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這是四年級語文下冊《鄉下人家》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鄉下人家》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第下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課,對于鄉村中的孩子來說,是對他們生活的再現,也是對處于鄉村邊緣孩子們的一種鼓動,讓他們走進鄉村感受那美好的情景。下面,我來談談教學體會。
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
本組的主題是“走進田園生活”。這組課文旨在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感受質樸自然的鄉村生活,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積累語言豐富語言。
我班有80%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他們對鄉村生活并不陌生。所以,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在腦中勾勒出田園美景圖。
1、輕聲讀,想像畫面。
朗讀是一種眼、耳、口、腦同時并用的思維和語音的綜合活動。而要很好地調動人腦的思維, 就必須在比較 “靜” 中進行, 實踐證明, 學生專心聽, 小聲讀, 就能很好地進入角色, 讀得投入。在輕聲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想像畫面。
在學生輕聲讀的過程中,巡視,關注上課時愛溜號的孩子。
2、聯系實際,談感受。
首先,讓學生說了下自己生活中有沒有與課文相同或相似之處。這樣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興奮劑。高高舉起的小手告訴我,他們是田園生活的主人。
其次,談感受。一幅幅畫面出現在眼前時,你仿佛看到了——,你仿佛看到了——,你還仿佛看到了——。用這樣的排比句,抓住課文中的幾個場面,加深印象。
小組討論,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自己的語言談對鄉下人家生活的感受匯報總結,引出最后一自然段。同時,提出問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這篇課文。為第二課時品讀、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做下鋪墊。
二、品讀課文,總結寫作手法。
語文的“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就本課而言,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和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對鄉村田園生活產生熱愛之情,產生向往之情。“工具性”著眼于語文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
1、“數學一條線,語文模模糊糊一大片”,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做到一課一得。所以,在人文性與工具性上,本課,我要達到工具“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就本課而言,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和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對鄉下田園生活產生熱愛之情,也產生向往之情。“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性為主,人文性為輔的目的。所以,在第二時,首先設置問題:本課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很快,學生回答是按“春、夏、秋”三個季節來寫下鄉下人家的美好生活的。立即板書,以此做為切入點,讓學生齊讀描寫三個季節的文字。
2、品讀第五自然段,讓學生進一步想像和感受“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朋友,它們和鄉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反復讀第五自然段,意在讓學生感受這幅景兒是在傍晚時“屋前”鄉下人吃飯。
品讀春景圖和秋景圖,同時,提示學生這兩幅圖的是畫的是什么地方,讓學生悟出這三幅圖都是在房前屋后。
3、總結寫法:這三幅圖都沒離開房前屋后,板書“房前屋后”。進一步提示,房前屋后是——,有了前邊的季節——時間提示,學生們會迅速答后“房前屋后”是空間。這時,學生會產生疑惑——這篇課文怎么會是按空間和時間順序寫的呢?這是四年學生質疑的最可貴之處。
提示:這篇課文中出現的與建筑有關的詞有哪些?從這些詞上你知道了什么?當學生找出這些都與“房前屋后”有關時,文章的寫法也就在學生的腦子里形成了概念——空間里有時間,時間里有空間,這就叫時空交錯(叉)的寫作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也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在本課教學中,因為學生熟鄉村生活,通過朗讀已起到升華情感的目的。所以,本課,在人文性中緊緊扣住工具性,讓學生初識“時間交錯(叉)”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中的不足。
在第一課時當中,沒有幫助學生鞏固字詞,我感覺不踏實,也感覺不“扎實”。這是我以后教學中在高度重視的問題。
以上是我在教《鄉下人家》一課的一點體會,還望同行們,尤其是四年級的同行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初稿)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