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2.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請按文章的順序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課文主要通過回憶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深切的懷念之情。)
3.導入新課。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李大釗面對敵人的兇殘暴行時,臨危不懼、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以及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下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深入了解,細致體會李大釗的偉大精神和高貴品質,學習文章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
二、體會重點句子,學習人物品質。
1.“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引導學生體會,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父親雖受盡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
(“平靜”說明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2.“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李大釗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仍能夠坦然自若,說明他有著堅定的信仰,對革命的事業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三、交流探討,學習前后照應。
1.請大家朗讀課文第五部分(第31~33自然段),并思考這一部分講了什么內容。(李大釗被害后,全家無比悲痛。)
2.小組交流,并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與開頭的關系。 (呼應)
3.文章除了開頭和結尾做到了首尾呼應,還有很多前后照應的句子,請大家用波浪線畫出和下列句子相照應的句子,并說說這樣寫好在哪里。
(首尾呼應:首: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尾:過了好半天,母親醒過來了,她低聲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
(文中照應:前文: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后文:后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 )
(文中照應:前文: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后文: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
(這些句子相互照應,使人讀了會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會更深。)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獲了什么?除了李大釗,你還了解哪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呢?
(葉挺、董存瑞、劉胡蘭、趙一曼……)
2.教師小結: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認識了一個對親人充滿慈愛,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與敵人頑強斗爭的李大釗。讓我們繼往開來,牢記革命先烈的遺志,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五、布置作業。
1.收集有關李大釗的故事或者他寫的文章,并和同學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