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這是《14.故鄉》第一課時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上周,聽了三節《故鄉》的第一課時。
因為學校沒有看我們要去聽課的周安排,三位老師都不知道會有人聽課。
第一節課的一位老師由于是過去早就認識的,也覺得沒有怎么準備怪不好意思的樣子,一開始就叫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然后利用這一時間不斷進行思考怎么來組織學生的學習。第二節課的一位老師則將備課組的課件一放,密密匝匝的生字生詞要求學生一一過關。由于聽課人員重復,第二節課剛開了頭就換到另一教師,這第三位老師是放作家作品介紹,要求學生記住魯迅的小說集散文集雜文集分別是什么。
接下來,第一位老師組織學生根據小說三要素進行討論回答。第三位老師則逐一抽學生朗讀課文一遍,再進行備課組統一的課件的生字生詞的掌握檢查,之后再開始課文講解。
這三節《故鄉》的開頭引起我的如下思考。
當我們準備還不充分的時候,最機智的教學也是最有效的教學就是有意識的要學生在我們眼皮底下讀書,因為我們常常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而各個學科的作業一壓下來,最容易被擠掉的作業就是語文的讀書了。學生在我們眼皮下讀書,是實在的讀,有時間空間保證的讀,什么問題,我們都可以在閱讀現場進行指導。
在社會不斷往前發展,而我們的漢字用字量不斷減少的今天,在課堂上怎么樣進行識字寫字教學是需要進行研究的,我以為,對于課本上的生字生詞,不能夠一股腦兒的完全傾瀉進學生的大腦,應該分分常用與次常用乃至非常用來提出要求來進行教學,魯迅先生文章中的一些字詞,今天已經不再在社會用字中頻繁出現了,對于這些字詞,我們就沒有必要話太大的力氣進行教學。抓住常見常用來進行才比較實際。當然,對于中上等學生,能夠完全掌握,也是意見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對于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則只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這樣可能才比較符合自己的教學實際。
魯迅的各個文學題材的代表集子的名稱,的確沒有必要要求學生去死記了,高考中考也多年沒有對這些內容進行要求了,如果要求了解,還不如提出一些作品的內容來引起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以進一步幫助理解那個時代,理解《故鄉》。
備課組的課件,是現在的校本教研的產物,是值得肯定的物化成果。但是,絕對不能夠讓這樣的課件牽著自己的鼻子走,要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實際進行篩選剪截。
因為教學是個體性很強的腦力勞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