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1
這是四年級上冊《11.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節選自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通過細致而持續的觀察,真實生動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表現了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蟋蟀勞動成果的極大贊美,也體現了作者長期堅持細致觀察的敬業精神。
課文共有九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點出蟋蟀的出名不僅因為唱歌,更在于其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先從住宅的選址寫起,將蟋蟀與別的昆蟲作比較,突出蟋蟀選擇住址非常慎重,不肯隨遇而安,不利用現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點兒一點兒挖掘。然后,按照從外到內的觀察順序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第5自然段介紹了住宅的外部特點:向陽、傾斜、便于排水、順著山勢、大小適宜、門洞隱蔽、平臺平坦。第6自然段寫了住宅內部的特點:光滑、平整、簡樸、清潔、干燥、衛生。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介紹了蟋蟀是如何修建住宅的,展現了蟋蟀建造住宅的才能。對于蟋蟀是如何精心建造住宅,作者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的:修建的過程:先挖掘住宅的重要部分,再長時間整修。修建的時間:從秋天初寒的時候一直到冬天。使用的工具:用前足扒土,用錯子搬掉較大的土塊,用后足踏地,用鋸把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勞作方式:建造時,連著幾個鐘頭干活,累了會休息一會兒,然后再繼續干活;整修時,是今天做一點兒,明天做一點兒。
全文敘述真實準確,這與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分不開。介紹蟋蟀住宅特點時,“傾斜的隧道”“順著地勢彎彎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寬”“一叢草半掩著”,這些語句十分精準地寫出了住宅的深度和寬度,以及便于排水、隱蔽安全等特點。介紹蟋蟀如何修建住宅時,作者細致描寫了“扒、搬、踏、推、鋪”一系列動作,準確寫出了“前足、鉗子、后足、后腿”等工具如何協調有序地工作。作者為了觀察蟋蟀修建住宅,“一連看了兩個鐘頭”,從“十月”“秋天初寒的時候”,一直到“冬天”。從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的觀察是嚴謹認真、持之以恒、細致人微的。
本文是科普短文,介紹了蟋蟀的一些科學常識,但是作者在介紹這些理性知識時,全文通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語言生動形象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稱作“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擬人手法的使用,既通真貼切地描繪出了蟋蟀的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又能讓讀者體會到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以及細致入微的觀察給作者帶來的樂趣。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主探究,點撥啟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運用,在聽、說、讀中落實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這節課重點講解蟋蟀修建住宅的過程,我就順勢引導學生抓關鍵語句將上下文聯系起來學,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系,感悟小蟋蟀不辭辛苦,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同時也在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中感受到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
第一環節復習導入既回顧上節課所學主要知識,溫習了舊知,又為本節課的學習作了鋪墊,更重要的是教師給學生搭設了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學習修建過程,感受工程偉大和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在本環節中采用讀悟結合,觀察圖片、想象畫面的方法,感受蟋蟀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并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在課堂上,我采用了品讀結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好好地去品讀修建過程,對修建住宅過程做進一步的了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工具簡單,時間漫長,進而體會到這是偉大的工程。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我運用了多種讀的方法,比如聯系上下文讀、對比讀體會擬人寫法的好處,想象畫面讀,教師引讀的方法。
我還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在體會蟋蟀修建時間長和作者進行細致觀察時的特點時,我讓學生讀出自己在課文中的關鍵句子,并說出自己的體會,學生在自己讀書中就感悟到了蟋蟀不辭辛苦,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又通過自己品讀感受到作者觀察細致時間長。正因為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并充滿生命的活力不僅如此,在課中我還注意了及時捕捉學生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其他孩子紛紛效仿等。
第三環節以課后習題三引入,對比品讀,感受課文語言生動表達,。
這節課也有欠缺之處,教師引導語言比較多,對學生沒有放手,學生的感悟還不太到位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象還是有些禁錮,沒有完全表達出來。還希望老師們多加指正,謝謝大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