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這是九年級上冊第14課《故鄉》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以“變”為著眼點品味語言、評析人物。
2、以“走”為著重點探討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出門在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故鄉吧?那時你的心情怎樣?大文學家魯迅也有回故鄉的經歷,他的見聞感受又將如何呢?
二、。
三、初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1、師范讀
2、簡介寫作背景:1919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離別多年的故鄉破敗不堪,農民生活十分窮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便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寫下了這篇小說。
3、字詞掌握情況
陰晦(huì) 瓦楞(léng) 胯(kuà)下 獾(huān)
秕(bǐ)谷 鵓鴣(bó)(gū) 髀(bì) 嗤(chī)笑
絮絮(xù) 瑟(sè)索 蜷(quán)縮 寒噤(jīn)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suī)
潺潺(chán) 黛(dài)色 愕(è)然 五行(háng)
4、文章線索: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安排情節。按“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憶的各種材料組織起來。
四、賞析
1、發現本文最大的寫法特點是什么?(運用對比手法)
2、 都從哪些方面對比的?(人物,環境,心理感受。)
3、人物、環境是小說的主要要素,我給大家一個“研究”題目:《故鄉》中的人物外貌描寫。大家細讀課文,看能夠從中發現什么。
★我發現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有虛有實,還有自然環境烘托。
★我發現對楊二嫂的外貌描寫特別夸張。
★我發現對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特別細膩。
★我發現對以上這些人物的外貌描寫者是反復出現。每一次筆法都有變化。
★我發現兩個閏土、兩楊二嫂的外貌描寫構成鮮明的對比。
★我發出這些外貌描寫如同老師所計的,都緊扣小說的主題,都表現了一個“變”字。
4、再進一層,分組討論,給各種描寫的筆法起一個名字。
★對兩個閏土用了對比描寫法。
★對中年閏土用了細筆描繪法。
★對少年閏土用了簡筆勾勤法。
★對楊二嫂用了夸張描寫法。
★對中年閏土用了比喻描寫法。
★對少年閏土還用環境烘托法……
5、分析閏土
⑴ 對于少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
⑵對于中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神情)
⑶什么原因使閏土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從“小英雄”變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⑷閏土命運變化:小英雄——木偶人。在“我”的印象中,中年閏土像什么?少年閏土又像什么?(中年閏土像木偶人;少年閏土像小英雄。)
⑸閏土的變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苦難而黑暗的社會造成的。是“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多重壓迫所致。“多子”也給閏土增添了負擔。最主要的是官)
⑹造成閏土巨大變化的根源是什么?(艱澀的世道和凄苦的人情。農村經濟日趨破產,生活日趨貧困,是造成閏土經濟生活和精神狀態巨大變化的原因。)
⑺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通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6、分析楊二嫂
⑷另一人物楊二嫂又是怎么描寫的?
①對于二十多年前的楊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肖像)
②對于今天的楊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肖像、動作)
③楊二嫂命運的變化:豆腐西施——細腳伶仃的圓規。
④楊二嫂命運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小市民階層的日益貧困。
7、“我”的命運變化:好奇的少爺——辛苦展轉地生活。
8、人物間關系的變化
①楊二嫂與閏土:絮絮不止的楊二嫂——只是搖頭的閏土;順手牽羊、嫁禍栽贓的楊二嫂——實實在在的閏土。
②“我”與閏土:迅哥兒——老爺;無話不談——我也說不出話;無窮無盡的希奇、新鮮的事——默默地吸煙、談些閑天。
③ “我”與楊二嫂:無話可說的交談。(要求學生找出相關描寫,體驗感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讀讀議議中分析人物形象:人物自身形象變了,變得令人心酸;人物間關系變了,變得冷酷無情。)
9、評價人物
閏土:外貌蒼老,動作遲鈍,語言含糊,對“我”謙恭,對生活喪失希望。
楊二嫂:相貌丑陋,語言尖刻,自私、勢力,虛偽、庸俗。
10、回故鄉一次,讓我產生悲哀的原因
⑴故鄉景:“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 (記憶中的故鄉: “深藍”“金黃”“碧綠”等)
⑵故鄉人:閏土的變化令“我”悲哀、楊二嫂的變化令“我”悲哀、宏兒和水生的關系是否也令“我”悲哀。(悲哀的是他們的精神麻木,擔心自己和閏土的將來,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哀。)
11、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要求齊讀背誦。
含義:
前半句是空有希望不去奮斗,那希望也就"無所謂有!"而如果為了希望去奮斗,那希望也就"無所謂無".后半句的意思是,如果人們都為了希望去奮斗,那么就能實現自己的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迎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12、小說中一共描寫了幾個“故鄉”?
對比鮮明的“現實中的故鄉”、 “記憶中的故鄉”、“理想中的故鄉”。從小說結尾部分“我”的內心獨白可以看出,“我”對未來的故鄉有一個朦朧的希望輪廓。
13、“故鄉”是誰的?
小說中的故鄉是“我”的,又是“我們”的。它有著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著人的精神歸宿。
14、“故鄉”在哪里?
理想中的故鄉,不在兒時飄渺的回憶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們去追求,去勇敢地開創新路。
六、環境描寫的作用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渲染悲涼氣氛,烘托人物悲涼心情,為下文埋下伏筆。。)
七、探討《故鄉》主題——“走”
1、我認為揭示《故鄉》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句)
2、先讓學生各抒己見,再引導學生抓住“走”字,探討作品的深層意蘊。
⑴ 為什么“走”(揭示了什么):精神故鄉的失落.
精神故鄉的失落。
⑵ “走”的意象拓展:過客意識。
⑶ “走”的內涵:反抗絕望的生命體驗。
3、魯迅的《故鄉》意在告訴我們:同情人民疾苦,揭露社會黑暗
揭露了農村破產和農民痛苦生活的社會根源,反映了在封建觀念的束縛下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渴望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