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這是《無題》原文及賞析,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坐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
無題詩是唐代的發明,詩人不愿直抒胸臆,便喜歡以此為題。
李商隱寫了不少無題詩,這首膾炙人口的《無題》,仍是謎一樣的作品。由于它的美,它的深沉與含蓄,讀來令人浮想聯翩,意猶未盡。說它是謎,是因為沒有道明在寫誰,僅僅是描述男女之愛或有其他人際關系的隱托,沒人知道。與其毫無根據去推斷,不如來設定一下——他們是一對戀人。
詩的第一句,道出了兩個人正經歷的人生兩難;相見難,別亦難。在什么時候呢?第二句交代了時令,他們在暮春作別,東風不再勁吹,百花已開始凋零。這恰到好處地渲染了這對離人此刻的心緒。整首詩也圍繞這“別亦難”三字展開。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坐應覺月光寒。”這四句從開始的兩句鋪墊,一下就轉到了日常具象的春蠶、蠟炬、照鏡、吟詩。這足見詩人獨有的跳躍思維了。那位女子說,“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其中的絲與“相思”的“思”諧音,表明我會永遠思念著你,就像春蠶吐絲,至死方休。這男的道,我也會永遠記著你,“蠟炬成灰淚始干”,為你而快樂,為你而哭泣。如同那支搖紅的蠟燭,直到全身燃盡,淚才會干。這里意取雙關,那流盡的,既是蠟淚,也是相思之淚。這兩句中“春蠶”與“蠟炬”均比喻十分切貼。接著男子又叮嚀對方,“曉鏡但愁云鬢改”,歲月催人,你可要好好保重啊!曉鏡,早起梳妝。云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借指青春年華。女子回過來囑咐道,“夜吟應覺月光寒”,我會保重自己的,你也要多注意冷暖,每天讀書可不要讀得太晚!這幾句對白情真意切,刻骨銘心,勝過人間多少山盟海誓。
最后兩句“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就更具浪漫色彩了。蓬山,蓬萊仙境。青鳥是傳說中為王母娘娘傳遞信息的神鳥(注)。這里是借指,在他們雙方看來,對方所住的地方,就是心目中幸福的蓬萊仙境。這既是愛的表達與寄托,也有相互安慰的美好憧憬:我們雖然又一次別離,但“無多路”,我們離得并不遙遠。我們還可以經常相互寫信,“青鳥”會為我們頻頻傳遞這思戀之情。最后這一句,也可直接理解為多勞青鳥為我們相互探望。以相思為尺度,兩地再遠也是近的。這最后的“殷勤”二字用得特別好,試想要是他倆每天一封信,那青鳥就不能不殷勤了。
這是李商隱最著名的一首寄情詩,因其寫出了矢志不渝的愛情體驗,神情燕婉及至纏綿凄絕,得到了古今讀者的認同與喜愛。從寫作的角度,這首詩可以說把古代詩歌中常有的比興用到出神入化。在現實生活中,除了認同、感動于詩中兒女之情,人們還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用到了別的地方。比如謳歌鞠躬盡瘁、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頌揚不惜燃燒自己、照亮書山的辛勤教師等等。這無疑是很合適的。
————————————————————————
注:青鳥,青色的禽鳥。傳說中為西王母取食傳信的神鳥。據《藝文類聚》卷九一引舊題漢班固《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漢武帝)于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有兩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后遂以青鳥為信使代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