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蘭亭集序》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文化中的經典,都讓我愛不釋手。我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情有獨鐘。《蘭亭集序》既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又是一篇不落俗套、格調清奇的散文。對于教學經驗還不豐富的我來說,不論怎樣精心設計、用心傳授,總感到沒有把此文語言之優美,感悟之深刻呈現給學生,現將教學中的所得和困惑加以總結,以待日后改進。
教有所備
1.思想上的準備。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有一種創新的思想在。具備了創新思想,也就有了改變自我的動力。這是我上好這一課的關鍵。
2.知識上的儲備。為了上好這一課,我認真研讀了課文,做到教材爛熟于心。我研讀有關本課的資料,占有了較豐富的講課素材。我又認真研讀了有關本課的經典課例,汲取養料。
3.精心做好設計。為了上好這一課,我對課堂進行多角度的設想,設計了多套教學方案。當然,在課堂上,我基本上能夠按照我的預想方案進行教學,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從課堂上能夠看到學生還是很積極踴躍的,他們和我一起很好地完成了這一課的教學。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有很多收獲,這里確實難以盡述。但我明顯感覺自己在語文教學上仿佛成長了起來。我相信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越來越好!
二、教有所長
1.注重積累,學會審美。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梳理。學生能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理解重點文言詞語和語法現象。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常用的成語(情隨事遷、崇山峻嶺、游目騁懷等),再如詞性活用、特殊句式等。學生通過這種自主學習,夯實了基礎。
本文熔敘述、描寫、議論和抒情為一爐,學生通過研討可獲得畫面之美、活動之雅、理趣之豐。同時,本文又是王羲之書法的代表作,他的行書被譽為“飄若驚龍,矯若浮云”。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領略其書法的精妙,獲得審美享受。
2.讀思結合,增強語感。
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后,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比如實詞的意思,這節課中,有學生不懂“俯察品類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有學生告訴她自己總結的規律:文言文句式整齊,通過和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中“仰觀”二字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虛詞的用法,如果讓教師來講解“也、哉、夫”表達不同語氣的知識,哪里比得上在誦讀中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為時間原因沒有展開更充分的誦讀活動。
3.突出感悟,提升境界
有的觀點認為,文言文教學重點是字詞句的學習,那么就沒有必要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去理解文章的微言大義。我不這樣認為,任何一篇好的文言文都有著深刻的意蘊和哲理,都會在思想上啟迪人,在情感上感染人,在精神上嘉勉人。如果挖掘文本的主旨能對學生有益,何樂而不為呢?
《蘭亭集序》中表達的生死觀是積極的,對學生是極有教益的。我抓住“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一關鍵句啟發學生聯系歷史和現實思考生死問題。請學生調動積累,舉出抒人生無常之感,發時不我待之嘆的古詩文,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我給學生還補充了做客《中國達人秀》欄目的無臂鋼琴師劉偉的生死觀:“我的人生只有兩條路,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地活著。”這一環節的研討,學生特別活躍,也很激動。相信在這種歷史——現實——自我之間的理性思考,會讓學生的思想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盡管我傾心盡力,但總感到還有許多問題,如學生的主動性仍不夠強,對主旨的理解還不到位,教學過程不夠流暢,設置的情境還不夠美……
最后我用省級專家溫德峰老師的評語做為結尾:教學反思是我們教師成長的階梯,它記錄著我們曾經的迷茫,見證了我們灑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們堅實的腳步。” 期待我們共同實踐并一貫堅持下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