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少年閏土》教學雜記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閏土是一個見多識廣、聰明能干、勇敢機敏、活潑可愛的海邊農村少年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閏土這一印象是在和“我”——一個少爺的友誼的發展過程中塑造出來的:他們雖然出身不同,但因為年幼純真,還沒有被封建社會的階級觀念所左右,所以能在偶然的條件下相識,在自然的狀態下交往,一塊兒談心、玩耍,建立起純厚的友誼。因此,教學這篇課文,要抓住兩個要點:一.閏土少年時的形象;二.“我”和少年閏土的友誼。抓住這兩點,就易于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
《少年閏土》思路清晰,層次井然。作者首先從印象最深的“瓜田刺猹”途徑入筆,描寫了奇麗的海邊月景和一個勇敢的少年形象。然后用“這少年便是閏土”過渡,交待“我”和閏土相識的原因以及我盼望閏土早來的急切心情。“閏土來了,我便飛跑地去看”,自然地寫到閏土的外貌。閏土和年齡相仿的“我”一見如故,雙方無所不談。從談話中,我了解到許多稀奇的事,對閏土由衷地佩服。本來這種友誼是很有價值的,但“可惜”——作者筆鋒一轉,寫分別時兩人的難舍難分。他們終因出身不同,道路不同,“從此沒有再見面”。課文十七個自然段,段與段之間都有詞句關聯,使全文銜接自然,通會貫通,給人以絲絲入扣,一氣呵成之感。
《少年閏土》遣詞造句極為精當。例如,課文開頭即“深藍”“金黃”“碧綠”等濃重的色彩,描繪出月夜海邊瓜地的明麗畫面。那詩一般的意境,詩一般的情調,襯托了現實生活的黑暗,寄托了作者的美學理想。又如,閏土談雪天捉鳥一段,一連用了“掃”“支”“撒”“看”“縛”“拉”“罩”七個動詞,準確生動地描述出捉鳥的全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閏土的聰明能干。
由于魯迅先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獨特風格,時代性和地方性較強,加之課文所描述的社會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去甚遠,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一些障礙,這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教學時要從實際出發,對作品的時代背景,有關的風俗習慣作適當的、必要的介紹。課文的要點,教師要做點撥;關鍵的詞語,要幫助學生理解。
《少年閏土》是魯迅名篇《故鄉》的一段插敘。這段插敘為中年閏土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有了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更顯出中年閏土變化的巨大;把少年閏土寫得越可愛,就越能反襯出當時社會的罪惡。因此,《少年閏土》的中心思想與《故鄉》的主題雖有差別,但也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少年閏土的健壯、機敏與中年閏土的衰弱、麻木;少年閏土與“迅哥兒”天真無猜的友誼與三十年后重逢時雙方的隔膜,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對比,揭露了造成這種不幸隔膜的社會原因,反映了作者對下一代能過上“新的生活”的熱切愿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