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
這是一年級上冊課文17《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真的不好意思,公開上所用的課件我用的是孫老師精心制作的,當然事先征得了她的同意,資源共享嘛。她同意了,我就借用了。不過,我根據班級實際,進行了適當的修改,畢竟吃別人嚼過的饃不是我的風格。
隨著課件展示的大屏幕上的雪景,我在音樂的伴奏下,很深情地敘述著:冬天來了,下雪啦!下雪啦!……好一個白雪世界!在這美麗的雪地里,來了4位動物朋友(課件出示小雞、小鴨、小狗、小馬),你們看它們在雪地里畫畫呢。它們被稱為雪地里的小畫家(板書課題:雪地里的小畫家)。請大家認真看著畫面,想一想,你有什么話要說。
沉默了許久,不見一個人說話,我正要啟發大家時,突然一只小手高高地舉起來:“老師,弄錯了。”我聽了一驚,仔細看了看大屏幕,又看了看板書,沒有錯啊?雖然我心中充滿了疑惑,但是我仍鼓勵著他:“你發現了什么,說說看!”王鵬說:“冬天哪來的小雞和小鴨?就是有,在雪地里了也凍死了。”
全班一片喧鬧,的確啊,在寒冷的冬天怎么會這樣呢?我也在思考著,想著對策。我走過去摸著王鵬的頭,輕聲說:“說說你的理由吧。”
“我奶奶家每年都要孵小雞,可都是春天呀!到了冬天它們都已經長大了,這樣才能過冬。冬天怎么會有小雞呢!我看是課本上弄錯了。”王鵬認真地說。
一位大膽的女生站起來補充:“對對對,去年我家的母雞快到夏天的時候,要孵小雞,媽媽硬是不讓它孵。我問媽媽為什么,媽媽說,孵小雞一般在春天,而夏天雞蛋容易壞,母雞也會熱得難受,即使孵出了小雞,很難成活。”
真沒想到,孩子們竟會發現連老師都沒有注意的問題!
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應該借機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于是我讓每位孩子帶著“冬天會不會有小雞和小鴨在雪地里行走?”這個問題,去查資料、去尋求爸爸媽媽的幫助。
第二天語文課上,我先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然后選派代表班級發言。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下,最終形成了統一認識:課本上確實說得不恰當,小雞和小鴨在雪地里是很難存活的,除非溫棚內有小雞和小鴨,雪地里是不可能的。最后決定集體給編課本的爺爺、奶奶們提個建議,能不能把課本改一改。
一個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收集材料、詢問父母,不但發展了語言,而且樹立了敢于挑戰權威的信念。這節課中最值得稱道的:一是學生較敏銳的觀察能力,二是教師民主的態度。在學生對教材的否定面前,老師沒有輕易做出結論,而是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番自主探究。這不僅是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是學生獨立思考精神的培養。
這是課上當時真實的故事和思考。通過1月27日聆聽數學特級教師、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華應龍老師的講座《低頭便見水中天》后,對這篇反思進行了再次審視和反思,發現很多不足之處。雖然課堂上我充分發揚了民主,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但是老師對問題的引導不全面,對文本的細讀不夠深入,甚至有誤導之嫌疑。事實上,課文中的小雞小鴨并不是同學們探討的冬天不能孵化小雞中的剛剛破殼而出的幼小的“小雞”,而是指個頭不大的“小雞”啊!
課堂的精彩往往是對生成資源的深入探討和交流而生發出來的。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對生成資源合理整合、機智處理,碰撞出新的教育契機,善于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點撥,從而獲得知識、能力和道理,這樣的課堂必定精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