起到引導作用,小女孩每一次幻想的內(nèi)容采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如抽讀、分組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桌配合朗讀。老師在引讀時,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學習,真正做到“以讀為本”。
四、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引導到位
李老師在情感教育上采取自然的討論方式,轉換角色方式,自然的轉入對學生情感教育的內(nèi)容上來了。點明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愛!同學之間,人與人之間,乃至整個社會都需要愛,教育學生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五、評教學板書
這課板書設計合理,言簡意明 ,有藝術性,字跡工整美觀,使學生一看就明白課文大意。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現(xiàn)實與幻想相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5、激發(fā)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1.從小女孩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
2、體會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的效果。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的大年夜是怎樣過的?(學生暢所欲言)在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筆下,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卻有家難歸,在寒冷的街頭賣火柴。小女孩有著怎樣的命運,在這個大年夜發(fā)生怎樣的故事,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那個風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書課題,齊讀。
3.關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學生交流。出示資料:
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話作家。因家境貧寒,安徒生幼年未進過正規(guī)學校,十四歲時獨自去哥本哈根,在劇院里打雜。后來在一些藝術家的幫助下才正式上學。他刻苦學習,終于成為了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海的女兒》《拇指姑娘》《丑小鴨》《皇帝的新裝》等。
寫作背景:《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發(fā)表于1846年。當時有個朋友要求他為一幅拿著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畫寫一篇童話,這幅畫讓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親的苦難童年。當安徒生的母親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她就被趕出家門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橋下坐著。沒有鞋穿,她只好用雙手抱著雙腳取暖,安徒生就是懷著對母親深切的同情及對世道的不平,創(chuàng)作出了這篇童話故事。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快速瀏覽課文,出示閱讀提示:
1.簡單地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小女孩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適當表揚,從文章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就會帶給學生不同的感受。)
三、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小女孩的可伶
1.下面我們就靜下心來,仔細品讀1—4段,邊讀邊劃出小女孩可伶的句子,并寫出自己的想法,完成后小組交流。(教師來回指導)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讀讀這部分內(nèi)容,小女孩目前的處境是怎樣的,在文中空白處寫一寫。
3.結合具體的語句匯報(非常寒冷;非常饑餓--光著頭赤著腳;只好赤著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蜷著腿縮成一團,她覺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獨--另一只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分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
師:小女孩“沒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為什么?
生:小女孩“沒注意”的是她美麗的金發(fā),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為饑餓與寒冷使小女孩顧不了自己的美麗,她更需要的是溫暖與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小結:在這樣一個本應幸福溫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賣火柴,要為家里掙一點兒錢來維持生活。這是一個多么“可憐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著有錢人家窗戶里透出的燈光,無可奈何地聞著街上飄著的烤鵝香味。這段描寫流露出作者對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4、痛苦、無助的小女孩!
她實在太孤獨,太難過了,她要點燃這些沒有賣出去的火柴。她一共點燃了幾次?(答:五次。引導說出分別看到的景象: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
那第四和第五次呢?(第四、五次點燃火柴,她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奶奶。)
盡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滅了。要知道這可是令人們歡樂無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盡管小女孩穿著那雙沒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過馬路的時候——
(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只怎么也找不著,另一只呢——
(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了孩子的時候可以拿它當搖籃。)
本來應當贏得人們的同情與幫助,但是——
(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
本來應當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關愛,但她卻——
(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她不敢回家,因為爸爸一定會打他的……)
小女孩本來想點燃火柴,獲得溫暖與快樂,然而——火柴又一次熄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墻……
這寒冷,這饑餓,這恐懼,這孤獨,當我們把這些散亂四處的句子規(guī)整一起,整體閱讀的時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內(nèi)心又是怎樣的情感?
四、合作交流,重點探究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幾次火柴,?每次她都看到了什么景象?結果又是怎樣的呢?認真讀書,填表格。(填完后小組交流)
讓我們先來走進小女孩第一次擦然火柴的情景。
大屏幕出示:來,請你來讀。(第一次擦然火柴的情景)
(大屏幕上“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兒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變成紅色。)
為什么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見大火爐?生(因為太冷,渴望得到溫暖)
指導朗讀。
學生速讀,交流。師完善板書。
五、練筆拓展 想象“可憐”
“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小女孩是怎樣賣火柴的,作者并沒有詳細地描寫。但我們可以想象到這一整天小女孩會有什么樣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啊!根據(jù)你的想象從一個小方面補充一個細節(jié)。
五、板書設計
賣火柴的小女孩
寒冷 火爐 溫暖
饑餓 烤鵝 滿足
痛苦 圣誕樹 渴望 快樂
孤獨 奶奶 疼愛
悲慘 奶奶 快樂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