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這是《過秦論》論證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從論證方法上看,《過秦論》主要是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在論證結構上,本文不同于常見的議論文;議論文如何記敘,本文給我們以很好的示范。
舉例論證主要是列舉秦國從強大到衰落的歷史事實。具體列舉了秦國從秦孝公開始,經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莊襄王,列舉他們如何讓秦國席卷天下,一步一步走向強盛。從秦孝公到莊襄王,秦國一直處于攻勢,國家一步步走向強盛。但到了秦始皇時,雖然國家還在繼續強盛,但是秦始皇面臨著陳涉吳廣以及九國之師的進攻,轉入了守勢,這時理應對內實行仁義,以得到人民的支持,可以秦始皇一方面對外繼續進攻,一方面對內則采取“愚黔首”“弱天下之民”等措施,結果導致秦國覆亡,“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由此得出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對比論證主要是文章第五段中的對比。一是秦王朝與陳涉隊伍的對比,秦王朝尚有余威,而陳涉之徒不過是“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但是卻造成了“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聲勢,最后“亡秦族”。通過對比,引人思考秦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二是陳涉隊伍與九國之師對比,陳涉的隊伍地位低下,武器簡陋,戰略戰術落后,可是九國之師不能戰勝秦王朝,而陳涉卻戰勝了秦王朝,通過對比,引人思考為什么陳涉能夠超過九國之師而戰勝秦王朝。三是秦王朝自身的昨天和今天對比,過去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達到了“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的目的,今天卻是“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不僅不堪一擊,更慘的是還“身死人手,為天下笑”,通過今昔對比,繼續引人思考秦王朝滅亡的原因。這里通過三重對比,反復吸引讀者思考秦滅亡的原因,直到最后才點出原因是什么,無疑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
《過秦論》的論證結構很特別,表現在它不是按照我們通常所見的議論文(如《勸學》)結構,即提出中心論點后再進行分析論證,而是先陳述秦由盛極而驟亡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分析發生這種驟變的原因,在文章最后才點出中心論點。這樣寫的好處在于使論點水到渠成,更加醒目,收到曲終收撥、戛然而止、余音繞梁、警策后人的效果。這給我們一種啟示:議論文的中心論點不是非得要在開頭提出,而是可以根據內容和表達需要,無論開頭、中間還是結尾,只要是合適的地方提出來,都是可以的。
《過秦論》在議論文如何寫好敘述語段方面,也給我們以啟發。《過秦論》五個自然段,只有最后一段二百余字用了議論,其余部分都是敘述,敘述與議論部分的比例十分懸殊,然而這卻是一篇很典型的議論文。由此啟發我們,議論文也可以有敘述,甚至是大量的敘述。但是,怎樣在議論文中寫好敘述語段或語句卻值得深入研究。就此,《過秦論》有兩點值得學習借鑒。一是敘述一定要為議論服務,即是說要用論點來統率敘述,也就是所敘述的事實與論點緊密相關,而不是與論點沒有關系。本文的論點是總結秦滅亡的兩點原因,第一是“仁義不施”,第二是“攻守之勢異”。賈誼先分析的是“攻守之勢異”,先寫秦的攻勢,再寫秦轉入守勢;轉入守勢以后爭取民心以鞏固統治是很重要的,但是秦卻“仁義不施”,由此導致滅亡。賈誼所陳述的歷史事實都與這兩點緊密聯系,做到了敘述為議論服務。二是議論文中的敘述一定要簡明概括,不需要具體的細節描寫。秦王朝從秦孝公到莊襄王約120年的歷史,發生了多少驚心動魄的生動故事,如商鞅變法,合縱離衡,孟嘗、平原、春申、信陵四君子,蘇秦智激張儀,游說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最后六國達成合縱聯盟,等等,反映在《過秦論》中,就只有群體出現的人名加一句話點評,極其簡明精要。文章寫秦始皇壓迫剝削人民,只有“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幾句話四十余個字,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概括能力。
至于本文的論證語言,教師用書附錄的吳小如、徐應佩等的分析文章,已經有教具體的闡釋,這里就不重復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