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動人的北平》教案,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整體感知,篩選信息,把握北平的動人之處。
2、體會散文形神相依的規(guī)律。
3、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尊重歷史,熱愛本國文化的熱情。
【單元說明】
從本單元開始,學習中國現(xiàn)代散文。這幾篇散文都是描寫地域風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集于篇中,把珍貴的歷史和現(xiàn)實情景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文中有著豐富的認識價值、審美價值和教育意義,不僅教人認識現(xiàn)實、認識歷史,還教人學會思考,學會心靈體驗,學會提升思想境界。一切現(xiàn)實終將變?yōu)闅v史,歷史也將煙消云散,唯有文學作品可將已經(jīng)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種種新奇情景記錄下來,像一串凝聚著寶貴記憶的珍珠一樣,供人欣賞、凝視,寫人記事抒情的散文作品在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
三篇課文都有一些相同點,都是寫景觀、寫感受,卻寫出了不同景象、不同風格,可以同中比異,異中尋同。
①《動人的北平》之所以被選做精讀課文,一是因為林語堂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名家,他的散文作品理應在我們選修教材的散文系列中占一席之地;二是因為本文也確屬一篇名文佳作,作者對古老而時新的北平城和北平故都文化愛之深、感之切,把整個北平的現(xiàn)實和歷史裝人心中,薈萃于筆下,整體地描寫北平的景象,但又不是抽象概括地描寫,而是以一幅幅小畫面呈現(xiàn)出來,具有良好的審美效果。
作為略讀課文的《漢家寨》《特利爾的幽靈》,其意趣與《動人的北平》相異。《動》寫整體景象,而其他兩篇都寫片段景,有選擇地講述造訪、觀察的景象;《動人的北平》呈現(xiàn)一幅幅小畫面,而其他兩篇都有一個主畫面;《動人的北平》寫作者自己所在的城市,故而觀察體驗更全面,情感性更強,而其他兩篇都是作者以訪客的身份“進入”又“走出”那陌生的審美情境,故而新鮮感強,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
當然這也跟作家的寫作風格相關,林語堂的散文創(chuàng)作更強調情調、情味,更多地寫感性;而張承志和梁衡則長于思考,作品具有思想深度。另外也與時代風格相關,當代散文總體上更愛往理性和思想深度方面發(fā)展,與現(xiàn)代散文具有較多的感性傾向有所不同。
②再有,同是當代散文的《漢家寨》與《特利爾的幽靈》也略不相同。前者更多地寫景,后者更多地寫所感所思;前者更多地寫現(xiàn)實,后者更多地寫歷史;前后思想感情屬內斂型,后者屬開放型。
一、體會散文形神相依的規(guī)律
單元后所附短文《現(xiàn)代散文的形與神》,指導學生從形神相輔相依方面認識散文的文體特征。一篇好的散文就像一個形神兼?zhèn)涞纳w一樣,形要完整勻稱,不可殘缺;神要充實飽滿,不可空洞枯槁。同時,形可以豐富多彩,也可以單一;神要凝聚集中,當然也可以多元多向度。一般說來,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寫作的通則,但也有一些例外。
本單元的課文都體現(xiàn)散文形神兼?zhèn)溆窒噍o相依的規(guī)律。以《動人的北平》為例,散文之形表現(xiàn)為作者所見之景物豐富多樣、色彩斑斕,那一幅幅生動的小畫面豐富了作品的“血肉”,堆積起作品的“形體”。當然組織成篇的結構方式和生動醇厚的語言也成為作品之形的一部分。而蘊涵在課文之中的散文之神可以從不同方面領會,一是故都北平之“神”——精神、神韻、靈氣,二是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前者謂之“神”,后者謂之“情”,課文在這兩方面都是集中聚合的,不見些許散亂。
二、挖掘課文的人文價值
《動人的北平》表達故都古老而時新文化的魅力,引導讀者對故都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的熱愛,也表達了作者一種優(yōu)雅的情懷,很有感染力。
三、授課過程
(一)、導語
其實,一座城市是可以很美的,我愛“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的蘇州,也愛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的長安,那有這樣一座城市,夏天胡同口的槐花,秋天烤紅薯的香氣,初冬時掛在樹梢上暖暖的太陽。依稀聽見小販的叫賣聲,風車的嗡嗡聲,茶館里的說書聲。讓時光倒流到70年前,我們一起看一段老北平的影像資料。今天我們就跟隨散文名家林語堂一起走進這座古老的城市—北平。
(二)朗讀課文。
(三)分析課文
本文寫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寫了當時北平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種景象,又寫出了北平的獨特“性格”和它的“動人”之處,表達了作者對北平的深厚感情。(中心)
開篇一段很重要,總體上寫北平的特點,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寬大”“包容”。與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如果說本文在結構上采用總一分的形式,那么這一段就是全文的一個總起
第二段以下的幾段就集中表達這兩種特點:新與舊、雅與俗相雜共容,體現(xiàn)“包容”;“一株古木老樹”之喻,體現(xiàn)“老成”。也就是說這幾段恰當?shù)乇憩F(xiàn)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點。
從“北平是一個‘珠玉之城"’開始,文章從多個方面展現(xiàn)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描寫的方面有:宮殿亭園樓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雜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閑方式等。
作者雖然說“一個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個人怎敢說他了解北平呢”,仿佛北平是難以整體全面地觀照和描寫的,但是他仍然試圖寫出北平的立體全景,其中不光有物化的、靜態(tài)的景象,更有活動的、流動的市民生活景象,還有深遠的歷史景象。一般來說整體全面地寫一個地方,難免流于抽象概括,而本文則處處是具體可感的畫面,盡管這些畫面都“浮光掠影”閃過,但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具體生動描寫和抽象概括正是文學和非文學的差異所在。
當然,本文的動人之處不僅在于描寫了身居北平所見景象,還在于寫出了一種情懷、情調、情韻。作者作為一個傳統(tǒng)文化故土與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養(yǎng)出來的知識分子,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雅情懷,表現(xiàn)在文章中即有對本國歷史的崇敬、對故都文化的熱愛、對故都包容新舊事物的喜悅、對故都平民百姓的親和。可見他既不是一個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個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個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態(tài)度傾向的文化人。不過從他細數(shù)故都風物時那么沉醉的情態(tài)看,他的故國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稱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識、平民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聳的北京飯店、皇家宮殿花園、百尺寬的大道、藝術博物館、大學專校等,還有平民院落、城外村莊麥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還有著木屐的東北老嫗、踢毽子的老人、裸體的兒童。文章行將結束時寫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們不是圣賢和教授,而是人力車夫。”作者雖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對勞苦大眾非常尊重、非常親近。
(四)、問題探究
1、作者眼中的北平“動人”之處何在?
在作者看來,古老而時新的北平無處不動人:
一是自然風光動人,你看:“……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數(shù)月忘返。”可見作者極其沉醉于故都的自然風光。
二是城市景象動人,這里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無數(shù)建筑物,整個城市就像一座“珠玉之城”。
三是尋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風光動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們的生活景象動人。
五是整個北平的文化氣息(包括新舊共融的文化氣息)動人。
為什么在當時千萬人眼里再也尋常不過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進入《動人的北平》后會變得如此美麗動人?一方面當時當?shù)氐纳鐣_有美麗動人之所在,另一方面作者帶有審美的眼光,他看見最平常的人、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覺得是審美的對象。說到底,作者寫的不只是客觀外物,而是寫自己的內在感受,寫一種審美的心境,寫一種心靈的鏡像。
2、文章描寫“動人的北平”采用了什么角度?
作者意在寫盡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種景象、各色人等盡收眼底,可見文章采取一種全景式的描寫角度。不過文章又避免了粗線條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類似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散點透視,即把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小景小物盡情地描繪出來。從一個個局部看,是微觀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體描繪。所以全文的描寫所取角度是總與分的結合、大與小的結合、粗與精的結合。
3、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樣整合起來的呢?
初讀本文確實會產(chǎn)生散而無序的感覺,好像面面俱到,什么都說到了,可是又什么都沒有說充分。其實深思細察,會發(fā)現(xiàn)文章的一些內在肌理,即組織成文的特殊方式。
首先,它采用總一分的結構方式,
以第一段為全文總起,提綱挈領,統(tǒng)領全篇,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開分述;
其次,文章圍繞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舊融新等來寫,盡管撒得開,但在精神上聚得攏,這正好體現(xiàn)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五)、體會語言
林語堂是現(xiàn)代散文大家,從本文看他的語言運用,極其嫻熟而自由,情味、神韻流動其間,甚至感覺不到“語言”本身的存在,眼前閃現(xiàn)故都北平城市和市民生活的一幕幕景象。
1、全文都是形象化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種濃厚的詩意。
試看開篇一句:“北平好像一個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種老成的品格。”以人物寫地方,以品格寫城市特點,是非常文學化的表述,充滿詩意。再如下面一些話:“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樹,根脈深入地中,藉之得暢茂。在它的樹蔭下與枝軀上寄生的,有數(shù)百萬的昆蟲。這些昆蟲如何能知道樹的大小,如何生長根,在地下有多深,還有在別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蟲?”還有這樣的話:“并且北平有藍天潔月,雨夏涼秋,與高爽的冬日氣候。”雖是散文語句,卻
像詩的語句一樣有韻味。
2、全文都是抒情的語句。
前面提到的語句“北平好像一個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種老成的品格”,既是敘述,又是抒情;更富有詩意的是“清晨在花園中拔出白菜的時候,抬頭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這樣的
話,看似不經(jīng)意地輕描淡寫一句,卻表達了一種優(yōu)雅的審美情懷,令人想起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另外,文中多處以“你”稱呼讀者,仿佛引領讀者進入文章的意境之中,拉近了作者與讀者、讀者與本文之間的距離。
3、全文有多種變化的句式。
如開篇是幾個短句,接下來是一些一氣呵成的長句;還有一些對稱句(開篇幾句即是);有排比句,連在一起增強了表達的氣勢;有設問句,加重表達的語氣,提示讀者的注意。
(六)課堂練習
把這個句式填寫完整,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家作品,并寫出理由:
句式如下:
我喜歡林語堂的《動人的北平》,但是它……
我更喜歡……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