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1
這是《9.寓言二則》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設計說明:
1、教材分析
這兩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節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文言文是小學階段第一次接觸,課程標準在高年級的閱讀要求之一是:“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因此,學習本課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二是對照注釋或通過查閱工具書幫助學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內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揠苗助長”、“刻舟求劍”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在今天的生活中,違反規律、急于求成、不努力做事卻心存僥幸的人和事依然存在。因此本課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在學習時應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感悟。
2、設計理念
在新課標基本理念的指導下,精心組織學習活動,關注過程,為學生提供一個交互式的學習平臺,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小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因此,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特別是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從而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要求會認的4個生字,掌握4個會寫的字。
2、正確朗讀課文,能借助注釋或查閱工具書讀懂故事大意。
3、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理清層次,背誦課文。
4、積累文言文寓言故事,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課前充分預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預習能力。
2、課堂上通過教師引導、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使學生懂得要按照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辦事,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激起閱讀古文的熱情。
4、教學重、難點:
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背誦。感悟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二、教學準備:
布置好預習作業
A、借助資料和文旁注釋嘗試著讀通原文,把遇到的讀音問題以及讀不懂讀不通的句子做出標注。
B、讀懂課文意思,說說自己從兩則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C、搜集資料了解文言文與古白話文的區別。
三、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孩子們,寓言故事我想我們大家都不陌生,誰來說說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生答)
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呢?(短小精悍,蘊含著警示世人的道理。)
今天我們也要來學習兩則寓言,同學們課前進行了預習,你發現這兩則寓言與我們以往讀的寓言故事有什么不同嗎?(是用文言文寫成的。)
關于文言文,你都了解到了什么?它與我們上學期一起學習的古白話文《用奇謀孔明借箭》一課,有什么不同?(文言文是古代學者所學的文章。文字精煉,意義深刻,表達深遠。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
古白話文主要側重于口頭語,文言文則是書面語。但他們的學習方法是一樣的。大家可以回憶我們在學習《用奇謀孔明借箭》一課時的采用了怎樣的學習方法?誰先來說說?
二、 小組學習,讀通課文。
出示預習:
A、借助資料和文旁注釋嘗試著讀通原文,把遇到的讀音問題以及讀不懂讀不通的句子做出標注。
B、讀懂課文意思,說說自己從兩則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C、搜集資料了解文言文與古白話文的區別。
學習文言文,第一步仍然要正確流利的朗讀,讀通課文,這是我們理解寓言的前提。
1、小組交流,驗收預習第一項。
過程: 4人小組學習中1號同學當小組長負責組織,先把預習兩則寓言故事時遇到的讀不準的字音以及斷不準的句子,在小組里盡力解決,解決不了的,小組長負責記錄下來大家一起交流。看看哪個小組的學習效率高。
2、小組長匯報,集體交流。
小組長匯報小組沒有解決的讀音、斷句問題,其他小組的同學幫助解決,你們是怎么確定的?根據意思來確定字的讀音、斷句,這是非常值得大家學習的一種方法。大家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之后繼續解決)
3、檢查朗讀。
同學們,這些句子你們會讀了嗎?(投影出示文中句子)由每組的2號同學負責,先在小組中輪讀。再指名每組3號同學輪讀句子,師相機糾正錯誤,指導斷句。
如:①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歸,謂其人/曰。
③予/助苗長/矣!
④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⑤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教師配樂范讀其中一則寓言《揠苗助長》,同學們認真聽,注意斷句,邊聽邊在書上作出標注。
5、自己嘗試把兩則寓言完整的讀一讀。可以選擇喜歡的方式。
三、再讀課文,理解大意。
1、借助注釋和資料逐句的來看看這兩則寓言都寫了什么?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各是什么?
過程: 4號同學做小組長負責交流活動,爭取讓每位同學都能用自己的話逐句說出它意思。
2、小組學習之后匯報問題,集體交流解決。
過程:哪個小組沒有問題了,小組同學合作,用自己的話逐句說說寓言故事的意思,其余的同學認真聽,看大家的問題在他們的解釋中能不能得到解決。
(小組逐句說意思,大家開始做筆記,教師順勢肯定好的學習習慣。)
3、小組中每個同學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寓言的意思。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4、指名分別說說兩則寓言的意思。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文。試著背誦。
四、小結激趣。
我們知道寓言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兩則寓言又在告訴我們什么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一、讀文導入。
同學們,誰來選擇你感興趣的一則寓言給大家讀一讀?
二、感悟道理,向生活拓展。
中心話題:認真讀兩則寓言故事,仔細想一想,宋人與楚人的可笑之處在哪?你從哪兒讀到的?從他們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談一談。
1學生結合中心話題自學感悟。
2小組交流學習收獲。
3全班交流。
《揠苗助長》預設點:宋人可笑在哪里?從這則寓言聯系生活想開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舉出實例說一說。
此環節可結合語境想象理解,如借助關于“急”的成語(如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過急)小結內容,引導學生多角度展開想象,體會農夫做法的愚蠢,并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想象情境,再讀文本。
《刻舟求劍》預設點:楚人可笑在哪里?他為什么求不到劍呢?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從這個故事中,你又明白了些什么?
這一問題比較簡單,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兩則寓言故事。
三、古文拓展。
1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4)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拓展閱讀。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注釋 :
耕——耕田種地。耕者,耕田的人,農民。
株——樹木被砍伐后,殘留下來露出地面的樹根。
走——跑的意思。
頸——音井,脖頸,就是脖子。
釋——釋放,把東西從手里放下來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農具,就是犁耙。
冀——音計,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四、作業
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多讀一讀,把學習感受記錄在小本本上。
從學生熟悉的寓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領悟到寓言故事的特點。
讓學生區分清楚文言文與古白話文的區別,從學習古白話文的方法入手,學習文言文。也是在告訴學生,學習都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教師布置任務明確具體,便于發揮小組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小組直接交流問題,意在強調預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養學生扎實預習的好習慣。
強化借助注釋理解意思確定讀音、斷句的方法,告訴學生這是學習古文時候的非常好的方法。
集體解決問題之后抓文章中重點易錯的地方反復讀,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通句子。
教師的范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美。
教師引導生生對話,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師生對話,追求教學中“潤物無聲”的境界。在問題集中的情況下,教師用“找沒有問題的一組來說,別人聽,看能不能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這樣既節省時間,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強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寓言故事的大意,為從中感悟道理做好鋪墊。
讀文導入,教師檢查學生的讀文情況,順其自然導入新課。
此中心話題意在讓學生咬文嚼字,抓住文本,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感悟道理,并向生活延展。
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習得方法。
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后,再給一個類似文本拓展閱讀,從而內化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