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這是六年級上冊《在柏林》課題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在柏林》在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小說構思精巧,全文字數不到400字,沒有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截取了戰爭后方的一個生活場景,通過刻畫戰爭中平民百姓的悲劇形象,表現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在柏林》作為一篇略讀課文怎樣教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統編教材的基本編排理念:一個核心、雙線結構、三位一體。
一個核心指的是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具體指的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雙線結構是指寬泛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訓練序列。例如《在柏林》這一課是人文主題是“美好品質”,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
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
發揮想像,創編生活故事。
三位一體是指精讀課文、略讀課文、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精讀課文習得方法,受到熏陶和激發;略讀課文內化方法,進行閱讀實踐;課外閱讀延伸為課外多篇閱讀,拓展為整本書的閱讀。
鑒于以往對略讀課文的認知,大多數教師認為略讀課文一般要淡化精細的研讀,突出默讀和瀏覽,通過“讀、找、畫、寫”等引導學生向自主閱讀過渡;精讀課是學方法,略讀課文是練技能;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延伸,應側重方法的應用訓練。這些觀點和統編版教材對略讀課文的定位基本一致。
于永正老師認為:“略讀課文就是強調一個‘略’字,略讀者,大致了解一下也。所謂大致了解,首先要把課文讀好,讀正確,讀流利,這是保底的。在此基礎上可以適當展開。但是尊重編者意圖不等于機械照搬,我的課堂可以由我做主。好多略讀課文文質兼美,就不妨教的精細點。語文教師應該有自主開發課程的意識,不要太拘泥于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好多國家、地區的老師都自己編教材。”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回過頭來再說一說《在柏林》。課文題目下面的“閱讀提示”是這樣寫的:
戰爭給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帶來難以彌合的創傷。默讀課文,想想這篇小說是怎樣表達戰爭這一災難主題的。小說的結局出人意料,你怎樣理解“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從“閱讀提示”中可以看出,編者的意圖是處理三方面的內容:1.關注小說的表達方法,通過列車上的平民對話這一側面描寫表現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2.關注小說結局的出人意料,巧妙的情節安排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3.理解“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以上三點如果處理到位,這篇小說的教學目標就達成了。不過,還有一點不可忽略,《在柏林》和《橋》、《窮人》兩篇小說并不相同。前兩篇文章緊扣本單元語文要素“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而《在柏林》一課,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并不吻合,其意在表現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這一主題。環境、情節、人物都是為這一主題服務的。
教學內容確定下來了,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呢?我覺得還是應該以放手自學為主。放手自學,馬上就會面臨另外一個問題,學生能不能學明白?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要給學生搭建一個學習的支架,引導著學生去發現,去思考,去表達。
語文學習,一定要讓學生走進文本,和文本親密對話。《在柏林》這篇文章,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大多數學生都可以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及帶給人們的災難,不過,對于側面描寫這一寫法,單單通過這一篇小說的學習,學生很難發現。我認為通過對比閱讀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生的支架,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側面描寫這一方法。出示和戰爭有關的成語和詩句一組:
槍林彈雨 炮火連天 血流成河 狼煙四起 血肉橫飛 尸橫遍野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從這些詞語和詩句中,可以看出描寫的多是環境和人物分別是戰場、士兵,再反觀《在柏林》一課,描寫的卻是列車上和平民。通過這一對比就可以解決側面描寫這一教學目標了。
在處理這一教學目標時,學生匯報和戰爭相關的語句時,談到環境描寫時,必然會涉及到“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一句,就可以順勢解決這一目標。
“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一句和文中的“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一句相呼應。第一處平靜較容易理解,可以一帶而過,這是作者在為下文蓄勢。在理解“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一句時,需要回扣文中戰時后備役老兵所說的那一段話:
“小姐,”他說,“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爭中死去的。現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進瘋人院啊!”
但是,僅僅從這一段語言描寫中,學生很難體會到文字背后蘊藏的對戰爭的悲憤之情。這里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假如同學們就是列車上的乘客,你聽了老兵的話,心里會想些什么。通過對文本的想像補白,感受這篇小說巨大的張力。
老兵所說的話,是這篇小說的點睛之筆。通過前面的鋪墊、蓄勢,在這里陡然說出如此讓人震驚的話語,起到了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但是對于這一點,程度較好的學生可能會有所理解,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應該是個秘密。教師如何不講,讓學生自己發現、體會呢?可以嘗試著改寫的方法,把改寫的內容和原文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體會原文的好處,借此達到體會作者構思巧妙的教學目標。
縱觀三個教學目標,分別為學生搭建了補充閱讀資料成語和詩句,補白想像、改寫三個教學支架,突破教學目標,力求讓學生學,讓學生思考,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
理想和現實往往還有很遠的距離,課堂呈現會是怎樣的?試一試才知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