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廉頗藺相如列傳》注釋及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人教兩版教材《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注釋,近兩年有了不少可喜的修正,這是有目共睹的。不過,瑜中仍有暇疵。筆者茲根據現行兩版注釋美中不足之處,予以評述。兩版注釋各有所長,所以評述均作對比。懇請專家指導,并與教學同仁以及關注教材建設者商榷。為了方便,就以注釋出現的先后依次分別對比評述。
1.[奉]
大綱版注:捧著。
課標版注:雙手捧著。
對比評述:課標版注基本正確,不過有欠簡潔。既然是捧著,當然是用雙手了。大綱版注為“捧著”最佳。
2.[章臺]兩版同注:秦宮名,舊址在今陜西長安故城西南角。
對比評述:兩版之注似是而非,內容似乎正確,但內有歷史文化常識性的錯誤。須知,章臺只是秦離宮中的一種建筑物。所謂離宮,是正宮之外專供皇帝臨時生活的宮室。離宮中有一種體高而上平的高大建筑物,這種建筑物叫做“臺”。離宮中的“臺”,專供觀察眺望用。“章臺”只是離宮中的“臺”之一,根本稱不上“宮”。確切地說,章臺是秦離宮中的一種臺名。[1]臺灣《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注“章臺”第義項是:戰國時秦王所建的亭臺。位于今陜西省長安故城西南。[2]
以上兩家辭書的釋義,都符合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章臺”的語境。遵照兩家頗具權威的辭書的注釋來理解“章臺”,更有助于表明秦王在離宮的臺觀之一的“章臺”接見趙國的使者,大失國禮,有損趙國的國之尊嚴,與下文的“列觀”[3]前后相呼應。此也是藺相如指斥秦王“無意償趙王城邑”的重要理據。
自改革開放以來,兩版對“章臺”的注釋,數易其版一直未變。建議兩版教科書的編著者在改版之前,予以修正,以免誤導。
3.[傳以示]
大綱版注:傳給看。以,連詞,連接“傳”與“示”。
課標版在此基礎上補充:示,給看。
對比評述:此為有益的增補,使“示”的意義落實到位。
4.[加勝于趙]
大綱版注:勝過趙國,意思是占趙國的上風。加,動詞。勝,這里作名詞。
課標版之注與此同。
對比評述:兩版對“加”和“勝”,只注詞性,有語焉不詳之嫌,以致在上述“勝過趙國”的語譯中,“加”和“勝”就不能很好的落實到位。恕筆者直言,“勝過趙國”中沒有體現“加”的意思。“勝”的意思也不是“勝過”。須知,“加”是“施及”的意思,好幾種語文工具書注“加”,都有這個義項。“勝過”是個動詞,可兩版都注“勝”是名詞!“勝”在這里怎么理解也不是“勝過”。“勝”在這里是“取勝之計”。如果直譯,“加勝”就是施及取勝之計,“加勝于趙”就是對趙國施及取勝之計,意思是占趙國的上風,是不錯的。殊不知,能直譯者,最好直譯,否者然后才意譯。此注尚有以下兩例可以借鑒:
(1)[終不能加勝于趙]最終不能把勝利施及于趙。加,這里是施及的意思。[4]
(2)[加勝]施以取勝之計。[5]
通過利用各種工具在網上檢索以及對《國學備覽(增強版)》(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創新學會聯合研制)光盤的88部古籍的檢索得知,先輩們用“加勝”這一詞語的,只有司馬遷的這一個語例。使用頻率太低,所以很多漢語工具書,不設“加勝”這一條目,甚至《漢語大詞典》竟也如此。對此,應視為處之有道。所以上列值得借鑒的資料,在筆者的視野里也是絕無僅有的。
5.[右]
大綱版注:上。秦漢以前,位次以右為尊。
課標版注: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
對比評述:兩版此注大體相同,似有不妥。茲從以下兩點予以評述。
1聯言不當。兩版此注“以右為尊”,從時間上講是“秦漢以前”。從邏輯上講,這是一個聯言判斷。兩個肢判斷:A.秦以前;B.漢以前。這兩個肢判斷必有一個是假的,非A即B,故此這個聯言判斷必假。糾正的辦法是,取消一個假肢判斷(或A或B),使之成為一個直言判斷便可,即或秦或漢。
2不合史實。誠然,從語言的實踐上說,自戰國到漢代這段歷史時期,以右為尊。《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戰國策》里有“國功爭強,勝者為右”的說法,這都說明戰國時就以右為尊,應當肯定。漢代也有此例。如:《漢書·高帝紀下》:“賢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顏師古注:“古者以右為尊,言材用無能過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足見漢代也是以右為尊,也證明上段所言的“秦以前”這個肢判斷是假的。不過漢代以后“以右為尊”,也是屢見不鮮的。例如:宋孝宗《經進東坡文集序》:“蘇軾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根據《元史·選舉志》的記載,元代中選舉人和進士,都分別在省門左右和內前紅門左右張榜公布,以右榜為尊,其上所列的是蒙古人、色目人;以左榜為次,其上所列的是漢人和南宋遺民。鐵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元左右丞相、左右丞,則以右為上。科場蒙古人、色目人稱右榜,漢人、南人稱左榜,亦以右為上也。”朱元璋稱吳王時,在打敗張士誠之前,還沿襲元代的舊制,以右為上。當時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可見一直到清代仍以右為上。
當然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也有以左為上的或兩者俱存的。不過從總的情況看,在古人的習慣中,如從崇拜權力和地位出發,一般說來是尚右的。在古漢語中,有一些崇尚“右”的詞語,如:右文(崇尚文治)、右武(崇尚武功)、右姓(豪門大姓)、右族(豪門大族)、右戚(皇帝的貴戚)、右學(太學)、右職(重要的職位)、右署(高級官員)、右客(尊敬的客人)、右鬼(崇尚鬼神)、右仗(崇尚械頭。仗,兵器的總稱)。“無出其右”也已代代相傳,用以指稱地位或水平等最高者,它早已為各種版本的成語詞典所收錄,至今仍相沿習用。
由上所述可見,在幾千年古漢語的實踐中,以右為上是較為普遍的語言現象,也是漢文化中的主導傾向。“右”之注,如何對待“秦漢以前”,需要認真才是。愚以為兩版關于“右”的注文中的“秦漢以前”,改為“一般地說,古人”較為確切,讓讀者容易接受。
為了加強教材建設,建議兩版教科書的編著者繼續對其注釋進行認真地修正。
注釋
[1]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12月,第八卷注“章臺”第385頁,注“臺”同書第796頁
[2]網上360搜索
[3]一般的臺觀,不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這里指章臺。(《古文鑒賞辭典》上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7月,第306頁)
[4]沈蘅仲主編,《中學語文閱讀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12月,高中單冊第119頁。
[5](互聯網·語文在線)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