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1
這是《唐詩二首》教學總結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六單元最后一課是《唐詩二首》,這兩首唐詩選取的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觀刈麥》,這兩首古詩相對學生而言,比《出師表》《岳陽樓記》要好理解多了,所以我也沒有打算投入太多時間在這兩首詩上,杜甫的詩我用了兩課時,白居易的只用了一課時。
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先從杜甫的《月夜》引入,讓學生回顧杜甫所處的時代,以及他詩文的總體特征。接著,我就讓學生們朗讀正音,齊讀、自讀、男女分讀,我也范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詩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詩人的情感。當學生讀得差不多時,我就請同學起來,我讀他譯,將這首詩中的語句變成現代文。我在復述他們的譯文時,適當進行欣賞點撥,讓學生真切地體悟到當時作者茅屋上的草被勁風吹卷走,又被不黯事的孩子搶抱而去的那份悲凄、無奈的心境;隨后的分析讓學生了解詩人是如何在貧困交加、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孤苦無助環境中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強音呼吁。這石破天驚的呼喊,震憾了千百年來多少讀書人的靈魂?
這首古詩,情感較濃,以讀帶理解,在講讀時注意引入學生的情感體驗,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當我講讀到文章最后一段時,學生的情緒都被調動起來了。
“‘安得廣廈’是問怎么樣才能得到寬敞高大的房子,那杜甫要千萬間房子做什么呢?”我問學生。
“他破房子上的茅草都被風刮走了,連雨都遮蔽不了,肯定想要房子自己住了。”有學生很快地回答。
“那他要房子是為自己住嗎?如果不是,你們從哪兒看出來的?”
“不是,文章中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說明他要那么多高大的房子是給天下貧苦的讀書人住的。”
“那說明什么樣的社會現狀?”
“說明天下讀書人大都像杜甫這樣貧寒無依,饑寒交迫”
“是呀,連讀書人都居無處所,可以想像農民的生活就會更差了,也正因貧困,才會讓那些本應純樸善良的農家孩子,不顧臉面搶抱那被風吹落的茅草,連茅劃都要搶,可以想像他們生活之貧苦了”
學生那時的眼神都是亮晶晶的。
“而作者希望有這么多高大的房子,為天下貧苦人遮風擋雨,這表現作都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份情懷在他文章中最后一句達到極致,誰來翻譯這一句?”我詢問的眼神滑過孩子一張張面龐。
“唉,什么時候我的面前能出現這樣的房子,那我的房子就算是殘破不堪,我自己就算是受凍至死也心滿意足了!”
“是呀,你們想想,杜甫算是當時一代大家,他都過著這種凄婉悲慘的生活,在這種極度困苦的生活中,他還為天下讀書人著想,他的胸懷真是值得我們崇敬的了”
學生們聽到這里,神色不由變得凝重起來,我剩下的時間,讓他們再仔細回顧課文內容,并指導他們提取關健字進行背誦。
白居易的那首詩上得較匆忙,為了趕在周六補課時讓學生進行第六單元測試。這首詩主要以我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上提了兩三個問,都屬于那種淺表性易回答的。這首詞難理解的就是“足蒸暑士氣,背灼炎天光”及“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兩處,給學生聯系實際解釋,也突破了這個難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