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16、雷雨》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理清沖突發展的過程,理解本文所展示的戲劇沖突及沖突的性質,以及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學習品味劇本個性化和富有動作性的人物語言,以及蘊涵豐富的潛臺詞。
3、學會欣賞戲劇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側面地了解人物性格、命運及其生產的根源,把握人物性格和戲劇沖突的關系。
教學重點:學會揣摩戲劇語言,理解其對展示戲劇沖突和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對戲劇語言的個性化解讀。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從戲劇的閱讀要領入手賞析課文,把握戲劇的鑒賞規律。
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問和答是咱們最基本的交流方式,那么誰能先回答老師的幾個問題?
1、戲劇是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鑒賞戲劇主要有兩個著眼點,分別是?
2、戲劇沖突,戲劇語言。戲劇語言又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
3、戲劇語言和戲劇沖突是說明關系?分析它們有說明作用?
弄清了這些知識和這些知識之間的關系,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賞析戲劇的人物形象,就讀戲劇的主題等等了。請看《雷雨》。
二、 介紹作者及情節
教師:有關《雷雨》和其作者的常識,誰能給大家作一介紹?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出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933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完成了處女作多幕劇《雷雨》,一年后發表,立刻引起了中國劇壇的強烈震動。繼《雷雨》之后,作家又寫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劇本。解放后,有《膽劍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劇本。
三、 鑒賞課文
(一)問題式教學法(導學法)
教師:好,下面我們走近曹禺,走進那場雷雨。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段舞臺說明,切莫小看了它,它很有作用——什么作用?
答: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又渲染了舞臺氣氛;這種氣氛同劇情緊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煩躁、郁悶不安的情緒,預示著一場雷雨的到來。
教師:這么說來,文章的標題很有含意了?
答:作家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里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
《雷雨》寫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醞釀,激化,一切都是在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之夜進行的,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同時,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教師:相隔30年,這對故人意外相逢。故人相見,應該怎么樣?分外親熱,還是分外眼紅?
矛盾沖突因何而生?定有來由!
明確:與30年前有關。
教師:誰能說說30 年前他們怎么了?
明確:學生交代30 年前周樸園對魯侍萍始亂終棄的背景。
教師:這么說,周、魯二人眼前要發生的沖突主要性質是婚姻上的了?
學生議論。
教師:說到底,占有魯侍萍也好,拋棄魯侍萍也罷,都是由周樸園的什么所決定的?
明確:社會地位。表面是為婚姻矛盾,實質上,可能體現了嚴重的階級對立——假如周樸園是個窮工人!
教師:《雷雨》是什么劇種?話劇!那么,人物語言的鑒賞就更為關鍵了。先認真揣摩開頭一段對話。
放一段錄像。從開頭到“魯侍萍:我倒認識一個年輕的姑娘姓梅的。 周樸園: 哦?你說說看。”
教師:二人看上去都很平靜。怎么不盡快地沖突起來呀?
魯侍萍認出了周樸園嗎?認出了,情緒應該非常激動啊?
我總覺得情節過于迂回、拖沓,有湊戲之嫌。你們以為呢?
學生議論。
教師:我準備壓縮一下劇情,讓魯侍萍早點亮出身份,沖突起來。
(二)比較式教學法:
教師將一段劇情壓縮,要求學生與原文進行比較,以體會優劣或原作的效果等。
安排兩個學生讀改編的臺詞。
周樸園: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
魯侍萍: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
周樸園:三十年前,在無錫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魯侍萍:哦。
周樸園:你知道么?有一家姓梅的,他家的小姐——
魯侍萍:哼,什么小姐?她只是個下人!她唄周家的少爺占有了,拋棄了,投河死了!
周樸園:(痛苦)哦,你——
魯侍萍:你看我是誰?
周樸園:(吃驚)是你,侍萍?你,沒死?
周樸園:你來干什么!
教師:怎么一來,刪減了大量的文字,干脆利索,可好?
學生熱議。
討論后明確:如此“拖沓”是出于劇情的需要,即為了引出30年前的恩恩怨怨,30 年來的風風雨雨,體現了戲劇的集中性;魯侍萍也是欲擒故縱,借此讓周樸園表演一番,以觀其真面目,是刻畫人物的需要。
(三)體驗式教學法:
要求學生“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初步感受人物的心態和情感的變化,掌握好語氣,輕重音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