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這是《10.楊氏之子》說課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全文共55字,語言簡潔、淺顯,主要講孔君平到楊家拜訪,主人不在便叫出楊家九歲的兒子。孔君平故意指著楊梅說楊梅是楊家的水果。而楊氏子卻以“沒聽說孔雀是你們孔家的鳥”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聰惠”。而小楊修“聰惠”之表現主要有四:
1、能聽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說“此是君家果”,楊修能明白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楊梅同為楊字開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楊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來回敬他。
3、反應敏捷。“兒應聲答曰……”,“應聲”即為接著人家的話,不需耽擱地做出回應,可見小楊修的反應之敏捷。
4、措辭委婉,懂禮數。“未聞”二字使語氣委婉,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做到有禮有節。
另外從“為設果”、“夫子”等處也可見小楊修深諳禮數。
本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古文。像這樣短小、淺顯的古文,小學階段一共有兩三篇,主要的編入目的我想應該是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建立一個初步印象,激發學習的興趣吧。當然還為了感受祖國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
盡管短小、淺顯,又有古詩詞學習的基礎在,但畢竟是第一次接觸,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難。
二、說教學目標
《楊氏之子》是第十冊的第三組第一篇。本組的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因此本課的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讀懂本文,還要引導學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別是楊氏子的語言的精妙。在此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習方法,體會文言文的特點,培養學習興趣,品味楊氏子的語言之精妙。
三、 教學難點是說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策略上要堅持以生為主,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的一切行為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所以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只是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學習的方向,困難的地方給予幫助。
方法上還是以讀為主,因為讀是語文學習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而富有節奏韻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復誦讀。所以本課教學主要采用誦讀法和朗讀感悟法。
四、說教學流程
本課的教學設計流程:
(一)導入,初步認識古文特點。從課題入手,例如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氏之——從而來理解課題的意思,幫助學生理解。
(二)讀古文,不僅要正確流利還要讀出韻味。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再標出節奏配樂范讀一遍,讓學生在古文和古樂中感受古文的韻味,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和讀好古文的欲望,然后學生自由練習朗讀。最后抽出學生再次帶上感情來讀,讓學生互相評價。在這個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實現了朗讀的提升,也對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個籠統的模糊的印象。因為每一篇文章都要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品讀感悟,為學好語文打下基礎。
(三)讀懂古文,明確古文意思教給學古文的方法。教師講解一二句古文的含義。三四五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來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首先要羅列出學習要求有,有目的去自學而不是盲目的。接著是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教師必須給予學生評價,小組評價必須要有時效性,例如:張老師的小組量化表,具有明確的獎勵制度,分數最高的小組有權利自由選擇座位,從而調動小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效率。最后是方法讓學生學生借助注釋、插圖及聯系上下文試著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用我們的話來說一說,實在無法理解的標出來問老師。大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所以作為老師最重要的不是講課文,而是教給學生方法。
(四)、品讀,體會楊氏子的聰惠。全文55個字是圍繞哪三個字寫的。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聰惠”。教師在這個時候對學生的評價可以用甚——,讓學生也可以運用古語。再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聰慧的句子。然后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文中的兩句對話,引導學生體會出楊氏子聰慧的三方面表現:1、答得快;2、答得妙,。3、有分寸,。為理解楊氏之子的性格特點做好鋪墊。
(五)、拓展練習。教師出示一句廣告語,讓學生修改。能像楊氏之子一樣妙用語言,語氣委婉,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六、總結。
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為主,堅持以讀為主,讀中解,讀中品,最后熟讀成誦。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本課教學不僅是教懂了課文,更是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我認文一節好課學生表現的精彩,也是呈現老師的精彩。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最后把一句古語與大家共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