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陳情表》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陳情表》的起始課,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背景需要交待,就是晉朝為什么提倡“以孝治天下”?但如果讓學生課堂上拿出手機上網查找相關資料,似乎顯得和學校的有關規定齟齬,校長聽課時臉上也未必好看,可能還會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是我低估某些人的胸懷,實在是見過的太多了),盡管這樣更符合新課程要求——合作探究(我也不指望學生下課去完成什么查找資料的作業)。為省事起見,我只好自己查閱資料,打印出來,分發給學生,人手一份,課堂上帶著學生和聽課老師一塊看。內容比較豐富:涉及曹丕禪讓、晉武帝禪讓、白帝城劉備托孤等史實和魯迅的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學生課堂上對古代帝王隨意殺人、草菅人命理解十分準確,我給予他們的評價是:大家都可以做皇上。學生對曹丕的那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的理解出現了偏差,甚至相反的認識。我給予他們的評價是:你們做不了皇上,太單純,太善良!不懂得政治流氓的鬼蜮伎倆。
因此,我告訴大家,所謂讀《出師表》不哭是為不忠,讀《陳情表》不哭是為不孝的說法是多么可笑。用了大約三十分鐘的時間,講清了背景,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就會讓很多人真的以為讀《出師表》不哭就真的是不忠,讀《陳情表》不哭就真的是不孝”,無端地增加讀者的煩惱(因為事實上,大家讀這兩篇文章是不曾哭過的),盡管可能有人不會去反省。
完成以上任務,老師誦讀原文,在引領學生讀第一段,希望多讀兩遍,增強語感,解決字詞的問題,然而時間已到,下課了事,下節課再說。
我認為本堂課的主要任務完成了。本堂課的學習方式是以老師講為主,沒有辦法,很多的東西是需要老師來講的,或者換句話說,我不講他們就不知道,因為他們想不到。學生聽得很認真,與平常大相徑庭。兩個原因,一個是故事多而且生動,一個是大家很給我面子。真希望他們懂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給哪一人學,什么時候認識上升華了,什么時候就真的長大了。其他就乏善可陳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